有位患者,体检时被告知肝脏有囊肿,这可把他吓坏了,满脑子都是 “囊肿是不是癌”“会不会影响健康” 这些问题。相信不少人也有类似经历,体检发现肝囊肿后,心里七上八下。其实,大多数肝囊肿是良性的,不用过于恐慌。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外科医生总结的,5 种需要治疗的肝囊肿情况。

肝囊肿是肝脏常见的良性病变,简单说,就是肝脏里出现了一个或多个充满液体的 “小水泡”。随着体检普及,尤其是超声检查广泛应用,肝囊肿检出率越来越高。数据显示,在 40 岁以上人群中,约 10% - 15% 的人通过体检发现肝囊肿。多数肝囊肿患者没啥症状,往往是体检时偶然发现的。但少数情况下,肝囊肿会引发问题,需要治疗。
囊肿体积过大一般来说,肝囊肿直径小于 5 厘米,多数不会引起明显不适,定期复查就行。可当囊肿直径超过 10 厘米,就属于巨大肝囊肿了,这类囊肿很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肝脏周边有胃、十二指肠、结肠等重要脏器,囊肿压迫胃部,约 80% - 90% 的患者会出现食后饱胀感,感觉肚子胀胀的,没吃多少就饱了,食欲也会受影响。压迫十二指肠,可能导致肠道不通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据统计,约 60% 的巨大肝囊肿患者,会因压迫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此时,通常需要治疗,常见治疗方法是手术。比如囊肿开窗术,切除囊肿顶部一部分囊壁,让囊肿内液体能流入腹腔,减轻囊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囊肿压迫胆管致黄疸肝脏内胆管负责运输胆汁,胆汁对消化脂肪至关重要。若肝囊肿长在肝门附近,压迫胆管,胆汁排泄就会受阻,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引发黄疸。黄疸患者,皮肤和巩膜(眼白部分)会变黄,尿液颜色变深,像浓茶一样,大便颜色可能变浅。约 70% - 80% 因肝囊肿压迫胆管导致黄疸的患者,还会伴有右上腹隐痛或胀痛。通过腹部超声、CT 等检查,能明确囊肿与胆管关系。一旦确诊,需及时治疗,解除胆管压迫,恢复胆汁正常排泄。治疗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可能是手术切除囊肿,或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囊肿,减轻对胆管压力。
囊肿压迫血管致门静脉高压肝囊肿若压迫门静脉,会使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是肝脏重要血管,负责收集肠道、脾脏等部位血液运输到肝脏。门静脉高压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如脾肿大,约 85% 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脾脏增大,功能可能受影响。还会导致腹水,腹腔内积聚大量液体,患者肚子会明显膨隆,感觉腹胀难受。此外,腹壁静脉曲张也较常见,腹壁能看到像蚯蚓一样扭曲的血管。通过腹部超声、MRI 等检查,可判断门静脉受压情况。对于因肝囊肿压迫血管导致门静脉高压的患者,一般需要手术干预,解除压迫,降低门静脉压力,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囊肿继发感染正常情况下,肝囊肿很少继发感染。但少数情况下,当囊壁有裂隙,细菌就可能侵入囊肿,引发感染。感染时,患者会出现肝区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多为持续性胀痛或剧痛,还伴有发热,体温可达 38℃甚至更高,部分人会有寒战表现。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会升高,这是身体抵抗感染的表现。超声检查,可看到增厚的囊壁,囊肿内有无回声区内混杂的增强点状回声,提示脓液。一旦确诊囊肿继发感染,需及时治疗。首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感染细菌种类,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若囊肿内脓液较多,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把脓液引出体外,促进炎症消退。
囊肿破裂出血极少数肝囊肿,囊壁血管可能自发破裂,导致囊内出血。有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不易察觉。但部分患者会感觉肝区剧烈疼痛,类似急腹症,疼痛突然且剧烈,难以忍受。如果出血量大,还可能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一旦怀疑囊肿破裂出血,需紧急就医。通过腹部超声、CT 等检查,可明确诊断。对于出血少、症状轻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卧床休息,使用止血药物等。若出血量大,保守治疗无效,就需要手术治疗,切除囊肿或缝合破裂部位,止血并防止进一步出血。
除了这 5 种需要治疗的情况,大多数肝囊肿患者,只需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观察囊肿大小、形态变化。若囊肿一直稳定,没有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有肝囊肿,也不用过于担心,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就行。饮食上,以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轻肝脏负担;避免吃辛辣刺激、油炸、烟熏食物,减少酒精摄入,保护肝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肝脏自我修复。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提高身体免疫力。
体检发现肝囊肿别慌,了解外科医生总结的这 5 种需要治疗的情况,再结合医生建议,就能正确应对。早发现、早判断、早处理,让健康更有保障。若对肝囊肿还有疑问,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不要自行判断、盲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