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知识改变命运,然也,然也

司马懿谈历史 2023-03-04 02:21:03

《述志令》是曹操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文章。文中言及曹操年仅20岁被举为孝廉后,急于改变腐败的朝廷,不料却捅了“马蜂窝”,被迫辞官避祸,暂时回乡过起“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的田园生活,待日后再相机而动。《三国志》亦记载,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可见曹操喜欢读书,兵法是其中的一大类,除此以外,也没少从古代贤君身上学习经验。

首当其冲的是魏文侯魏斯。这先要回答曹操为何国家取名为魏?历史上,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强国,疆域曾涵盖了山东、陕西、河北、河南等地,所谓“名者,命也”,曹操希望自己的国家也到达魏国的高度,其次曹操击败袁绍后,以邺城为大本营,而邺城曾是魏国的陪都,故曹操取名为魏,至少有两个例子表明曹操很注意向魏文侯“取经”:

一是对信件的处理。公元前408年,被周天子正式册立为诸侯的魏文侯急于树立权威,以乐羊为大将越境赵国,攻打中山国,战争前后持续了三年。战前因乐羊之子乐舒在中山国为官,大臣们认为乐羊作为大将并不合适,恐其不能尽心尽力:当战事进入僵持,这些人又跳出来分封上书,说乐羊与中山国君勾结,导致了战事不顺。对此,魏文侯没有理会,相反派出使者慰问乐羊;直到战争胜利,眼见乐羊“翘尾巴”,魏文侯才派出送去一整箱的奏疏。

相似的剧情发生在官渡之战。当时袁绍曾以数倍的兵力,打得曹操无还手之力,但曹操绝地反击取得了胜利,并缴获了不少战利品,其中有许多曹操阵营为求自保而与袁绍的秘密信件。出乎意料的是,曹操设身处地地为这部分人开脱,认为当时自己尚且觉得小命不保,何况这些人?事后便将秘密信件付之一炬。

前者战事进行中,后者则战事告一段落,相同的是魏文侯、曹操都面临着诸侯环伺的局面,两人从这一从大局出发没有深究,造成己方的动荡,既稳定军心,又收获了一批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的“肇事者”。

二是对人才的任用。吴起仕鲁之时,名声不佳,一则母亲去世未回家守孝,其次是齐鲁关系不睦,为了打消鲁元公的疑虑,获得任用而杀了妻子(齐国人);结果吴起也没“嘚瑟”太久,鲁国反正是混不下去了,转投魏国。

为何转投魏国呢?因为两者有渊源,魏文侯是子夏的学生,吴起曾师从曾参,而子夏、曾参均为孔子后期的学生。这一时期,孔子是仕途已被堵死,讲得更多是文学伦理,当进入战国后,这些学生主张的是“士礼”,尚气节,试想子夏当着魏文侯还讲“君君臣臣”,那多不合适,因为魏文侯就是篡的“位”。

即魏文侯、吴起两者价值观相近,故魏文侯询问李克的意见之时,并不在意其说“起贪而好色”,这都不是事,相反采纳了吴起军事才能杰出的评价,李克认为吴起能和司马穰苴比肩(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吴起才有“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的辉煌战绩,才能为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曹操同样深谙此理。曹魏政权的崛起固然离不开以曹氏、夏侯氏宗族为核心的武人集团和颍川荀氏、钟氏等大姓名士为核心的谋士集团,但也有曹操从“良家子”中提拔,属于普通的“编户齐民”而日后成长为五子良将(张辽、乐进、徐晃、于禁、张郃)的功劳。

不破不立,魏文侯、曹操以才干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标准,撇开人品、出身不谈,相当于人事任用上的制度创新,需要很大的勇气打破固有观念,也因为于此,被任用的人有了用武之地,开创出新的局面。

除此以外,曹操在身后事的处理上也借鉴了南越王赵佗。南越国在强大的西汉环伺之下,愣是存在了93年,赵佗相当不简单,这一点可以从其孙子赵眜身上得以印证。

赵眜墓建在广州越秀山余脉象岗山之上,其先削平象岗山后掏空山体,接着在掏空的山体以石块构筑墓葬,待墓葬修建完,在墓室顶部回填泥土(墓室顶部离岗顶达20米),如此整座墓葬很好地与象岗山融为了一体,也逃过了孙权组织的“官方盗墓活动”。

孙子这么“优秀”,爷爷也不落下风,番禺县志记载:赵佗的送葬队伍,同时从番禺四门而出,护送的灵柩都极为相似,沿途有重兵把守,世人也不从得知赵佗墓的具体方位。

曹操采纳并升级了赵佗的这一做法,在出殡那天将邺城所有城门打开,命人将72具棺木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抬出城外分别安葬,这便是“七十二疑冢”。

综上所述,曹操从古代贤君的事例中借鉴经验,运用于治国的方方面面,使得在汉末诸多诸侯中迅速崛起,脱颖而出,开创出新的天地。回顾过往,若曹操知道后世有“知识改变命运”,这么一句话,相信其必然会曰:然也,然也。

0 阅读:0

司马懿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