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挑衅个人权威是什么下场?先得掂量自己的位置

不惑的青年 2025-01-01 22:46:10

大清朝的改革为何遭到元老一致反对?《资治通鉴》里早就有了前例,历史可以找到答案,有些文化已经根深蒂固,我们一时很难剔除。

先说《资治通鉴》的故事:

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赵雍准备攻击中山王国,他传呼大臣肥义商讨方案。

战国时期,华人视宽袍大袖为自己的文化符号,不容许子孙更改。

看过《三国》电视剧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种服装有碍士兵冲杀,行动不方便,在战场上,不利于行动。

当时,赵国多以马牵引战车为主,士兵站在马车上,根本无法实战自己手脚。

赵雍告诉肥义:

“我主张赵国军队改穿胡人部落们穿的短衣窄柚,不用战车,改乘战马,近用刀枪,远用弓箭。”

这在当时是一项大胆的突破,但赵雍深知一定会遭到元老贵族的强烈反对。

果然,赵雍叔父赵成假装得病,不愿意参加此项会议。

赵雍改革的决心不容动摇,他派人传话:

“在家当然听命尊长,可是在国必须听命领袖,可是我已经改穿胡服,全国的人都知道我的计划,如果叔父大人先行穿胡服,那别人一定会效仿。”

赵成毫不犹豫地回话:

“赵国是诗书礼经最流行的地方,胡人很向往我们的文化,现在大王反过来效仿胡人,一定让天下人笑话,也违背了祖宗的风俗习惯。”

赵雍只好上门拜访叔父,分析了赵国处境,如果不改革,赵国很有可能继续受中山王国欺辱。

赵成听后,同意穿胡服。

正是赵国这一项改革,国力很快与秦国达成平衡。

回看历史很多朝代,有明显利益的改革,而又不伤害任何人的利益,都是很困难。

不及时反省自己,正是很多朝代灭亡的缘由。

末代的大清还是百年前的大清,百年前的大清还是建国时的大清。

大清为啥不愿意改革?

一改革就动了清朝的根基,贵族元老的利益就得重新瓜分,统治者的利益一旦受到威胁,改革必然失败。

不管变法的效果如何,蛋糕一旦有变动,改革者必然成了羔羊。

商鞅以及张居正的下场,正是如此。

看看国外天主教的做法:

“我们的思潮不能变,哥白尼居然说地球是圆的,影响稳定,不利于发展和团结,我们烧死他!”

有些读者朋友难免疑惑,王朝改革与个人有啥关系?

读《资治通鉴》里的故事,从里面吸取经验教训,在当下,我们在职场面对系统规矩,个人不适应,不要随便跟领导提出自己看法,否则就会卷铺走人。

公司领导的权威也是不允许个人挑衅,看看某大厂管理者的发言:

“员工给领导提战略,要么神经,要么主动走人。”

《资治通鉴》这本书已经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办法。

读史明智,我在这里每天解读《资治通鉴》,留下精彩的人物故事,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资治通鉴》是毛主席的床头书,读了17遍,可见此书的魅力。

0 阅读:19

不惑的青年

简介:从生活中挖掘不一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