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两位好友聊起养育孩子的一些事情,大家都纷纷感叹做父母真的太不容易了。
小时操心吃喝,大时忧虑学业,这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常常被孩子气到寝食难安,不知怎么办才好。
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就会深深地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连和孩子说句话都变得小心翼翼,得看他的脸色。
做父母太难做父母,真的太难了,尤其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谁说不是呢?就连作家麦家也曾有过如此之感慨。
麦家谈起儿子青春叛逆的那几年,至今回想起来,脸上依旧会有心酸。
可见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之于父母的巨大挫败感和影响度有多大多深?
没来由地,青春期的儿子就不去上学了,整整三年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除了吃饭和上洗手间,其它时候不走出房门半步。
你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不敢问,更不敢踏入他的房间。
你不能跟他说话,你一说话他就暴躁发怒;你稍微强势一点,他立马就要离家出走。
作为父母,你就是拿青春期的孩子没办法。
怎么办?
正如麦家在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后总结出来的那样: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把刀,一只老虎,当青春期的孩子犯病的时候,你只能变成一堆棉花”。
在麦家讲述自己被父亲狠狠打了两耳光的那个场景里,麦家感受到的是一种不被爱的强烈愤怒,是一份亲子情感的彻底剥离。
由此,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便断裂开了。和父亲冷战十几年,十几年不喊一声父亲,麦家写的信里也从来没有父亲。
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也正因为儿子的叛逆,麦家最后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也更懂得青春期的儿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就像他自己说的:
“我小心翼翼陪护了他三年多,我就守住一点,不让他走,走出社会,不要跟社会上的人去结交。因为他现在是非不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一旦交错了朋友,容易让人带沟里去,到了沟里再捞起来就很难了”。
在孩子叛逆的时候,守住一个底线,父母养育的宽度和孩子的自由度就都得到了拓展,并且也生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彼此伤害的结果永远是互相伤害,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做父母的唯有放下自己,不与孩子硬着来。
当孩子成为一把刀,一只老虎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变成一堆棉花,任孩子如何扎,如何张牙舞爪,你依旧能够包容和理解。
每次看到麦家和他青春期儿子的故事,我也总会想起我自己,还有我的青春期儿子。
我家儿子也是叛逆,然后不愿意上学。为此,我把所有我能想到的,我能做到的全部都做了。
吼叫、怒骂、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花钱请人教育,甚至是打得“皮开肉绽”,无不都一一用过。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叛逆得不像话,也越来越放肆。
后来,幸得自己读书学习与自我反思,才慢慢地开始有力量去接纳儿子,接纳他的所有。
无论儿子好与不好,又能否好好学习,他都是我的儿子,我都爱他。
叛逆并没有错,叛逆是因为孩子想要独立自主,也意味着孩子在成长了。
成长的路从来就没有坦途,有的只是泥泞、曲折和荆棘。
只有亲身体验并翻越了那些泥泞、曲折和荆棘,一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身为父母,如果你只是抱着把孩子养大就行的想法,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正好乐得自在,一切自有天定。
可毕竟大部分父母都对孩子抱有许多美好的期待,期待孩子优秀,期待孩子成才,这想法再正常不过了。
只是,当孩子遇上了成长的困难,陷在困难中过不去的时候,希望我们给到孩子的是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对抗与打击。
《解码青春期》一书中有句话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句话就是:
“孩子,我们不把你看成一个难题,我们把你看作一个机会”。
一件事情永远都有好坏两面,如果你看到的总是孩子不好的一面,那注定是焦虑、对抗与崩溃。
反之,如果你能在孩子不好的一面中看到积极的部分,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这个视角将会带给你一种全然不同的感受,它会让你发现,
“原来,我的孩子一点都不差;原来,我的孩子要长大了,他需要帮助”。
一旦你换到了这个视角,养育孩子将不再是难题,而是你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
青春期是孩子迈向成年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叛逆是正常的。但重要的不是孩子叛逆,而是父母的应对方式。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就会如何发展。
点个赞吧!愿所有父母都能够看见孩子,给到青春期的孩子一份认可、支持与引领。
整天看他浑浑噩噩、顶嘴的样子,就真的想hit death ta!
各家有各家的办法,我爸直接跳过不管,我自己被现实磨砺出来了。
讲的[点赞][点赞][点赞]
不是每个孩子到了青春期一定就判逆的,个别而已
太累了
他不是要出走吗?你又说不让外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