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很多关于南京鬼市的讨论,很有意思。所谓鬼市“半夜开市,黎明即散”,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其古代就已经成为一种商业形式出现,尤其是唐宋时期,夜间经济就已经非常繁荣。
如今南京所谓鬼市一般指的是旧物、旧书、古玩市场,主打的是淘物的过程,比如以前的朝天宫鬼市。朝天宫一带在古玩界有着很高的地位,甚至民间有“北有潘家园,南有朝天宫”的说法。不过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渐渐这里已经空有鬼市之名,实际上已然成为普通的废旧物品集散地而已。
而更多时候的所谓鬼市并没有固定地点,常出没于水西门、虎踞南路、莫愁湖东路、凤台路等地点。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往常原本神秘而低调的鬼市,声势突然浩荡了起来,而且还与主打高端住宅区的河西打了个照面,甚至还跑到了奥体附近,一时间声讨的声音铺天盖地,鬼市随即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按照一些朋友的总结,目前南京所谓的“鬼市”大体上分为三类:
①老鬼市:以旧书、旧物、古玩为主,相对低调神秘;
②小鬼市:以小吃、百货为主,一般五十多个摊位;
③大鬼市:摊位数量很多,售卖品类又多又杂;
而引发声讨的其实指的就是这个“大鬼市”。不过在我看来,不管是“小鬼市”还是“大鬼市”,都已经基本属于或类似夜市的范畴了。和传统的旧物、古玩等相关度并不高,甚至压根没有关联。介于此,后面对于这类“鬼市”,我就直接称之为夜市或者流动夜市了。
01 存在与需求很多人对于这段时间“鬼市事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占道经营、深夜扰民、垃圾遍地、油烟巨大等方面,确实看着相当糟糕。附近居民大量投诉的同时,大家有没有考虑一个问题,如此低端的业态,怎么会吸引来这么多的市民?不少朋友就好像很久没热闹过了一样,居然会对这些看起来非常低端的夜市很感兴趣,甚至玩的不亦乐乎。如果一味得把所有问题都抛到小商贩的身上,总觉得是不是有些片面。
我在想我们除了意识到流动夜市存在的巨大缺点之外,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南京夜市经济存在的不足点。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南京提供给这些小摊小贩的经营场所偏少,或者其他一些原因。经常换不同的地点经营,不觉得很累吗,我觉得这并不是流动商贩真正想要的,或许也有不得已。
02 堵与疏在面对大量投诉,堵塞交通,脏乱不堪的时候,果断出手,禁掉这些令人头疼的流动夜市,实属明智之举,也体现了南京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视以及可靠的执行力。但禁完之后呢?我不禁陷入沉思。
首先流动夜市的繁荣说明市民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但由于人多太杂,管理难度太大,同时经营者和消费者素质都不高,导致这类夜市对附近居民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不仅影响交通,也造成垃圾遍地。禁止流动夜市维护了居民的利益,但存在的夜间经济需求呢?我觉得也需要正视,好好研究。
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堵”与“疏”的问题。某种程度上“禁”就相当于堵,短期内很有效果。但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堵不如疏,长远来说还是要找到治本的方法。
03 他山之石首先南京应该多给这些流动夜市创造一些场地,让流动与随意向固定和规范化运营转变;其次这些场地一定要与居民区保持足够的距离。
之前南京不少区域都增加过一些夜经济的场所,比如浦口的怪兽夜市、金盛田夜市、建邺紫金1912玖悦荟的夜市点、栖霞的学则路夜市、雨花台的铁心桥夜市等等,应该说各有特色。但总感觉位置谈不上太好,给人一种个性很强,但又不太能上台面的低端感,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夜经济的发挥。
我不禁产生一丝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夜市大多看起来很低端,大多看起来总是油烟四起,大多位于边缘地带,是哪里出了问题?
最近我初略研究了一下曼谷,我发现曼谷市中心的“查得夜市”做的就很不错,周边不仅有大型高档的购物中心(商业体)、商办楼等各种高楼大厦,其也在地铁站的15分钟步行范围内。
为什么明明都是夜市,人家的夜市摊位却可以开在市中心高楼大厦的旁边,为什么夜市摊位可以和高端商业中心搭配得这么融洽。
从曼谷查得夜市的实际运营效果来看,给人的感觉是很不错的,甚至已经演变成了著名的旅游打卡点,很多去曼谷旅游的朋友都会抽空去体验一番。可见夜市的形式是多样的,夜市露天摊并不一定意味着低端,高端CBD也可以和夜市融合得很好。
个人觉得南京老主城在夜场经济层面做的比较充分,本身商业就很发达,近些年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很多原本的旧厂房都陆续改成了具备一定视觉艺术感的文创区或夜间商业区,不少棚户区也做了文创层面的优化,所以老主城在夜场经济这方面是不缺的。
但各大近郊新城就不太行了,以前人口体量较弱的时候还不明显,人口稀稀拉拉,流动夜市懒得光顾,个别几个夜市点足够满足区域需求了。但随着近郊新城这些年人口的逐渐膨胀,入住率逐渐提高。新城夜场经济配套相对匮乏的情况就出现了,供需失衡,尤其留给个体小摊贩的空间偏少,这才给了低端流动夜市泛滥的空间,我认为或许问题的关键点在这里。
04 新城与夜市所以南京有必要在近郊新城更多的增加夜市集中点,要么学习新城科技园西城夜未央的模式,要么借鉴曼谷查得夜市的感觉,多整一些,引导夜市的业态更加多元化,增加趣味性,而不总是停留在套圈,套大鹅,烧烤等,夜市的业态也应该稍作升级。
尤其是各大新城最核心的区域,一方面为商办区避免了与居民区直接接壤,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化旅游打卡的行为大量出现,也大大增强了相关商务区CBD的曝光度,对于建立夜间基础商业人气,发展夜场经济很有帮助。
以河西为例,其元通CBD附近就有不少适合的场地,比如国际博览中心旁的回填地块,这就是一处非常合适的场地。随手拍个逛夜市的照片,后面的CBD背景都相当抢眼,这也是河西CBD最好的曝光角度之一。
IFC与德基之间的那片区域也很适合打造一片露天夜市,正好与两大重奢业态形成互补,助力元通获得良好的商业氛围。重奢并不意味着不食人间野火,我认为定位高端的河西CBD也需要接地气,也可以热热闹闹,也只有接地气才能凸显出重奢的品味,如果全是重奢就显得很是寡淡,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露天摊位会影响商业体内相关业态的盈利,一个高租金,一个低租金甚至没有租金的情况下,有悖于公平性。但我认为两者更多是互补的关系而非是竞争的关系。商业体内遮风挡雨,全天空调,非常舒适,业态更高端。而露天摊位在体验感上显然不可相提并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场景,实则没有太大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