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社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呈现新特点,比如“慢就业”“考研热”“考公热”等。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日益凸显,但其却长期被学生诟病为“水课”“鸡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如何改进发挥更多建设性作用?本期锦囊将作出分析。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有哪些弊病?
200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开始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到公共课教学计划中,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就是要让高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锚定学习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但就业指导课程在很多高校依然“形同虚设”,对学生就业起不到助力作用,彻底沦为“水课”。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做好就业指导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教学队伍。但直到今天,不少高校仍缺少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相关工作由其他学工人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不足。有些老师本身就缺乏就业的实战经验,对当下就业形势的了解也不够深透,就业指导容易表面化,只能“现学现卖”、照本宣科,缺乏教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放置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教师主要针对专业的就业方向、如何撰写简历、面试的注意事项等通识问题展开浅层次、固定化的讲解,教学内容早已与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脱节,完全达不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不合理。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教学计划,在课程的设计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走走过场。此外,相关课程主要集中设置在在大三实习阶段或者毕业年级,在其他学习阶段明显缺位,“速成心理”严重。
如何上好就业指导这门课?上好就业指导这门课,需要学校从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做出改变。
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升课程实效。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于就业指导而言至关重要,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对当前就业市场及企业用人需求的了解更加深入,能够传授就业“真经”。同时,他们也会为就业指导课程带来更先进的理念与方法,这将有利于构建指导教师和学生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充分挖掘个体的潜力优势和个性化发展方向。新锦成生涯发展教育解决方案,能够结合就业市场最新动态,利用丰富多元的训练方式,帮助就业指导老师提升就业指导能力,探索、培养学生就业胜任力的路径,并为高校就业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指导,推进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
全过程贯通,系统、阶梯式设计教学。就业指导课程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教学计划,并贯通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如在大一引入“生涯发展”理念,开展“生涯体验周”,利用生动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自身特质所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在大二开展“规划辅导周”,帮助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期望的职业展开合理规划。大三时开展“就业体验周”,通过模拟操演或走进企业、步入岗位,切身感受岗位与自身的适配性。大四开展“就业集训周”,从就业市场需求出发,针对简历筛选逻辑、面试核心能力、招聘工具运用等具体问题作出指导,在学生求职的“临门一脚”提供强大助推力。
建设就业指导平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改变“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让学生利用就业平台依据自身兴趣、性格等条件自主测评,探索合适的职业方向。并且,平台应提供最新的求职信息和就业数据,为学生决策提供帮助。还可以开拓就业指导专家库和就业咨询板块,支持在平台在线预约校内外的专家或资深人力资源管理师进行一对一就业咨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深化校企合作,用真实的市场需求引领课程。邀请各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杰出校友加入兼职教师队伍,分享最新的行业需求与技能要求,推动就业课程的设计与就业目标相匹配;将学生步入合作企业展开岗位实习作为实操课的一部分,让学生技能尽早对接市场需求、接受市场检验,同时也为学生预留出职业调整的时间。
(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