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全球化中受益匪,为什么要搞逆全球化?

醉井言商 2025-04-25 04:17:19

据外媒报道,美东时间2025年4月9日中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针对除中国以外的部分国家,将暂停当日午夜生效的“对等关税”90天。现已有超75个主动寻求与华盛顿谈判的国家,享受商品在未来三个月内仅征收10%通用关税的待遇。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宣布,其将对华税率进一步从原来的104%增长至125%,新关税将在该政令颁布后立即生效。但是特朗普发起的这场关税战,除了中国对等反击外,欧盟也投票通过对美征收高达25%关税的反制。不得不说,随着关税战的逐渐演化,谁都无法独善其身。此时很多人都会疑惑:美国从全球化中受益匪,为什么要搞逆全球化?今天我就来深入的探讨下这一问题。

先说结论,其实这是因为美国不小心玩了一把王道,想成为全球唯一的领导。但今天的全球维度政治发展水平,只能实行霸道,没有王道生存的土壤。什么是霸道?把战国以后的霸道的带有贬义的后世衍生词义丢掉,东周时期所说的霸道,就是春秋的伯道。春秋五霸,就是春秋五伯。霸道就是伯道。伯是诸侯之长,能够率领一众诸侯的诸侯国领袖。伯道不是做天下的霸主,而是建立一方霸权,与其他方伯争霸。春秋五霸有几种说法,但无论哪种说法:

齐桓公称霸,是率领中原诸侯攘夷,与夷狄对抗。

宋襄公称霸,是最没有军事实力的,但也是想模仿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路线。

晋文公称霸,是率领中原诸侯与南方的楚国对抗。

楚庄王称霸,同样是楚国与中原的晋国对抗。

秦穆公称霸,是称霸于西戎与晋国为首的中原对抗。

吴国和越国的称霸,当然也是吴国对楚国,越国对吴国的对抗。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霸道逻辑?很多人搞错了,以为唯我独尊是霸道,但其实,阵营对抗才是霸道。因此冷战时期的美国、苏联两大超级大国阵营,才称得上真正的霸道。但苏联败了,美国胜了。美国突然成为了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唯一拥有阵营的世界中枢。美国为什么能赢,苏联又因何而败?苏联的一度成功,是因为苏联最先掌握了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的秘方。但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都是在针对二战前的世界形态——全球大殖民时代。

二战前的全世界,除了少数地理情况比较恶劣的弹丸小国外,整个欧亚大陆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只剩下中国、日本、泰国、奥斯曼-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但其中也大概也只有唯一跟进为列强的日本是保留了完整外交主权的。算上本身就是殖民地形成的一众美洲国家,以及由殖民地和各种连国家都称不上的原始部落组成的非洲,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殖民地的汪洋大海。非殖民地国家屈指可数,如沧海孤舟,风雨飘摇。

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的本土-殖民地统治生态,促成了列强本土异常发达繁荣的现代社会,而殖民地除了出卖地域与民族权力的少数贵族买办,几乎遍地都是沦为赤贫的纯纯的无产阶级。二十世纪如火如荼的全球性社会主义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全球大殖民已经走入极端的历史境地下产生的。

社会主义思想是发源于西欧,但却爆发于从东欧到中亚到远东的当时相对落后的区域。无产阶级当政,意味着殖民主、买办、旧贵族,统统交出国家权力。国际主义兴起,意味着本土-殖民地的统治模式被冲击,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主权独立、国际地位平等、团结起来反抗殖民主的一种体现。

因为有这套顺应历史大势的文化工具,苏联才能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和引领者。当然,苏联的主体是俄罗斯,俄罗斯虽为欧洲列强,但却地处东欧,各种条件相去西欧列强较远,是列强中的末流,本身殖民地利益盘面是最小、最脆弱的,所以松动也是最快的。苏俄异变,苏俄从一二世界列强凤尾,向第三世界鸡头的转变,因此获取了巨大的国际能量,崛起为一方霸权,与美国抗衡。

当然,苏联兴起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与美国代表的另一种殖民地解放模式和思想在竞争。美国是扛另一杆去殖民化大旗的另一个阵营的领头羊。苏联扛得叫无产阶级与国际主义大旗,美国扛得叫自由贸易与国家主义的大旗。它们至少在二战以前的二十世纪上半叶,都是殖民地独立运动的两杆旗帜。无非是苏联以列强末流倒向第三世界获得了国际能量,而美国是靠列强殖民地独立,形成了始终无法整合的欧洲已经难以企及的,千万平方公里宜居国土和统一市场的超大国家,成了列强新的代表。

世界国土面积,第一的俄罗斯大部分都是苦寒之地,人口也只是一亿级,也就是说无效经济国土规模臃肿,实际上没有那么大规模。第二的加拿大是一样的,人口更是区区3000多万,实际规模更小。而处在黄金纬度,有效经济面积能够养活大规模人口的,其实是排名第三、第四的中美。即使如此,中美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占比也很高,有效经济面积也只有半数左右。当然,还有印度这种国土面积不算特别大,但有效经济面积占比比较高的国家,其规模也不容小觑。

中国是靠漫长的历史,逐步堆积出如今的超大国家规模。而西方列强搞本土-殖民地模式,虽然财富上能够不断强化本土,但国家规模上做不了有效的跨洋整合,甚至欧洲列强,反而被本土-殖民地带来的巨大输入性财富催肥了各国,欧洲各国面对邻居均有自保之力,反而也中断了欧洲自身的整合进程。凡是有利有弊,欧洲的整合,甚至落后到了欧洲后裔统治的美洲整合的进程之后,至今也只有欧盟的这个程度。

美国就是殖民地甩开本土,最先以殖民地独立之姿,完成北美大部整合的历史成果。那么,这个比欧洲面积也差不多少的超大规模国家,一定会反过来在同种族的西方列强中要求匹配自己经济的政治地位。它自诞生起第一诉求,就是经济自由,不再做欧洲附庸。所以美国引领的是与社会主义运动不同的自由经济运动,它并不主张激烈政治改造,但同样要求欧洲放弃全球大殖民时代的独特政治和经济地位,因此也是去殖民化的领头羊。

一二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工业革命后,人口规模触顶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峰值后,接连发生的欧洲列强间的内耗。欧洲原有的本土-殖民地模式统治惯性,因为本土实力杠杆的骤然断裂,而在二战结束后陷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运动和以美国为首的自由经济运动的双重包围中。殖民地解放运动,因美、苏两国背后所代表的全球政治诉求,轰轰烈烈,手起刀落。大英帝国解体,东欧成为苏联的附庸,西欧成为美国的附庸,西方世界迅速完成了后殖民地时代的洗牌。然后就是冷战时代,美、苏两种阵营、两种理念的对抗。美国胜了,苏联败了。

一来,美国在欧洲的附庸是西欧列强,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欧洲,苏联本身就不占上风;二来,美国在亚洲的附庸是日本及日本的殖民地南朝鲜、台湾等地区,日本本身也是亚洲唯一的列强。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外成功,让中国大陆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从国家规模、体量上来看,又可以对冲日本的先发优势。本来在亚洲,苏中阵营不一定会落下风。

但苏联自己出问题了。苏俄是以国际主义理念捏合为苏联。可苏联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反复摇摆,不清不楚,又开始陷入了类本土-殖民地的主体-外围的差序疆域的迷思之中。它的盟友,也成为了它过度汲取而给不不出实际援助的对象。加上苏联这套理念,似乎也没有找到解决阶级固化的历史钥匙,少部分无产阶级变成特权阶级后,要求将生产资料私有化以为个人确权,苏联最终又倒向自由经济运动...如此摇摆,苏联已经失去了其作为阵营领袖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原本就是在去殖民化运动中拼凑而成,再次瓦解消失也可以想见。

投射到微观层面,苏联由于是政治为纲,不像美国是经济为纲,因此苏联一直也没找到一个可以强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贸易模式。苏联对内用计划经济,可以在生产匮乏期保持良好的运作甚至超越。但因为计划本身就契合于匮乏条件,因此计划经济又某种程度让国家始终停留在一种本可以平衡甚至过剩,但依然匮乏的状态。

苏联对外则是搞换货贸易。故而才有石油和尖端武器可以轻松提供给盟友国家,但民用的自行车却生产不出来的那类笑话。美国则不同。美国的前身是英国殖民地,是盎撒族建立的国家。英国作为把守欧洲近海的霸主,通过跨洋本土-殖民地,早就把国际金融规则玩的得心应手、炉火纯青。早期的美国人是读英国书长大的,自然也深谙此术。

说白了,就是苏联本身就是深处内陆的末流列强,连此前的列强怎么搞全球贸易分工的那套都没搞清楚,而美国从家父英国那早就学无遗策了。工人的儿子考大学,那毕竟比教授的儿子考大学,从底蕴上来说就差了一大截,这客观条件不得不承认。

英国作为海权霸主,绝招就是经济上搞金融搭桥,政治上对其他大洲搞殖民地统治,对欧洲列强用离岸制衡。美国自然是很懂的。但美国既然要搞自由经济运动,要打碎日不落帝国赖以生存的本土-殖民地模式,以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势必不能再搞本土-殖民地那套了。

所以二战后,美国趁英国生病还没没恢复,连菲律宾这些殖民地都是主动舍掉的,直接掀起西方内部的去殖民化浪潮,让各大英属殖民地板块纷纷独立,直接给大英帝国拔了管子。然后,殖民地模式没有了,美国要怎么搞新霸权模式呢?金融,进一步放大金融的暗中掇取功能。经济上,在全球金融结合自由贸易上进一步探索。政治上,把英国对付欧洲列强的离岸平衡用到全世界,通过控制全球航线中重要的岛屿、半岛、海湾、港口、海峡,用海岸线干扰、围堵、制衡陆地大国。政治上其实是表。经济才是里。只要有钱,军事基地、盟友,都是可以花钱砸出来的。

美国要搞金融来结合自由贸易,以保证自己的国际收入,也就是说,既不能派总督直接去控制当地国家,又要让当地国家心甘情愿与美国捆绑,除了政治上给这些国家留一个易操控的鼓励党争的制度外,主要是把盟友纳入美国全球产业链体系中,然后美国主导的美西方体系作为一个跨国生产集团,美国只主导芯片等核心部件,将次核心部件、一般部件甩给盟友。

然后在这个生产联盟中,各国可以相对自由竞争来打造本国品牌,最终的终端产品可以贴牌体系内各国任何一国的品牌,以维系盟友之间的相对自由。但美国掌握核心部件,是不可取代的,利润也是最丰厚的。任何一个盟友如果想在核心部件上对美国进行赶超,如飞机汽车发动机,电脑手机的芯片,通信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等,这些领域的追赶,绝非一两年甚至一二十年就能追上的。

一旦这个生产联盟中,哪个国家的企业试图追赶美国,美国一定会利用充足的技术赶超时间差将其提前掐死,甚至对该国进行政治威胁。所以美国的附庸盟友只敢做品牌,但他们品牌用的芯片都是美国的,没谁敢挑战美国垄断的那个领域。比如互联网,全世界除了中国,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参与竞争,因为他们都是美国的殖产地,只能做美西方体系的产业下游。

美国之所以把生产甩给这十几二十个盟友,也是因为美国自身作为脱离了欧洲的新大陆,人口就算敞开了生,也远远没有到饱和的程度。

美国没有足够的人口规模以容纳全产业链,只能将产业下游作为利益筹码甩给外围盟友。毕竟整个美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人口才刚刚和中国人口持平。何况,资本主义带来的垄断加剧后,是天然抑制人口发展的。资本主义虽然容易带来高收入,但高收入是来自高产出,高产出又是高竞争刺激出来的。收入虽高,但就业岗位的供给控制,才是刺激竞争的赢者通吃的资本主义核心逻辑。发达国家的工资福利好,无非是国家整体外源性输入利益够庞大,发达国家平台整体高于第三世界平台,但其内部的层级架构仍然遵循资本主义层级逻辑。

资本主义下的竞争,不全是能力的竞争,而是控制岗位的平台间的竞争。因此才会出现做同样的工作内容和创造相近的工作价值,在大公司的收入比小公司会高出多个量级。也会出现一个高薪人才遇到中年失业,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屈就低薪非技术岗工作的现象。本质上,资本主义的市民、工人皆是长工甚至马仔,无法掌握生产资料,收入多寡、有无岗位全由平台决定,而不完全是自身技术带来的议价能力。

因此,资本主义的岗位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保就业也历来是这类国家的民生重头。如果说社会主义国家是用匮乏作为发展代价,那么资本主义恰恰相反,是用过剩作为代价。失业、投资失败、企业与个体的破产,持续存在,他们就是最直接的代价,只是被社会失焦,将失败归于个人能力。但它们本身承担的是社会用过剩来追求整体满足的代价。总有这种人要存在来承担代价。当过剩达到峰值时,这类个体牺牲也就会达到峰值,大幅削弱社会整体的产出积极性,经济周期进而出现。克制经济周期,也是这个时代阶段的一项重要调节对象。

过大的岗位竞争压力和现代城市分工的发达,本身也在多个维度天然抑制人口的增长。很多人为了全身心工作以获取最大化收入,可以不结婚不生子。同样,连外卖都半个小时内有人送到家门口,如此便捷,为什么非要像老一辈那样找个人搭伙过日子?火都不开了还搭什么伙,就是这个逻辑。越发达,结婚与生育动力越低,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使然。

但这种社会,确实金融资本最喜欢的状态。因为高资本回报和低劳动回报,注定了金融资本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控股、控制各大平台,然后拥有更不可忤逆的议价能力。资本天然就有增殖意志,金融资本则相比产业资本更具有破坏性的增殖动力,因为它找到了绕开为“人”本身服务而增殖的途径。中间商吃差价,还拿走的是大头,不亦乐乎。

金融资本还可以创造信用透支游戏,来推延资本主义正常的经济周期,也就是给社会整体打激素催肥,在周期峰值节点本该达到时继续推迟峰值到来,堆高泡沫,继而从透支明天的虚假繁荣中,掩盖更大的社会代价,掇取更大的资本回报。而这种打兴奋剂式的延迟手段用过之后,经济危机爆发时整个社会更是一地鸡毛。金融资本,就是这么一个使用得当是益生菌,促进健康,用得不好就成了寄生虫,反而吸食社会营养的双刃剑。

美国就是最大的全球性金融资本聚集地,因为它是美国控制世界的工具。美国也是它对外拓张的工具。美国拉起了这么一群发达国家盟友,当然美国也要靠金融薅羊毛抽中间费用的,霸主怎么可能自己不赚钱,光给小弟做好事。

美国就是用美元来薅羊毛,金融霸权的高级形态。比英国的殖民地模式、比苏联的换货贸易,都高级。因为虽然也收小弟保护费,但收得很有效率,而且压低了收费成本,收得比以前的霸主更低。让美元成为通行货币,在美国基本能克制印钱冲动,不过分榨取盟友的自制下,这种货币让盟友之间的自由贸易也有了货币保值的保障,起到了促进自由经济的作用,降低自由贸易的交换成本。盟友虽然交钱了,但也得到了便利,可谓是共赢。

当然,美国不可能只靠恐吓全世界,就能逼全世界包括盟友必须使用美元。美国刚开始是搞布雷顿森林体系,把美元和黄金挂钩。毕竟那时候黄金值钱。白银贸易等贵金属的金融逻辑也是英国玩剩下的。美国只是进一步把美元和贵金属挂钩起来,让美元以低成本纸币优势在台面替代贵金属,自然也是降低全球贸易成本的一大利好发明,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可后来美国黄金流出太多,黄金的保值作用也不那么稳定,美国就放弃了黄金,转而和石油挂钩。这是一次金融霸权模式的进阶,形成了以刚需贸易品而非贵金属与世界通行纸币挂钩的金融发明。美国为了探索和维系后殖民时代的霸权模式,也是有很多历史性努力的,不应被忽视。

美国在六七十年代把中东的几个产油大国给拉拢过去,许以共享美元的好处,于是中东国家就规定只用美元结算石油。后来有过不想和美元站一起的中东政权,都被美国给拔了。其实美国自己也是油气生产大国,日本当年大二战时就是向美国买石油。美国参战后有了阵营不给日本人卖了,日本人于是提前从美国囤了几年的石油,然后一路向南打,找油田,所幸没找到。美国和中东合作后,基本就减产本国石油,从产油大国变为了买油第一大国,也是给中东的盟友让份额。

直到奥巴马时期,眼见小布什给石油美元续命像是白忙活了一整,国内又爆发经济危机,美元和石油也挂不牢了,这才一个华丽转身,到了特朗普拜登,竟然又成了油气出口第一大国。21世纪石油美元行将就木,美国想用什么和美元挂钩呢?就是美国一家独大,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当代高科技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芯片。这个东西,所有国家都和美国至少有二十年以上的差距,又几乎是现代社会任何消费品不可或缺的。现在但凡是个用到电池的产品,生活中使用的日常用品,众多几乎没有不用到芯片的,无非是手电筒里都有电源芯片。更何况手机这种当代人人都要用、却只有美西方联盟才能生产的全球刚需收割机。可偏偏这个时候,东大跳了出来,说我们也要搞芯片,这都是后话。

说回上个世纪后半叶,石油和美元挂钩之后,美国的霸权战略见了奇效。因为苏联也是全球数一数二油气输出大国。苏联能够和美国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就是能源。美国从金融上武装了中东石油,等于是让欧洲降低对苏联的能源依赖,这是瓦解苏联的重要一步。当然,另一个大国从东边倒向美国,让苏联在地缘战略上腹背受敌,绵长的国境线上处处都是需要砸钱的大窟窿,而来钱的路子却被美国越缩越窄,苏联最终想和美国乞和,换来的是地缘围剿。分出来的俄罗斯也想和美国彻底和解,换来的是克林顿当面的嘲笑。

苏联的瓦解,与苏联的理念迷茫,以及根本不会用中国,有巨大的关系。苏联想将触角伸向整个南亚洲,本身就是一种妄想。苏联说起来是和美国对抗,但无疑是一个弱阵营与强阵营的对抗。因为美国只是殖民地独立潮中,代表了西方世界自身变革的那股力量。它的背后仍然是西方列强。

就像G7没有踢出俄罗斯之前的G8,仍然是当年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中的七个。只是欧洲衰落,踢出了一个欧洲的解体的奥匈,换了一个崛起的北美的美国跟班加拿大。美国依然代表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昔日殖民主列强集团。无非是美国是超大国家,风头压过了欧洲列强,于是扛起西方大旗而已。

苏联是从列强中分离出来的,想当第三世界的头,第三世界一度接纳了。但你转而又要玩吸血第三世界的那一套,第三世界自然也不会再支撑。想让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交出战略主权和军事主权,苏联是意识不到,如果不团结第三世界,它一个脱离出来的第二世界末流列强,根本不足以和前殖民主阵营对抗。

美国是怎么用中国的,其实苏联真的应该好好学学。中国虽然在能源天赋、装备生产技术上此前受限,却有庞大的劳动力供应。如果这股劳动力转化为跨国生产的消费品工业生产高地,那么社会主义阵营内就不会出现自行车都供应成问题的笑话。如果苏联当年愿意尊重中国的主权,从欧亚两头把社会主义阵营撑起来,一边有能源、军工、粮食,一边有轻工、消费品、和保底的最大市场,社会主义不一定会在与西方产业竞争中落败...

然而,说到底,苏联的口头国际主义,还不如西方的自由贸易带来的全球化更“international”。英特纳雄耐尔理念,最终竟无一物比因特网更加落地化。苏联除了石油和军火外,提供不了消费品、粮食给盟友,却还想让盟友做它的屏障。那么,美国承诺东欧加入北约提供武器和保护,供给低价石油,供给美洲大陆吃不完甚至都卖不完的大量粮食,再加上美西方的高端消费品和美国亚洲盟友的中低端消费品,而且可能还会转移一两项小产业或个把大企业到欧洲人口极少的小国,但这样的产业或企业就足以带动当地的全面就业和国家换汇与对外贸易的需求,谁不愿意跟着这种霸主,而是连“自行车”都给不出苏联呢?

苏联解体,最后一个虽然弱、虽然小的独立于并对抗美国盟友体系的霸权圈子,消失了..冷战结束,后冷战时代,只有一百多个一盘散沙的一众第三世界国家,和与美国绑在一起、围绕着美国的美西方盟友圈、跨国生产集团,只有美国的陌生人与美国的朋友这两个层级的区别了。美国盟友圈生产的产品,贴圈子里任何一个国家的品牌,然后可以以最优势的价格卖到任何一个非盟友国家,抢占当地的市场,抑制当地的生产,让这些国家也异常依赖美西方发达国家圈的供应,而不敢挑战这个发群。这其实是一种倾销逻辑。当然,个别天然威胁美国盟友,为了自身政权存活而死撑的刺头国家除外。

苏联倒下后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日中天,一骑绝尘,让所有国家望尘莫及。

霸道,不是唯我独尊,而是拉国家小圈子进行对抗。但全球大殖民时代,欧洲仍有英法德俄等列强分庭抗礼,英国号称日不落,也无非是殖民地更大更多更优质,却并不是驾驭欧洲所有国家。

但后冷战时期的美国不同。美国是真的凌驾于所有国家之上,眼看已经有国上之国的趋势了。当时很多国家所谓反美,其实只是想让美国对自己礼遇一点,或者对自己的压制收敛一点,而不是真正能和美国竞争什么。在这种国际环境下,美国开始飘了。对抗性的霸权目标已经没有了,如同中国昔日天下观下的共主实行王道一样,似乎可以脱离霸道阶段,玩玩王道这个层级的游戏了。

王道,如商之都邑、内服、外服,周之都邑、畿内、畿外,然后四周是或处于征服过程中,或已经被羁縻的戎狄四夷。这是一个分层也很明显,但家人、亲戚、朋友、认识的人、陌生的人、敌对的人,非得定义特别清楚的朝贡贸易体系,而不只是松散的军政结盟。

所谓朝贡,就是凡是认为自己是共主亲朋圈子的,都把自己的土特产送到共主那。然后共主集中了各地的土特产,然后再根据谁家缺哪样,谁家不缺哪样,重新划分一下,通过赏赐分给自己的所有亲朋。当然,自己肯定是最大的份儿的。所以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也都是有划分标准的,天子拿得虽多,但有规定份额上限,也需要自制,不能贪得无厌。

古人是需要掌握一些核心要素,才能掌握分配权。比如商朝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和环嵩山的二三地理阶梯豁口与黄河南北两岸的交叉点,也就是居中的要道枢纽,而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经普及,各地的武器装备差距已经不像商朝那么大,于是西周掌握的是关中四塞的屏障,以及西北的矿石马匹等资源。当然,商周与东南的对抗一直激烈,因为商周都要控制

东南的铜矿主产区。任何时代的霸权国家,都要掌握国际贸易的“硬通货”,今天全球主要的大宗硬通货就是:

工业血液——能源。

震慑力量——军火。

扩容人口——粮食。

生活需要——消费品。

美国近年经常是油气出口第一大国,粮食出口第一大国,军火出口第一大国,以及垄断了中高端消费品中的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可见其实力之强悍,潜力之巨大。所谓的美元霸权,其实也要围绕这些几乎没有国家可以拒绝不要的国际硬通货来打造。当初,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将中国拉进了美元贸易体系。但是苏联倒下之后,美国又卸磨杀驴,把保持中立性的中国当成了仅次于俄罗斯的潜在威胁。

或者说,俄罗斯是美国用来分化欧洲,制造欧洲矛盾的。如果不是苏联一度对美呈现出战略压制优势,美国也不会让中国这个用来分化亚洲、制造亚洲矛盾的标靶轻易进入美元体系。苏联倒了后,中国韬光养晦,坚持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坚持用庞大市场去讨安于西方的产业资本,加上美国当时将维系石油本位的美元霸权的焦点放在了失去苏联制衡的欧盟崛起,于是精力转向中东,其实是要打掉来自盟友的欧元的威胁。因为欧洲与中东临近,一旦欧元在中东排挤美元,美元霸权一样会被动摇。

但欧盟终究只是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连联盟国家都不是,美国很轻易的就裹挟欧洲与中东对立,放弃了与中东合作对美元发起金融攻势。但就在美国把中东那摊子收拾完后,中国偏偏在消费品工业上,至少日常刚需的中低端终端成品形成了在全球贸易中无法被取代的碾压性优势。美国于是又将重心放到亚洲,搞亚太再平衡,后来又印太战略什么得...

当年苏联有石油,有军火,如果政策得当粮食也完全富余,与人口庞大的中国高度互补。苏联若能尊重中国的自主诉求,让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作为一极,承担起如后来在美元体系下的消费品工业高地与消费品供应国职能,苏中阵营至少不会轻易被瓦解。可惜苏联没有美国人的精明,苏联在政治上只会让盟友一味地臣服,在经济贸易上也没有能匹敌美国的金融工具。美国知道中国的特点,能与中国建立合作,苏联则搞不明白。

不过美国最终,也发觉到不对劲儿了。首先东大在政治上对美打太极,始终不党争化改造,让美国的手难以插入中国的核心决策圈。在经济上,美国也发现中国的国家规模、人口规模、市场规模,产生了规模效应、大质量引力,像黑洞一样吸纳其他国家的优势产业。从互联网独立,到通信技术、光伏、汽车、轮船、半导体、无人机、大飞机、人工智能、甚至是抖音算法...

在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领域,中国能超则超,超不了,也至少卡位第二,卡不住第二,也至少世界前茅,无法前茅,也要自给自足不被卡脖子...最近的5年时间,中国增加了1亿城镇人口,比多数发达国家总人口还要多。这种无法遏制的产业升级速度和规模,让美国感到可怕。

因为中国手上握住得不再仅仅是低端消费品,还有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趋之若鹜、求之不得的中端、高端产品。中国从美国换来得的一堆美元,买油气用不完,买美国资产、买美国技术美国又不卖,于是中国拿着这些美元去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甚至动辄无息、免债,让以往得不到美元、买不了强制绑定美元结算的石油、粮食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有了能换来国际硬通货的美元。而中国所求,无非是当地的矿权、开发权。

这样,原本烂在手里或者只能反过来买美元国债,继续被美国薅羊毛的中国美元外汇储备,也成了能换来真金白银、矿石林木的世界货币。中国反而还成了美元二房东。而且这些被中国赐予美元的小国虽然国家实力小,但毕竟也是联合国成员,最终反而能结成群体,在部分政治议题上支持中国,并且对美国超发货币、滥发国债形成舆论声讨。美元在不受美国支配的情况下流入了更多与美国没有亲密关系的第三世界国家,这让美国非常不爽。

美国用了很多手段想要中止中国的产业崛起优势,但做不到。比如奥巴马的政治围堵、贸易踢群。比如特朗普的贸易战、加关税,利用美国这个世界第一消费市场给中国企业加壁垒。比如拜登现在的要给中国断SWIFT...总之就是十八般兵器全用上了,就是拦不住。就差战争牌了。

经济手段都试了,还是拦不住。那么极端手段就还是有可能的。但美国在分化欧洲、分化中东那边儿,都在使大力气。如果东亚这边也再开战场,美国也有多线开战的失控风险。美国为什么成了多线作战的局面停不下来?因为美国是真得霸权收益在萎缩。维系霸权是需要花钱的,但美国明显不如以前有钱了,动不动要请出特朗普这种唱白脸的去刮盟友钱背黑锅,说明美国给盟友砸钱真得不像过去三四十年那么轻松了。

美国没钱了,是因为冷战结束二十年后,美国自己的造血能力出了问题。在政治上,美国想做王道共主,于是俄罗斯一度加入G8,中国进入WTO加入美元全球生产体系。美国那时候更害怕欧盟一体化的深入,因为当时欧盟GDP是很接近美国的。老牌列强如果整合到一起,无疑是趁长辈弱才占了族长之位的美国所警惕的。萨达姆被消灭,就因为萨达姆要用欧元结算石油。

于是美国把俄罗斯、中国都给拉到了自己的全球体系当中,这也是一种反向制衡。但是被北约围盯的俄罗斯依然没有政治安全感,要向美国拿回一些地缘优势。因为当年苏联解体就是俄罗斯挥得屠刀。俄罗斯作为昔日美国的带路党,再清楚不过美国的路子了。而中国呢,在这个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中,不仅没有完全被美国薅住羊毛,反而越来越膨胀。

中国成了世界工厂,美国为了分享中国的经济发展红利,用中国的廉价消费品对冲自己过度印钱刮全球的通胀压力,于是把中低端产业甩给了中国。因为当前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同时达成中国的人口规模和治理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成本优势、价格优势。

其实中国为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也是花了大力气的,基本上把内陆产能给卸了,全部集中在沿海一线,尤其是几个大河口优良港。中国当初为了打造全世界谁都无法超越的极低消费品价格,可以说是用数亿人口数千里常态化大迁徙做地域要素差来集中地域成本优势。这种规模的经济动员模式和配套建设能力,是全球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所以想模仿、想再把进入中国的中低端产业给挪出去,比当年中国从美西方挪进来还要难得多。

美国想让中国做个十亿人民九亿农的印度plus,结果发现遏制不住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反而把自己和自己盟友的中低端产能给去了个干净。美国红脖子连螺丝钉都快不会拧了。而中国又不满足于低端产业,不停往上爬,威胁美国及其盟友的产业链位置。但中国擒贼先擒王,尤其针对美国作为核心的通信产业、互联网产业等领域。

反而是在欧洲的优势产业上,能尽量让一让。比如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出来了,在产能拉满之前,减少的进口份额肯定是从美国波音那边减少,而尽可能让步法国空客。因为你即使不针对美国,而是和先和欧洲翻脸竞争,美国为了政治利益也会带着欧洲针对中国、围堵中国。这是美国的霸权利益而不仅仅是贸易利益决定的。还不如只针对美国,对欧洲有一定的缓和,便于分化西方。

美国这下尝到了当王道共主的滋味——被欧、俄、东大轮流冲。说白了现在的国际形势,还到不了出现王道共主的阶段。因为王道共主,是联盟国家的产物而非国家联盟的产物。欧盟对欧洲都还没到这一步,更何况全球政治共同体连历史影子都还没呢,不知道几百几千年后才会形成。

原始社会,那全是霸道。西戎是一个族群,华夏是一个族群,东夷是一个族群,大家打得你来我往。而每个族群内部,是一堆大大小小的方国部落。夏商的建立,是霸道之中出现了王道奇点,中原最先将部落联盟整合为了联盟型国家。但也只是相对于中原华夏圈而言。其实夏朝时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的势力都很大。

只是夏朝最先建立了联盟型国家的早期国家机器。商朝同样,只是版图和外服方国的羁縻范围进一步扩大,四周其他族群仍然强势。西周是泛中原王道的集大成者。但王道随即崩溃,春秋战国的中原也成了混战,霸道随之兴起。霸道的局面,最终只能由战国式通过武力进行行政兼并或者向夏启革命一样由国家联盟转向联盟国家而成功。

其实夏朝文献太少,但如果我们看夏朝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时代的黄河中下游聚落总面积的锐减程度和超大型聚落数量的减少程度,就会知道其实夏朝的国家革命也是异常惨烈的,比秦汉的行政革命不遑多让。但秦汉构建了行政统一后,通过霸道与草原族群竞争,最终汉唐等少数强势时期又构建起一种泛东亚的王道局面。也就是说,霸道和王道,是螺旋进阶,在更大维度上升维取代对方的。就像秦国统一之前,秦国的本部关西地区在春秋也是各种邦国林立,秦只不过是关西的盟主。但盟主搞着搞着就成了唯一的国家机器,进而又去更外围的中原逐鹿。秦对内地整合成功之后,汉又去外围搞外交纵横。

汉整合成功后,经历了内部的乱局,最终将这些板块又凝聚到一起,到唐朝实行新一轮更大圈层范围的外交纵横...这就是原生文明的进阶态势——螺旋升级、震荡上扬。只不过,由于多个大型文明之间也存在一些代差和干扰,比如西方通过地理大发现突然连升几级,最后来到远东一度打断中华文明的正常推进进程。所以不同文明之间也存在类似于波的干涉。一方面自我上升,一方面互相干涉,这类似于物理的波粒二象性,大概也是一种文明哲学吧。王道、霸道乃至帝道,就在这之间交替螺旋。

可当下的世界,依然是霸道阶段。霸主,则一定是有阵营对立的。而王道是需要有内部制衡性理念的。地球还没这个东西。地球迟早会统一,只不过今天的人还想象不来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现在全球共同体没影的阶段,美国就想当共主,想当别人的家、做别人的主,但你仅凭贸易利益够给人分什么得?自己那份都快不够分了。

美国是金融起家,靠金融称霸。但美国自从苏联解体,去实业化就愈演愈烈。毕竟金融直接转个账就能刮钱,那不比做实业流汗、流血要轻松得多?美国金融业产值大于实体经济,美国的实业受损,红脖子阶层很受伤,要支持特朗普。外边的盟友也跟美国大大方方要政治保护费,不给也得给,不然你地缘政治崩盘,霸权多米诺倒牌...

原本是第三世界被绑好了,让美西方体系控制市场,刮层皮,盟友跟着分点就行了。现在中国、俄罗斯给他搞第三世界去美元化,你美元不要刮第三世界了...那不刮第三世界,难道刮第二世界——美国自己的盟友?现在是俄罗斯有能源,粮食,军工,中国有消费品,市场,军工(虽然技术快成气候规模还不行),这两家基本上可以合起来和美国叫板了...

所以美国逆全球化,是因为站在美国的立场,当初搞全球化,反而把自己给捧杀了。搞本来作为国家工具的金融资本集团要对国家反客为主...美国以前喊自由民主,是真得有底气,但现在越来越双标。因为美国的金融资本一方面无法完全殖入中国这种国家的实体产业利益盘,一方面在国内又没有能够支撑它们的实体产业造血规模,它一边要对外搞美国优先、拳头说话不讲自由平等,一方面又坚持对民众宣传自由理念以限制美国行政上重归大政府的可能性...这样搞下去,无非就是美国之前赖以扛起全球旗帜的自由经济运动和国家主义理念同时受到美国自己的挑战。

而美国行政精英,为了制衡这个快要控制住美国国家运行肌理的金融资本集团,也势必要通过外部政治危机来重塑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毕竟,有个苏联那样的外敌,美国的金融资本还能收敛些,至少懂得竭泽而渔的坏处。美国的政客有理由约束金融资本。而现在呢?无敌了,最大的敌人就成了自己,成了自己的欲望。

美国的金融资本在外薅羊毛,本来是有周期性的,节制的。但成了单极秩序,没了敌人了,一味满足本国优先、至上,底下但凡还有点自主权和产业优势的全球化国家,势必也想避免被美国套牢的命运。现在中俄搞去美元化,美国想薅对手居然薅不着多少了。薅盟友吧,做得过分盟友照样会翻脸。就很难。

对内,外部增量利益萎缩了,内部的一些存量也会出问题。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发达国家有发达的企业平台带动高收入就业岗位。但中国作为价格屠夫,在一个又一个产业领域给发达国家的发达企业断奶,抢份额,发达国家就业岗位数量的压力就小火慢炖,最终也要爆发了。社会矛盾也是越来越尖锐。何况金融资本挣得狠,但挣得轻松,不创造那么多就业。所以金融资本拿到了入境的一手增量利益,对国内的再分配贡献却很小。金融资本原本是作为实体产业的润滑剂,作为增效手段而出现,现在反客为主,占了最大的盘面却没有匹配实业资本的需求。

金融资本不受节制,美国自身的造血能力出问题,内部民生压力涌现,外部也无力维系需要到处救火、打补丁的霸权体系。这个时候,美国想要制衡自己的金融资本,逆全球化、重新划分阵营,做霸主而不是共主,才是美国立场最该选得路。因为这条路虽然美国要折掉一些既有利益,会有短痛,但一旦新冷战格局构建完成,就会回到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内外团结状态,重塑霸权生态,将国内、阵营内的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

它逆全球化,本质上是它在2001后的这二十年间搞一极全球化失败后,试图回到过去的状态。这二十年来,历史证明了它根本驾驭不好中俄欧全部都跟随美国全球化的这种局面。

美国的单极霸权出现,以及其以美国主导全球化体系的出现,实际上并不符合正常的发展规律。以东亚这个地形封闭的“天下”,作为一个前现代小世界模型来推演,多个区域霸权出现的多极化才应该是正常现象。从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风俗上,区域性的逐渐扩散、整合,才应该是正常的历史现象。然后多极霸权完成各自区域的一体化、共同体塑造后,再进行多极决赛,最终完成全球共同体的构建。中国春秋战国的自然融合规律即是如此。

但美国单极霸权的现象之所以会在王道土壤远没有形成,又超越多极霸权而事实出现,其背后的逻辑还是美国继承了大殖民时代的一些历史余波,是后殖民时代的特殊现象。大殖民时代,是因为地理大发现给西方带来了巨大的原始积累,使其与全球其他地区逐渐产生了大跨度的技术代差。而携此代差优势,欧洲自身虽然因历史性催肥而整合进程停滞,但却对全球实现了极端的大殖民时代。

大殖民时代,本身就是地理大发现的产物。而后殖民时代,是西方的落潮期,是东方的回温期。这是历史性的趋势,不是只看到自己短短几十年时间视野的寻常人所理解的当下谁强点谁弱点的现象。美国说白了是继承了大殖民时代西方列强的衣钵,是西方列强最后的代言人,因此在殖民地模式刚刚瓦解的不到一个世纪内,在刚刚脱离了大殖民时代的全球皆茫然的人类未来制度迷思之中,短暂的形成了后殖民时代的,可能是技术代差消弭前最后一次西方最后一个代表,独自站在地球舞台中央的回光返照。全球化能成,是因为这个历史逻辑。而美国最终受不了全球化,是因为全球政治整合远远没到可以只有一极的地步和阶段。

美国如今对中国感到的所有不适,都是因为历史整体性的东升西降,技术代差正在消弭。只不过最先要和西方拉平的,是原本在前现代社会,对区域整合就走在地球前列而被西方大殖民中断的东亚儒家文化圈。而后,印度、中东、非洲的现代意识构建成功之后,拉美的国家意识、历史意识构建成功之后,大殖民时代带给第三世界的迷思就会彻底褪去,届时会有更多的区域跟上来,也拉平与西方在大殖民时代形成的代差。

对于中国而言,构建区域霸权阵营尚不是短期可成。但顺着历史的方向,推动多极化,让美国在切割其他区域政治的同时,重回地缘政治掺沙子的冷战企图实现不了,就算是比较成功了...因为美国作为前殖民主历史余波的代言人,最怕看到的就是,地球重归区域整合趋势。因此,纵然多极化不可避免,美国也一定让新出现的竞争对手至少不是以整合本区域为先,这样海权对陆权的压制优势就可以一直保持。后殖民时代历史震荡中的下一个苏联,就不大可能会是美国而是它的对手。

0 阅读:0

醉井言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