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宋庆龄参加周总理追悼会,中途却愤然离场,后辞去所有职务

永旋说财经 2023-03-24 23:12:0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8日,一代伟人周总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尽管周总理生前留有嘱托,死后丧事一切从简,不要打搅党和国家的正常运行,不要打扰同志们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

然而,党和国家不能答应,只因为同志们和人民群众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最终只能“打折扣”的去执行了周总理的遗嘱,尽量在不过分打扰党和国家、同志们和人民群众的情况下,去送别了这位人民的好总理。

送别周总理的过程中,有一个人颇为引人注意,她就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先生,她与周总理不仅是工作上的同志,私下里还是极好的朋友。

得闻周总理去世后,身体状况颇为不佳的先生,忙让工作人员帮助着前去医院送别了最后一程。

15日的追悼大会上,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亲自去到了现场,饱含深情的说:“国家少了一个好帮手,一个好帮手!”

然而,就是这些发自本心的真诚举动,却遭到有心人恶意解读,说先生去医院告别周总理还带那么多人是耍官威,说先生在追悼会上那样说是耍官腔。

宋庆龄先生晚年本就精神脆弱,拖着病体真诚地来送别友人,却被人如此恶意相对,她心中愤懑不已,一怒之下直接选择了离开,并于不久后向组织辞去了身上的所有职务,回上海去安度余生。

让宋庆龄先生如此大动肝火并大动干戈的,是那些人根本不知道她与周总理有多深厚的友谊,就带着某些目的去如此曲解她的行为

她觉得受到了极大的误解与中伤,要知道对朋友好是她晚年最抚慰心神的一件事,这等于是在往她的心口上插刀子呢!

本文,便带大家走进周总理与宋庆龄先生的种种交集中,来看看这两位伟人之间半世纪长的友谊是如何的弥足珍贵,以至于让先生在周总理故去后有那样的表现?

宋庆龄出生于1893年,周总理出生于1898年,在1924年之前,二人都是各自的成长、学习、经历、工作,后又各自踏上了革命征途,前者追随孙中山先生几度沉浮历经磨难,后者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让大革命事业进入高潮阶段。

同时,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先生正式创立,宋庆龄对此也颇为关注。

当年秋天,周总理从欧洲归来,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去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很快便将该校的政治工作给搞得红火了起来。

就是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国母的宋庆龄,与刚刚崭露头角的周总理,出于革命工作的原因而相识。

周总理为鼓舞师生的革命士气,特别邀请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来校演讲,先生经过一番认真的准备后,如约来校发表了一番令人振奋的革命演讲,周总理对此印象颇深。

而当时朝气蓬勃、干练有为的政治部主任,亦给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半个世纪过去后,宋庆龄回忆这段经历时曾如此说:“在20年代中期,我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周总理。他当时很年轻,但已经俨然是一位革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多才多艺、久经锻炼的领导人了。”

在这儿插点闲话,在民国时期“先生”这个称呼,不独用来指男性,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都会被人如此尊称,其中自然有不少女性,国母宋庆龄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中所称先生都是指她。

1926年春,蒋介石炮制了“中山舰事件”,借机把国民党有关机构中的中共人士赶出,国共两党的紧密合作就此开始出现破裂,这明显是违背孙中山遗志的

宋庆龄毫不客气的公开发表抵制,怎奈她的声音根本无法进入这群人的心灵深处,只会让那些反动派觉得聒噪。

同年底,宁、汉对立局面形成,宋庆龄则跟随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来到武汉,面对蒋介石日益暴露出来的反共面目,先生积极站出来团结国民党左派人士

坚持先夫的革命理念与共产党人站在一起,共同在这革命低潮中苦苦撑持着。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中共党员、国民党左派和民间进步人士,公然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让大革命几乎一半的成果在短短时间里就付诸东流。

国内有识之士群起而反抗,我党不断的在各地掀起武装暴动,以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抗争,却屡屡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直到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才真正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暴政的第一枪。

宋庆龄先生特别在上海公开宣称“支持南昌起义”,并与毛主席等21位真正的革命家,联名在《国民日报》上发表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宣言》,严辞斥责了国民党三大上确立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军阀思想,对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给予了高度赞扬。

说来,这篇宣言最后的审定人正是周总理,这是两位伟人第一次共同进行的一次公开革命行动。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由此得以开始、发展、延续……

同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也展开了反共行动,这宣告着大革命的的所有成果皆不复存在,这让宋庆龄失望、愤怒到了极致,一向坚定革命立场的她,自然遭到了当局的注视,在国内无法再为革命而发声,便选择了流亡于欧洲。

在欧洲的先生一边散心和考察,一边继续撰文继续支持国内的革命事业,盛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表示了一个不可征服的民族的高度决心”,必将“遍布国内各地”。

1931年夏,宋庆龄回到国内,仍不遗余力的为革命而奔走。

8月邓演达(著名革命民主人士,曾领导有着“中国第三党”的中国农工民主党,担任过国民党中央执委,是反对蒋介石军阀主义的重要带头人)被蒋介石残忍杀害,

宋庆龄公开发表宣言称:“惟有以工农政策为基础的党才能为社会主义打下基础,才能粉碎军阀的势力并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

如此一言震撼全国,这是旗帜鲜明的站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一边,而她乃是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的夫人,这对于反动派们无疑是一次大大的打脸。

这一时期,周总理正在上海艰难的主持着中共中央的工作,身处白色恐怖之中,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险,宋庆龄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

曾冒着危险借助自己的特殊身份,将一批中共中央的机密文件妥善藏于住所,其中便包括有“伍豪(周总理化名)”签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从而很好的保存了这批珍贵文件。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日,周总理等人代表中共中央准备前往庐山,与国民党高层商讨有关国共第二次合作以共同抗日的事宜,飞抵上海后专门去拜会了宋庆龄,征询她对合作条约的意见。

当日,周总理等人来到宋庆龄家时,先生早已等候多时,热情的将他们迎进家门,双方进行了一场很愉快的会谈,先生表示会坚定的支持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设想,愿为促成此局面而不断努力,谈完后还邀请一行人吃了顿丰盛的晚餐。

同年8月,日军发动了对上海的大侵略,淞沪会战由此爆发,身处上海的宋庆龄处于危险境地,周总理十分担心,连忙致电希望先生尽快撤离。

然而,先生初时却恋栈故土不愿离开,及至上海沦陷后才听从了周总理的建议,于年底秘密离开上海去到了香港。

去到上海后,宋庆龄继续为抗日事业而奔走,筹建起了著名的“保卫中国同盟”(以下简称“保盟”),尽力争取国际友人和海外华桥的援助。

1938年8月,邓颖超等人受中共长江局指派,前去香港会晤宋庆龄、何香凝等保盟骨干,邓颖超特别邀请,希望先生能够北上广州,推动广东和华南地区的妇女爱国活动

先生欣然应允,于次月中旬秘密北上广州,与邓颖超等人共同促成了广东妇女团体抗敌工作协会的成立,先生任该协会的名誉主席。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很快香港便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忙得不可开交的周总理却仍记挂着挚友宋庆龄的安危

直接致电廖承志(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子,时任八路军香港与广州的办事处负责人,领导着南方各省的工作,兼任保盟秘书长),要他务必保证宋庆龄的安排撤离。

如此尚不放心,周总理还特地向中共中央请求派人帮助先生撤离,中共中央对此事十分重视,特地指示广东地下党组织,务必保证先生安然离港。

就这样,经过廖承志与广东地下党组织的妥善安排,先生终得在香港沦陷前的几个小时,搭乘最后一班飞机离开香港去到了重庆。

宋庆龄到重庆后,很快便遭到了当局的严密监视,只因为蒋介石夫人的这位大姐,与他们夫妇不是同一条心,甚至于多年来经常和他们唱反调。

就是在这样处处受制的情况下,宋庆龄还是多次找机会,与周总理以及其他中共人士会面,并常通过书信联系,既交流革命思想,又共同为抗日大局而筹谋。

1942年春,保盟从香港迁往重庆,可重庆的大环境非常不好,工作开展起来处处受阻。

周总理知晓后,于5月特别致电在澳门避局的廖梦醒(廖仲恺和何香凝长女,廖承志的姐姐),请她带女儿来重庆帮助宋庆龄。

廖梦醒抵渝后,去到宋庆龄身边协助开展保盟的工作,同时负责周总理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络工作。

保盟工作恢复了一定程度后,很快在重庆、成都等地为抗日进行募捐,将所得钱物尽数送往抗日前线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周总理负责的八路军驻渝办事处,送往中共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当然,除了公事上的交集外,也有一些朋友之间的会面。

1942年底,董必武等人需要离开重庆回到延安,宋庆龄特意举办了一个茶餐会为其送行,邀请的人有周总理夫妇、冯玉祥夫妇等。

冯玉祥夫妇

周总理到后发现宋庆龄准备得宴席特别丰盛,不免谐趣的说道:“我到孙夫人府上打扰已非一次了,不过,容我率直一点说,似乎没像今天的菜蔬这样有风味。我今天是跟董老沾了光,饱了口福。”

惹得众人都不禁笑了,气氛一下子就热络起来了。

当时,宋庆龄家的壁炉架上挂着两株金黄灿灿的稻穗,吸引了大家的共同视线。

这是秋天她去乡下访问时专门带回来的,她一边说着一边去壁炉架上将它们小心翼翼的取了下来,深情的感慨道:“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年年五谷丰登,人民才有好日子过。在几亿农民的心目中,这饱满的禾穗不是比金子还要宝贵吗!”

周总理走到先生身前,小心翼翼的接过这两株稻穗,轻柔怜爱的抚摸着它们说道:“孙夫人说得好,人人都有工作做,人人有饭吃,这一天不会很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有好日子过,会有这一天的。

孙先生在《建国大纲》中提出的设想会实现,一定会实现的!将来革命胜利了,人民坐了天下,一定要把这两株禾穗画在新中国的国徽上!”

周总理这时的设想,在7年后变成了现实,建国前夕的政治协商会上,全体代表决议出的新中国国徽和政协会徽,都庄重的铭刻上了两株金黄的禾穗。

1946年11月,鉴于国民党集团再次发动国共战争,周总理率领中共代表团撤离南京,以表明中共的态度,这是二人在国民政府首都(重庆和南京)的最后一次会面。

此后两年多时间里,周总理多次去上海公干,都会抽空去拜会宋庆龄,表达自己和党组织对她的关心,同时就局势进行交流。

1949年8月,为建国而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宋庆龄先生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殷殷相请下,于月底由邓颖超陪同抵达了北京,周总理、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亲去站台相迎。

9月21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召开,周总理、宋庆龄等人一起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主席台上悬挂有两幅巨幅照片,是孙中山与毛主席

这不禁让先生满怀欣慰和振奋,先夫当初所期待的革命盛景与民族未来皆已达成,而人们并不曾忘记他。

两人在会上同被选为主席团常务委员。大会闭幕之际,宋庆龄被全体委员选为副主席,周总理被选为委员,并同作为重要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这曾只存在梦中的历史性一刻。

建国后,党中央尤其是周总理特别重视,在重大问题上征询宋庆龄先生的意见。

凡重要会议,都请她参加;凡国内外的重大问题,都通报她知道;对她分管的工作,尽全力去支持。

宋庆龄当时常常往来于上海和北京两地,在北京时两人倒是经常面谈,在上海时便只能书信、电报往来了,而这并不会让二人有多少隔阂,反而愈发贴心。

1950年6月1日,是中国福利基金会成立12周年纪念日,该机构创立及发展至今,多有宋庆龄的心血,周总理在5月下旬于百忙之中为此特致贺电,十分的细心与周到,这让宋庆龄特别感动。

同年8月,恰逢周总理夫妇的25周年“银婚”纪念日,对此周总理夫妇不甚在意,也没想着去如何纪念,倒是宋庆龄颇为在意

特致电给二人:“你们在结缡二十五年中共同推进伟大革命事业,遥祝伉俪幸福与年俱增,欣逢佳期,特电奉贺。”

他们两位伟人的非凡友谊,是在同心协力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中建立起来的,是在这样一些日常小事中不断深厚的,前者注定了两人是同志,而后者决定了两人能成为很好的朋友,这大抵是人世间最幸运的事之一了。

这样的日常小事有很多。

宋庆龄抵达北京前,周总理就特意为她觅得了一处合适的住所,叫人好好修葺不说,日理万机的他还时不时来亲自看看。

宋庆龄在国际上地位很高,有不少外事活动需要她出席,每次周总理都要帮忙规划好出行的种种细节,并嘱咐陪同人员务必照料好她的生活事宜。

宋庆龄每次去北京,都不忘为周总理夫妇精心准备一些礼物,周总理曾说不必如此费心,可却得到了先生这样一句回答:“关心朋友是我生活中的极大安慰。”

宋庆龄在京时,周总理总会找空去看望,可先生除非有要事,一般不会主动找周总理,这倒不是不想念和惦记,而是知道他真的太繁忙了,有太多的事需要他操心,作为朋友要体谅他,不能够让他因为自己再分心。

宋庆龄曾在周总理的建议下,为对外宣传中国而创办了著名的英文刊物——《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

这份刊物承载着两人的又一次合作,宋庆龄负责该刊物的日常工作,而周总理于百忙之中也多有关注

于创刊之际、创刊5周年和10周年都特别为《中国建设》题词,希望它能够越办越好,希望它所承载的新中国能够越来越好。

当然,一旦对方有了大事,本人也绝不会袖手旁观,而是尽一切努力去守护。

文化大革命中,两人的职务都极高,可境况却都不大好。

然而,周总理还是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宋庆龄发声,经由毛主席和政治局把先生列到了保护名单的第一位,这既是他作为国务院总理该做的,也是作为先生挚友想做的。

宋庆龄受到了特殊保护,安然无恙的度过了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可她父母的墓地却一度遭到破坏,她心中颇为愤怒却不知该如何去应对,便第一时间求助了周总理。

周总理知晓后很生气,立即打电话给上海有关部门,要他们妥善处理此事,并尽快修缮好墓地。

最终的修缮结果不尽完美,可宋庆龄却已经很知足了,并发自内心的感激周总理为他做的一切。

毕竟周总理此时比她更难,而有关方面能做到这一步,在这个特殊历史阶段中也算是不易了,她们家可是脱不掉“资本主义”帽子的。

进入1970年代后,周总理的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可工作的繁重程度却一如既往,还要时常应对那些明枪暗箭,心力交瘁几乎成了日常,宋庆龄为此而担忧不已,尽力以自己的方式去照拂这位挚友。

听人说鸽子蛋适合病人养身体,她就增加了自己养鸽子的数量,多养了许多母鸽子,从而收集鸽子蛋,每隔一段时间就托人给周总理送去一些。

有次,她和工作人员去南湖捞鱼,幸运的捞起来一条二三十斤的胖头鱼,工作人员兴高采烈说首长今晚可以加餐了

可先生思忖片刻后示意留着,回去后让秘书即刻想办法送去给周总理,让他好好补补身子。

就是在这样的担忧与关切中,宋庆龄于1976年1月8日得闻不周总理病逝的噩耗,心中十分悲痛的先生,拖着病体急急的奔赴北京去送挚友最后一程

因为身子不便的缘故需要时刻由人照拂着,而那些人也是她用惯了的,他们也想送周总理一程,于是就发生了文初的种种。

回到上海后的一两年里,宋庆龄先生身上不再有那么多的担子,人倒是松快了不少,时常会想起许多故人故事,而周总理是被她想起最多的一个,曾两度专门公开发表长文来怀念这位挚友。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1 阅读:30

永旋说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