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之春》:回顾韩国上一次戒严,好像能理解为什么说尹锡悦在自爆了

师傅肘子 2024-12-08 16:40:30

这期蹭一下首尔之冬的热度,聊聊去年在韩国大爆的电影《首尔之春》,它也将代表韩国参加2025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评选。时政方面咱不敢瞎聊,所以只是说说关于电影的观后感。不过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好像稍微能理解为什么在当今韩国,总统宣布戒严等于自爆,民众将直接“判你死刑”。我个人是因为这部电影才了解到“首尔之春”这个词的,这里也分享一下网上的资料。“首尔之春”按它所处时代的说法,应该叫汉城之春,指的是1979年朴正熙总统遇刺后,以崔圭夏为首的新政府推动宪法修改工作。顺利的话,韩国将迎来真正的民主化,所以才叫汉城之春,更早采用这个比喻的就是布拉格之春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春天没有到来。时任保安司令官的全斗焕在1980年12月12日发动军事政变,之后一系列操作又将韩国带回军事独裁的老路。而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其实是双十二政变,也就是汉城之春的结束。影片出场的大部分人物都有历史原型,但角色全都采用化名,不知道是不是编得太放飞了。

但是黄政民那个大秃头一出来,韩国观众不用字幕都知道是谁了。片中名为全斗光的大反派一登场就给杀朴总统的刺客一个下马威。这个下马威不是往死里揍他,反而是帮他把眼镜戴好,让他仔细看清这个世界,然后说出了一句为整部电影,乃至在那之后十几年的韩国定调的台词: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这是很明显的杀人诛心,刺客杀总统就是想改变原来的样子,结果世界根本没有变。《牯岭街》也说过“世界不会变”的台词,但那是从下位者视角出发,充满了无力感。这里是上位者居高临下,对着镜头,也对着观众说。韩国的民众看到这一幕,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肯定觉得代入感很强,已经生气了。然后就是一系列朴正熙葬礼的画面,配合一些立场极其鲜明的字幕。个人认为这些字幕比较啰嗦,前面全斗光的台词已经够直白了。

字幕在这部电影中是贯穿首尾的存在,中间有一部分用来表明地点和人物的,还是能起到作用。因为影片的剪辑节奏太快,有时候一场戏时间太短,很难通过画面来交代这些基本信息。但有些字幕就像在帮观众划重点,教观众做事。比如陆军地堡里的头子们在商议策略,字幕就打上镇压军战略匮乏,实际上接下来的画面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了。这是非常反电影的操作。我怀疑是不是因为必要的字幕太多,主创也心虚了,干脆就当成一种风格来做,每出一个地方就一定要打字幕,无论字幕是否有必要。李泰臣这个角色一出来,就进入类型片主角的套路。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军人卷入了政治斗争,正好跟全斗光相反,还强调李泰臣的论文是消除滥用职权,营造天敌感。强调正邪对立,仿佛整个事件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对决。主角是一个个人英雄,中间还让他去幸州大桥以一己之力阻挡一个空降旅进入首尔,完成高光时刻,这其实就是美式拍法,只不过他最后失败了。

美式也好韩式也好,不可否认这么拍对多数观众来说是有效的。因为这个事件所有人都知道结局是什么,不存在终极的悬念,所以观众前面对李泰臣越有好感,越敬佩,想到最后的结局就会越意难平。他的原型张泰玩当年的确想要镇压全斗焕,但很快就被部下背叛了,电影让他高光了一把再被抓,放大观众的情绪。这几年郑雨盛好像跟全斗焕杠上了,在《首尔之春》上映的前一年,他就在《狩猎》里演一个亲历光州事件的军人,然后计划刺杀全斗焕。最后当然也失败了。不知道《首尔之春》选择郑雨盛,是不是有这部分原因在里面,在反全斗焕的赛道上他也是老手了。不过郑雨盛最近爆了瓜之后,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人找他演这种伟光正角色。黄政民在《狩猎》里演的是一名脱北空军,这一部直接变成全斗焕。李星民在《南山的部长们》演被刺杀的朴总统,到《首尔之春》又演了被全斗光强行逮捕的郑总长。来来去去都是这几个老登。

在这部片子里最高光的自然是黄政民,自身表演能力就不用说了,整个电影其实重点在批判全斗焕,所以也是在重点塑造全斗光这个角色。反派可以无下限,因此他的戏写起来相对没有那么多限制,而且全是直给的。比如开头他召集部下开会,就强调屋子太小,意思其实就是装不下他的权欲。然后听工作汇报的时候打断外务部,硬要先听内务部,也是明示他接下来要搞内部斗争,还不惜把前线的空降旅调过来内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洞悉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阴暗面。他与队友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而是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只要抓住这点就能成功。所以他骨子里是瞧不起身边这些人的,危机时刻还能戏耍他们。片中李泰臣搬来第8空降旅的救兵后,一心会这边很着急,全斗光大骂这些人胆小如鼠,总统是怕引起军事政变才给他们的肩膀加星。周围的人一听就急了,全斗光马上又说是在骂陆军本部那些人,完全把他们当作解压的玩具。他摇人是拿好处去换的,虽然一开始他所说的好处只是画饼,李泰臣摇人只能用国家大义,军人操守,没有好处,然后失败了。

这是韩国这些政治电影的基本观点:这个国家烂透了。全斗光对不同的人会使不同的策略。比如他要部下亲自去把第2空降旅叫回首尔,就大演特演,先热情拥抱,然后川剧变脸,还让部下拿枪对着自己,一通PUA,部下就奋不顾身地去办事了。而且用的招数跟全斗光一模一样,PUA出现了人传人现象,不过他的演技只是全斗光的破产版。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军人独裁下一幕幕非常荒谬的场面。上面几个人几通电话,耍耍嘴皮子,底下的大部队就在驻地和首尔之间折返跑。相比之下,李泰臣的人物刻画就无趣很多了,就算是美式类型片,现在也很少拍这种毫无道德瑕疵的人物了。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他和太太那几场戏。太太帮他整理一切生活用品,还让他在军中保持整洁,不然自己会很丢脸,意思就是她作为所谓的“贤内助”失职了。

那个年代的女性有这种想法确实挺普遍,我不否认它的真实性。但我受不了的是拍这些戏的用意,是以一种正面描绘的方式在体现夫妻之间的温情,作为2023年的作品,这种创作观念就显得登味儿十足了。除李泰臣派系之外的大部分人,影片采取的是一黑到底的策略,大量身居高位者挨个骂,所以民众就觉得爽。这种爽感可能要比我们平时看的吐槽视频强烈很多。全斗光抓走郑总长那天晚上,国防长官一听到外面的枪声,马上开溜,跑去找美国大使寻求庇护,是一个小丑般的人物。在和美国人聊天的时候还惊现咱们也耳熟能详的那句英语:I’m fine, thank you , and you?美国在片中存在感较低,这恰恰就是他们最令人不满的地方。包括全斗焕上台后的光州事件,美国都袖手旁观,这件事之后韩国民众就开始对美国很反感了。国防长官临阵脱逃,在剧作上主要是为了让全斗光没那么轻易拿到逮捕郑总长的文件,好让故事一波三折。

因为找不到国防长官,崔总统拒绝签字的时候就有个推脱理由。崔总统虽然没有刻画成反面角色,但也够狼狈的,全程靠慢动作和慢语速来拖延时间。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在文书上写出具体签字时间,表明是全斗光先斩后奏,已经是他最后的倔强了。至于陆军总部,就是个草台班子,又可笑又可怕。特战司司令倒是跟李泰臣一致的人物,这一段戏码很类型化,所有人都走了,小哥又回来跟司令并肩作战。还有小哥的好兄弟在对方阵营,然后兄弟反目。小哥被打死之后,叛军小头目还在电话里跟李泰臣说不要引起不必要的牺牲,此时画面马上切成远景,尸体就在他旁边,直接打脸。这些都可以引起观众对全斗光的仇恨,丁海寅演的这个小哥好像是没有原型的,这段可能是原创的情节 。现实中整个事件一共3人死亡,所以电影也不能编得太夸张。这些细节的演绎倒是其次,但电影整体的改编思路倒是能看出片方的侧重点在哪里。

汉城之春就像是一次回光返照,如果刺杀朴正熙的最终目的是改变现状,那根据后面的情况,即使朴正熙死了,这次行动也不能算是成功。后面全斗光利用一心会不断翻盘,最后掌控局势,而一心会就是朴正熙的政治遗产。这场失败可能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不过这片子并没有重点讲为什么是注定的,导致这个必然结局的因素有哪些。而是去刻画那些偶然因素,因为偶然会带来意外,意外会带来戏剧性,这样电影才足够商业化。真的剖析那些东西其实很难拍的,像全斗焕为什么发动政变,如果要拍他前期怎么处心积虑,这片子可能时长要翻倍。但在这里就给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理由,就是郑总长要把他调到东海去,他就反了。编剧写得轻松,观众看也看得轻松。但对于事件本身的探讨就止步于此了。包括《狩猎》里面讲的是刺杀全斗焕,还讨论了“杀一人是否能改变局势”的问题,看似很深刻,但其实讲得非常笼统。

就像《英雄》那样,一句“天下”就完事了,说了等于没说。所以这些片子主要是通过提供情绪价值的方式来获取商业利益。近些年韩国那些很火的政治题材电影,都快可以组合成电视剧了。《南山的部长们》拍的是朴正熙遇刺,所以《首尔之春》就相当于《南山的部长们》的下一集。这些电影基本上都在讲一个事情:韩国要完。东亚三国中,日本和中国都各自发展出特有的类型片,日本有剑戟片,中国有武侠片,韩国一直都没有。这一系列韩国20世纪政史片,仿佛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类型特色,干脆就叫药丸片吧。当然这只是玩笑了,因为只有具体的事件是他们特有的,但拍法并没有到开宗立派的地步。另外“药丸感”也不局限于独裁时代,即使是民主化之后的题材也似乎没有变好。

奉俊昊的电影多数讲的是阶级固化。还有郑朱莉的电影,《下一个素熙》里面的年轻人毫无出路,看完依然会觉得韩国要完。不过一个社会还是需要这种能指出问题,替弱势群体发声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可能无法为现实指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但至少它们能提醒观众,有些老路是万万不可重新踏上的。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