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胜一筹!让我们看看他们对朝鲜的态度就知道

在红墙说史 2024-01-28 15:26:04

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的弟弟速尔哈赤,曾率兵对图门江西岸一个山部落瓦尔喀进行过征讨。原因是速尔哈赤的一名副将,遭到瓦尔喀人的杀害。等速尔哈赤率兵征讨时,瓦尔喀人就渡过图门江入了朝鲜国境。

当时那里的气候寒冷,多丘陵,土地瘠薄,几乎无人居住。这部分流亡的瓦尔喀人无处投奔,便在这片丘陵地带定居下来。

皇太极登基后,为了切断朝鲜同明朝的联系,排除讨代明朝的后顾之忧,久矣想对朝鲜用兵却苦无借口,遂往事重提说瓦尔喀人逃亡入朝,要朝鲜国王李倧把瓦尔喀人全部遣送回后金。

朝鲜国王口头答应遣回,但行动迟缓,皇太极命速尔哈赤的儿子,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二贝勒阿敏去征伐朝鲜。

阿敏与杜度一道,率5万精兵分两路向朝鲜进发。一路从朝鲜西北部过鸭绿江向朝鲜西海岸进攻;另一路从朝鲜东北部过图门江向东海岸进攻。然后在中部会师,共同向其京都汉城进军。

以八旗劲旅对付一个外藩小国,除了自然条件的困难外,对敌人的厮杀,阿敏同杜度是稳操胜券。

战争进行到第二个月份,八旗军已到达汉城城下,朝鲜国王李倧派使出城谈和。

并且表示愿以大清国为上国,朝鲜以藩属身份,臣服于后金。同明朝切断一切往来。并立即将东北部沿海居住的瓦尔喀人全部遣送回后金。

当时八旗军主帅阿敏和杜度缴获了大量的人。畜和其他物资,如果搬师回朝,辎重笨重,运输十分不便 。

阿敏向杜度道:“朝鲜这地方是个好地方,它的南部和西部比赫尔图拉好多了。我俩请求皇上封我们为朝鲜王,长期驻守于此,既可以稳定朝鲜年年向后金纳贡,又可以监督它和明朝的关系。”

杜度听阿敏有依恋朝鲜又不愿搬师回国之意,并且说出了想做朝鲜王的想法,颇不以为然。但自己是他的副手,只能提出劝谏,如果他一意孤行,自己也无能为力,道:“怕不怎么合适吧?奉命出师征伐外藩,得胜后,不立即回国,而自立为王,皇上怕不会同意,说不定还要兴师问罪呢!”

阿敏听杜度说的话,对此事无兴趣,心中自然颇为踌躇,但一言既出,也不便立即改口,又对杜度说道:“我也不是自立为王,只是说派使者回国向皇上请求,如得准许更好,不准就算嘛!”

杜度更不同意阿敏的话了。道:“请求封王,准更好;不准就算。这关系国家和个人前程的大事,能是小孩子做游戏,说算就算了?‘不准就算’,就怕你‘算’,皇上不给你‘算’!”

阿敏有些惊诧道:“为什么?”

“他是不会准的。不准,你这想法,他什么时候都忘不掉,一切顺从,或许问题不大,一有风吹草动,这个想法就是论罪的重要依据。这可不是小事啊!”

杜度的脑子比阿敏清醒。阿敏虽是当时的四大贝勒之一,谋略上是个糊涂蛋!

果然不出杜度所断,十几年后,永平四城被屠,皇太极在治阿敏之罪的时候,并没把“想做朝鲜王”漏掉,最终推入幽禁之牢门,而忧愤死去!

以阿敏为统帅征伐朝鲜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令皇太极兴奋不已,由此幽禁了战场上的左膀右臂,这当然是后话。

阿敏那次出征朝鲜,使朝鲜国王亲眼看到了大清的军事力量,绝不是朝鲜所能抵挡得了的。所以臣服了大清国。慑于军事上的压力,并不是真正的折服。

不久在朝鲜国内又出现了一部分暗通明朝的势力。他们不通过鸭绿江绕道长白山区与之交往,而是从西海岸直接从海上同明交往。皇太极召集诸王、贝勒商量,必须再一次征伐朝鲜。

皇太极对诸王、贝勒道:“由阿敏率军征伐朝鲜,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对朝鲜只不过损兵折将,损失点财物,要他们同明朝断绝关系,他们只是在口头上应允,实际上他们没有做到。”

莽古尔泰是急性人,立即站起道:“请皇上降旨,我莽古尔泰愿意领兵前去征伐。”

大贝勒代善道:“我看三贝勒莽古尔泰能够胜任。朝鲜不过一小国,我八旗大军一到,他们岂不是望风披靡,一败涂地吗?到走投无路时,就要再一次称臣求和了。

皇太极不同意大贝勒代善的意见。道:“不能看得这么容易,轻敌往往失败,即便是国小,也要认真对待。”

莽古尔泰同意皇上的见解,当即表示态度道:“我一定认真打好这一仗,请皇上放心。”

皇太极准许了莽古尔泰的请求。

莽古尔泰率领讨伐朝鲜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所以进军的速度迅速、快捷。而朝鲜方面闻知清军已经进入朝鲜境内。还没有作好应战的部署,无奈再一次派使臣出城投降,再一次重申阿敏征讨时的几个条款。

临近班师回朝时,莽古尔泰召见了朝鲜国王李倧,重申了以下几条:

1、一定要同明朝断绝一切来往。如果违反一定重兵讨伐;

2、一定要岁岁纳贡给大清皇上;

3、送国王世子去沈阳作人质。

清朝对朝鲜的这些苛刻要求,李倧虽不愿接受,最终还是在军事力量压力下,不得不全部接受下来。

皇太极去世后,大清国福临登基,多尔衮摄政,朝鲜国王的世子李淏作为大清国对镇压朝鲜的一个筹码,多尔衮对他十分重视。

他率师进关之前,就召见了世子李淏,道:“八旗军出师在即,你的一家人居住沈阳,为了取得大清国对朝鲜的信任,你本人可以随军出征,你的全家仍留住沈阳。”

李淏跪倒在地,口称道:“王爷谕旨,臣李淏遵命,我请求一事,望王爷恩准。”

多尔衮道:“你说。”

李淏道:“我想把随军出征的消息,回去告诉家人,免得悬念。”

多尔衮表示同意。李淏回到沈阳,适巧其父派人来沈阳,要儿子同摄政王联系一件事。国王来使秘密告知李淏,李淏立即匆匆忙忙赶到了摄政王府。

“李淏拜见王爷,臣有急事面禀,请摒退左右。”

多尔衮以目示意,侍卫立即退下。

李淏将其父李倧给多尔衮的信呈上。信的大致内容是:

“臣闻明朝京都已被闯军攻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京都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又闻闯军数万又向长城东段集结,并派居庸关降将唐迫招降吴三桂。大清国若有意中原,可于此时举兵进窥山海关,如能夺关扼守,进取中原,大有望矣。臣国多年来受大清国恩宠,正思恩报,若举兵进关,臣国愿尽棉薄之力以助之。至于成败利钝,非所计也。”

多尔衮看完信后,大喜。遂对李淏道:“你告诉朝鲜送信人,回去告诉你父王,大清国明日即班师出征,目标山海关,希望得到你国的帮助。”

世子李淏又回到住处,告知来人。接着又询句父王打算如何帮助大清国,来人又转达了国王李倧的决定:“根据朝鲜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兵独挡一面,恐有困难,只有在物资和马匹上进行帮助。”

八旗军出师行至距山海关八十里处,发现远处一支人马直奔清军而来,多尔衮立即命令军队戒备。人马越来越近,多尔衮一直翘首远望,世子李淏看出是其父子派来的人马,欢喜若狂,连声叫道:“是我朝鲜前来运送物资的军队,帮助八旗军作战之用的。”

朝鲜世子的话传至军中,八旗军将土无不欢欣鼓舞。多尔衮当即命人清点接纳。二百辆人力车和近百辆畜力车,满载刀剑弓矢等武器,另外尚有衣帽鞋袜等穿戴物品,并有单独赠送给多尔衮私人的礼物。

多尔衮也异常高兴。遂下令赏赐护送物资的朝鲜官将。

多尔衮在马上追溯往事。

皇太极在位时,一直放心不下的是朝鲜和蒙古两地。

认为这两地是影响进攻中原的后院。一旦进军中原的事起,若后院起火,战争的胜利将毁于一旦,所以对蒙古也剿也抚,而对朝鲜则恐与明朝联系,对大清国内外夹攻。如果形成那种局势,不但不能进攻中原,反而危及老家的安全。

因而两次出兵朝鲜,并取得胜利,制定了苛刻的称臣条件。现在明朝虽然还有残兵败将,但已自顾不暇,同朝鲜联手已是不可能的了。在我出师山海关之际,朝鲜国王却主动帮助。不管物资多寡,此举还是令人感动的!看来大清同朝鲜应当进一步考虑修好的措施了。

家中团聚之日,十五日弹指一挥间,世子李淏依依惜别,登上了去北京、继续为质的归程。

多尔衮在摄政王府接见了李淏。李淏将父王给多尔衮书信和赠送的礼品呈上,多尔衮掩遮不住喜悦之情,道:“你已经按照我的意旨,如期返回,没有背信,很好!带来馈赠我个人的礼品,既然已经带来,我也不便拒收。你可以写信告诉你父王:我大清国皇上幼冲,本王主摄国政,接受外国馈赠礼品,实感不宜,此次姑且不论了,可要下不为例喽!”

世子唯唯称是。

自此以后朝鲜世子李淏在为质的日子里,大大的改变了过去被冷落的处境,而多尔衮对朝鲜态度的改变,使同朝鲜的交往日渐增多,用现在的话说,世子李淏竟成了两国交往的“大使”衔的外交官了。

在同外藩交往中,多尔衮曾专门下发了一份诏书,内容是拒绝外藩给大清国官员私人的馈赠,这诏书竟交给了李淏一份,并要他派人送给朝鲜国王。

十一月十一日,北京城内举城轰动,这一天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登基的日子。满朝文武大臣,八旗军士卒官将,爱新觉罗氏家族都欢跃起来了。摄政王多尔衮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率领文武大臣,行告天大礼、对皇上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可是他没有忘记一件小事,那就是召见朝鲜世子李淏。

“李淏,我大清的盛大节日开国大典,如此庄严认真,这么多人兴奋异常,你也应该高兴。本王为了让你与我们同乐,你可以从明天开始,把你的家眷接来北京。”多尔衮高兴地道。

李淏叩首称谢不止。

李淏从沈阳迁来北京新居,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全家无不感恩戴德,额手称庆。

喜事不断传来,大清国对朝鲜的恩宠继续发布。

0 阅读:899

在红墙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