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朝鲜关系有多好!让我们看看国王李倧做的这件事,就知道了

在红墙说史 2024-02-10 12:51:27

大清初期,在朝鲜半岛的东海岸,即日本海的南岸,和朝鲜半岛的南部济州岛,日本人以海盗式的抢掠,时有发生。

一天,海雾弥漫,能见度极低,朝鲜东海岸清津附近遭到日本小股军队的抢劫,一日之内竟掳去居民13人,还有大批财物,并且扬言将向朝鲜内地进攻。

朝鲜国王李倧派使者去北京向皇上禀报情况。使者一行三人在武英殿朝见了摄政王多尔衮,三人跪倒武英殿前,道:“朝鲜国王李倧派臣等向王爷陈述日本小股军队在东海岸清津附近抢掠居民和物资,并扬言要向内地进攻。国王深为忧虑,派臣等向王爷禀报。请王爷给我国抗击日兵侵扰以帮助。”

“竟有这等没道理的事,日本人竟敢跑到近邻捣乱,他难道不知道朝鲜是我大清国的藩属?”

“回去告诉你们国王,我大清国对日本抢掠朝鲜居民及其财产,不能坐视不管。我马上派使臣去你国,详细了解一下具体事端。”

第二天,多尔衮派两名使臣去朝鲜。临行多尔衮召见了使臣,并叮嘱道:“到朝鲜先见李倧国王,然后到清津附近打听一下,日本小股军队掠夺人民和财产的情况。如果属实,你们代表大清皇上表明我们的态度。他们是我们的属国嘛,还是要帮助的。”

两使臣到达朝鲜京城,觐见了国王李倧,忽然又有消息说,清津南一百里处又遭日军的抢掠,掳去居民五人,打伤一人,掳去牲畜二十几头,还有其他财物。两使臣将摄政王口授的谕旨向李倧诉说一遍。

李倧道:“我们的海边居民,不得安居乐业,万望上国之君体察下情,认真保护我居民的安全。”

李倧在诉说时带有祈求之意。

两大臣在国王安排下,乘坐一辆马车,并两名侍卫,前往清津附近,了解被日兵抢掠的情况。

使臣的马车一路行驶在朝鲜东部的丘陵地带上,冈峦起伏,红土耀眼,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沿途居民大多是衣衫褴褛,面有饥色,使臣深深感到这个地区并非富庶之地,这里人们的生活还相当困难。

经过几天的跋涉,来到清津,下榻于当地馆舍。第二天天还没有明,又是一片杂乱声,两使臣忙请侍卫保护。天明,舍外有传言:昨晚从海岸上跑来一人高喊“日兵登岸了!”才引起了杂乱。其实并不是日兵登岸,是风吹岸上的芦苇,被误认为人影,故而大喊。

两使臣相视一笑,叹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道出了他们惊慌的心情。”

当日早饭后,由清津县一位向导陪同,两使臣一路南行,每到一处,都听到一些传闻,说日兵骚扰海边的事。

数日后回到朝鲜京都,向国王李倧汇报了往返见闻和日兵骚扰海边的情况。根据摄政王的面谕,代表大清皇上向国王表示,道:“救援朝鲜,保卫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大清国一定尽快派兵前来。”

李倧在使臣返国时,又特别提出:“日本兵的骚扰,时有发生,而今年特别频繁。若是大股兵匪前来,敝国实在难以抵挡,只有依靠上国的援助了。”

两使臣回答道:“我们回去后,一定如实向王爷汇报,来援之事,国王可以放心。”

两使臣回到北京,径直前往摄政王府,向多尔衮进行了汇报。

多尔衮听后,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询问,表情冷淡,更没有什么谕旨相告。两使臣认为,两人已完成了出使任务,王爷是否去援助,就不是使者应该过问的事了。遂告退而去。

时隔半年,一朝鲜使者直趋摄政王府,要求晋见王爷。

多尔衮接见了他。他恭恭敬敬呈上朝鲜国王的国书,多尔衮展示,大意是:前几日,朝鲜国王派使者去日本交涉日兵在海边骚扰抢掠事。要求他们政府赔偿损失,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这种的事情,日本官员当面拒绝,并对使者进行了殴打。并在斥责使臣时说‘朝鲜造谣生事,诬蔑日本国’,态度极为蛮横。根据这个情况,臣国拟制作武器,修筑沿海城镇的工事及城廓,以作应付重大事件的准备。敬请上国皇上恩准。

多尔衮看完了国书,并不以为然,并且态度冷漠,对使者道:“你们的国书,主要是要求我大清同意你们制作兵器,修筑城池,说是预作准备,防备倭奴,我看并不尽然。我认为你们国王借倭奴骚扰为由,试探我大清对你们的态度吗?”

使臣听得此言,甚为惊愕,并暗自气忿,强作镇静,婉转进言,道:“去年王爷不是派使臣到东海岸调查过了吗?上国使臣亲眼见到的情况,王爷应该相信自己使臣的回报,现在说我们国王是借倭奴骚扰之由……

使臣唯恐冒犯王爷,没敢把话说完,就打住不说了。

多尔衮立即站起,拳头捶着几案道:“日本小股兵痞骚扰,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用得着造兵器,修城廓吗?我说你们国王是借日寇骚扰之名,错了吗?你们做使臣的,只能起传达信息的作用,不能对两国的大事,胡乱插嘴,不是看在你国王的面上,我杖责四十!”

发过脾气,拂袖而退。

两使臣面面相觑,蹑手蹑脚退下。

其实,半年前亲自派使臣去朝鲜,临行前并有口谕说调查情况如果属实,可代表大清皇上表明前去驰援的态度,时隔半年,他该不会如此健忘。今天这样对待朝鲜使臣,跟其“健忘”的用意是一贯的。不唯如此,去年两使臣归来,向其禀报调查情况,他表情冷淡,恐同样和“健忘”有关,这大发雷霆,拂袖而退,也同“健忘”一脉相承,这健忘的姿态,表明了什么呢?

使者返回朝鲜。

多尔衮并没有因为发过雷霆而告了结,他认定朝鲜对大清国另有图谋,又一次派使臣前往朝鲜京都对国王去发泄私忿。

大臣巴哈纳、祁充格奉多尔衮之命出使朝鲜,临行前又去摄政王府,聆听谕旨近一个时辰之久,方退出。当然这两使臣是完全按照王爷的谕旨前去的。

李倧得知两使臣是王爷的亲信大臣,并且是在朝鲜使者前去不久前来,恐是“来者不善”,但又不能拒而不见。

巴哈纳和祁充格见到国王行晋见之礼后,一字不易地质问李倧道:“你李倧借倭患为由,想制作兵器,修筑城郭,真正用意是什么?是不是要同我大清疏远关系?最后达到脱离大清的目的?”

两使臣模拟着多尔衮的腔调,使出了多尔衮的态度,像对待小孩子样对李倧发泄了一通。

李倧苦笑,没做任何表示。

巴哈纳、祁充格接着向李倧提出第二个询问道:我大清国得到你们国内提供的消息,有一部分人在民间煽动反对大清国,向北京海运米粟时,就有人主张把粮食抛入大海,再向大清佯报遇飓风沉没。在质王子回国一事中,竟有人蓄谋事端,企图将事端责任推向我大清,其用心非常险恶。大清摄政王面谕我俩,务必要国王把两件用心叵测之事调查清楚,然后以国书的形式送呈大清国。

李倧非常惊惧,当即回答道:“使臣所言,并无此事。”

巴哈纳又进一步责问道:“你朝中有位大臣叫崔月城的?”

“没有。”

巴哈纳不相信,接着又道:“果真没有?”

“使臣阁下,可以在我朝中调查。”

巴哈纳对朝鲜国内有人反清之事,多尔衮特别重视,所以对朝鲜多次反映的倭兵侵扰事,一直不予帮助,其主要原因就在此。但对此事,缺乏有力的证据,不便公开提出交涉。

另外,他还捕风捉影地听到从朝鲜传出的消息,以大臣崔月城为头目的一伙朝中官员在质王子回国、运米粟给北京的两件事情上制造沉船和暗杀世子嫁祸于大清,幸未得逞,因此对朝鲜国王要求大清援助朝鲜,保护沿海居民持冷漠态度。

事隔不久,朝鲜国王又要求大清批准制作兵器,修缮城郭之举,更认为是借抗倭侵扰为名,意在图谋不轨。

巴哈纳在朝鲜中访问了多日,始终没有问出崔月城其人,也只好作罢。在回奏国王时,表现了极为尴尬的神情,道:

“诚如国王所言,朝中并无此人。不过无风不起浪嘛,虽无崔月城这个人,这种‘子虚乌有’之事,并非没有背景,国王可以作详细的调查,弄清此事的起因,方可向我大清摄政王爷有个满意的交待。”

国王李倧这才松了口气,道:“虚构一个崔月城,并且是我朝中大臣,还是反清一伙的头目,虽然没有其人,显然有人在朝鲜制造反清活动。这种手段非常险恶。我一定认真调查。”

两大臣由于没有查出崔月城,也自惭鲁莽,在与国王交谈时,收敛了责问的态度,变得温和了些。道:“希望国王将调查的结果,向大清摄政王爷回报。”

李倧考虑问题比较细致、深入,遂又向巴哈纳、祁充格道:“我立即组织官员进行调查。可是这种事,大清国内反对清、朝友好的人不应排除在外,假若大清国内有这种人,那也请转告摄政王爷,也要在大清国内进行调查。这样双方都进行调查,事情是不难弄清楚的。”

李倧的话,并不是毫无道理,而巴哈纳听过后十分不满。

回到北京后向多尔衮如实作了汇报,多尔衮大怒,声色俱厉,大骂李倧道:“我叫他作个调查,他反提出大清国也要调查,这是对我谕旨的反抗!是对大清国对他责问的反责问!只不过是把言词说得委婉好听些罢了。”

其实这是一种缺席“审判”,也是最粗俗最愚蠢之举!朝鲜国的李倧并没有在摄政王爷的跟前,他在黄海的东面呢!这样斥责之怒,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多尔衮毕竟这样发泄了。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