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立项权下放点燃创新

富贵旺财 2019-04-27 11:56:26

OKR是如何激励创新的呢?

一、“不切实际的方向”

我们知道:OKR的Objective,是要有野心的、有挑战性的、激进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有人说与其把O称为目标,不如说是方向

那为什么这种“不切实际的方向”被企业所需要呢?首先要从它的形成说起,它是每个员工就着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是兴趣和爱好拟定出来的,而这种形成机制,其实是在激励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有别于KPI的自上而下的创新)。

在这个用户需求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并存的时代,企业仅仅依靠更多的数量、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KPI的多快好省),而不能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的话,已经不能克敌制胜了。而制造出一款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仅仅依靠公司高层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一种产品才是用户体验最好的,也即是所谓的“打败微信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唯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自下而上的进行创新。

经常看到,巨头们花费令人乍舌的价钱收购名不见经传的公司,那一定是巨头们预期这个行业这家公司有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创新,而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别人家的话,自己将会遭受到的打击是不可承受的,所以干脆整个买下来,即所谓的“买下整条赛道”,要颠覆也是在自己家里创的新。实际上这种不可承受的打击并不少见,柯达、诺基亚就是这么死的,微软、英特尔就是这么不行的。

二、立项

在OKR的流程中,O和KR的制定需要经过上下级双方的协商一致,即承诺。协商的内容是两个层面的,对团队目标的认领和承接、KR的挑战性。

如果认领和承接的目标过多,四处撒的网变成两处了,减小了很多的可能性;如果过少,团队也就失去了团队的意义。所以,一般认为,认领和承接的不超过40%,自己制定的不低于60%,较为合理。

这里要注意一点,O可以是不切实际的,但是KR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这就要求主管在下属的“不切实际的方向”上加上自己的眼界、见识和阅历,并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方向”制定路线和计划,也就是KR。

这两件工作完成后,OKR被确定了,就相当于这些“不切实际的方向”正式立项了。

OKR被立项了意味着这些“不切实际的方向”有了正式的身份,会得到资金、技术等支持,将来这个不切实际的方向变得有一些切实际了,可能会变成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立更多的项,创更多的新

通过立项审批权的下放,来把更多的“不切实际的方向”立项,这就是OKR点燃创新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最大前提是,有钱!有钱才有可能让那么多员工“不务正业”去创新,没钱的公司员工的状态一般都是为了业绩无暇多顾,疲于奔命。

什么样的公司适合OKR,也许要有开放的文化、创新的土壤、高水平的管理、高素质的团队……但没钱的公司肯定不行,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思搞创新。Alphabet有这样一头现金牛Google(搜索业务),为其他多于牛毛的项目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所以它成功了,OKR在他们家成功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