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6: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富贵旺财 2019-05-07 17:50:22

古代中原汉族以自我为中心,分别把周边各少数民族冠以各种蔑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两宋时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都是与中原王朝打打和和。还有蒙古和满洲则是入主中原。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汉人口号的变化,就看得出来汉族对游牧民族的抵抗力呈下滑趋势,甚至面临被灭种的危险。

五胡乱华时期无疑汉族人最危急的时刻。不仅仅是说汉人政权的灭亡,最主要的是整个汉族被屠杀。从汉初陆续就有胡人或主动或被动地迁徙到内地,他们趁西晋八王之乱,士人衣冠南渡,在北方各自建立民族割据政权。短短一百年,建国就远不止十六个。胡人中最为凶狠的羯、鲜卑和白匈奴三族,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尚处在原始的野蛮状态还保留食人的兽性。羯族曾在苦县杀死吃掉二十多万汉族军民。他们称汉族妇女为“两脚羊”,打仗从来不带军粮,打到哪就掳掠当地的汉族妇女随行,晚上供士兵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太吓人了!)。

还有氐族建立的前秦,匈奴建立的北凉等等,你还没唱罢我就已登场。各民族间互相攻伐,百姓生灵涂炭,直到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才逐渐停止野蛮屠杀。战争只是各民族贵族争权夺利的表现形式,和平共处才是各族百姓最迫切的渴望。这期间汉族和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所谓民族融合,不是一个民族同化另一个民族,而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大家和睦相处,共同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下去。

冉魏这个政权很多人不熟悉,因为它只存在了两年,只有一任君主冉闵。可是这位仁兄却是现在众多蝗汉网友的偶像。在北方汉人只剩下四百万人的危急时刻,冉闵发布灭胡令,北方汉人对胡人进行了空前的民族复仇,无论贵贱男女老少皆斩之,几乎把羯族灭种。击败冉闵的鲜卑族追封他为“武悼天王”。我们当然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指责冉闵的报复方式过于残忍,结合当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实际情况,应该给予理解。

那些英勇反抗外族统治的人受后人尊敬,比如霍去病,祖逖,陈庆之,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被尊为英雄,但有时更多的人宁愿当“狗熊”。“狗熊”们那“忠君爱国”的虚伪面具在异族入侵面前被狠狠地拽掉,扔到地上,被马蹄踩个粉碎。儒家的那套忠孝礼义廉耻在民族战争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崖山海战十万军民随小皇帝跳海殉国,何其悲壮!但是我想到一个问题,南宋末年人口至少还有五千万,为什么只剩十万人追随朝廷了呢?其他四千九百九十万人在干什么?是在观战?还是在睡觉?

清朝统一中国,要求所有男人剃头蓄辫,的确是有很多人选择“留发不留头”,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留头不留发”,甚至清朝灭亡了都还有很多遗老遗少,为什么?不禁引人深思。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别人能打败你,不是因为别人有多强,是因为你太弱。试想总人口才几十万的蒙古人,满洲人可以灭掉人口近亿的国家,也不见得他们的文化、制度、武器有多先进,那胜利靠的什么?靠的是汉人自己的不争气。逼得南宋十万人跳海的元朝将领张弘范,亲手勒死南明永历帝的吴三桂,他们都是汉人。当汉奸的确可耻,可是汉奸比忠臣多,投降的比战死的多,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赵宋王朝,朱明帝国已经腐败到了实在是不得人心的地步,文人墨客为故国写几首哀诗然后就为新主子唱赞歌去了,军队将领还没遇到敌军就琢磨着怎样投降才划算,而普通老百姓呢,最多流两滴泪水就继续种地去了。这个国家又不是我的?是你老赵家,老朱家的,你们自己丢了江山,凭什么我要为你们送命呢?这套逻辑好像也说得通。

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无责,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是说蒙古和满洲把汉人政权推翻就是亡了天下,他们要实行有效地统治还是得尊孔孟,兴科举,一样的要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那崖山之后中国人到底失去了什么?明亡之后中国人又没有了什么?其实啥也没失去,只不过是中国人本来就没有的东西通过战争表现了出来。那东西叫民族认同感。至于民族认同感的定义,可以看梁文道《一千零一夜》里《想象的共同体》那两集。

甲午战争之后,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中国”、“中国人”、“国家”等这类词语的含义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梁启超把“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引回国内,把文化、民族和国家紧密的联系起来,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放到同一个概念里,加强了民族群体认同感,提升了民族自觉,壮大了民族力量。这一理论逐渐深入人心,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祖国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