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1:权力的诱惑

富贵旺财 2019-05-02 13:27:34

《竹书纪年》有“尧幽囚,舜野死”,“太甲杀伊尹”等毁三观的记载,很多人大呼其不科学。虽然其真伪存争议,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是真的。我们稍微用脚指头想一下就知道,不管在哪个年代,什么制度下,会有人把资源分配和生杀予夺的权力“让”给别人吗?就算是禅让,其真心实意的成分又有多少?篡位就是篡位嘛,何必说得那么虚伪!

皇帝,无疑是古代最没安全感的职业。坐在那个位置的人时刻都在担心有谁要造反,身边所有的人都有这种可能,这种担心会一直持续到他驾崩为止。

皇帝驾崩前一定要做好最后一件事 —— 临终托孤。托好了就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托好就有司马懿厚积薄发,扮猪吃老虎。能被先帝托孤的大臣肯定是很有能力和绝对忠诚的。但是他们忠诚的对象是先帝,并不是小皇帝。辅政大臣往往大权独揽,无皇帝之名,行皇帝之权。就在他一手遮天之时,小皇帝也渐渐长大,一言九鼎的人只能有一个,产生矛盾就不可避免,那么他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篡位称帝还是继续辅佐幼帝?篡位成功了就是九五至尊,失败了就会被灭九族。

五代十国末期,后汉隐帝派人去杀大将军郭威。幸亏郭威消息灵通,拥兵造反,稳定好局势后,他导演了一场澶州兵变。他先谣传北边契丹来犯,带领部队走到澶州,手下一群将领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拥他为帝,是为后周太祖。

当然,篡位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失败,更更多的造反是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更更更多的谋逆是源自皇帝的猜忌。小皇帝一旦掌权马上就开始清算前朝老臣,哪怕他们未曾有谋逆的心思,不管你想没想,先把可能扼杀在摇篮里,办了你我才能睡个安稳觉。小皇帝的逻辑是这样的:我是皇帝,你是辅臣,你辅佐我是你的工作职责所在,而你之所以没有造反不是因为你有多么忠诚,是因为你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能力,朝中文臣武将大多数还是效忠我的,没有人会跟着你谋逆。所以我并不亏欠你什么,搞掉你那是众望所归。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郭威如果不造反,就会被皇帝杀死,前有秦王政逼死吕不韦,后有康熙帝智擒鳌少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有人说那辅臣在小皇帝亲政前放权或者死掉,这总行了吧?还是不行!要是到了皇帝亲政的年龄,辅臣还没死的话有可能还是件好事,因为皇帝可以选择杀你还是不杀你。但是如果辅臣你已经死了,皇帝可就郁闷了。你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成了一个标志,一个符号,但是同时也成了压在皇帝身上的一座大山,压得他好累,累得他喘不过气来。霍光让汉宣帝感到芒刺在背,死后被满门抄斩,张居正改革雷厉风行,死后遭清算差点被掘墓鞭尸。这两个就是很鲜明的让皇帝感到压力而泄愤的例子。胆子大的小皇帝每天都在谋划着怎么干掉你。不敢动手的小皇帝天天等着你死后鞭你的尸,而你明明洞悉这一切,还要每天为皇家日夜操劳尽忠尽守,心里稍有不平者就打起了造反的主意,这也是人之常情!

辅政大臣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了一群追随者的利益。他常常陷入这样的苦恼:那些跟着我南征北伐的将士们,我怎么回报他们对我出死相托的追随?那些被我推荐提拔的同僚们,我如何保障他们在我失势或是死后不被清算不被株连?还有家中父母妻妾儿女,七姑八姨二舅三叔,荣华富贵且不说,能不能活下来恐怕都是个问题。上有皇帝的猜疑,中有政敌的攻击,下有亲朋的期待, 还有对皇帝宝座的渴望以及对被灭族的恐惧,干脆,反了吧!

前面郭威导演的澶州兵变是不是很眼熟?可惜,郭导拍的电影票房不是很好,但是他慧眼识珠,培养了一个优秀的群众演员。十年之后,那位路人赵变成了赵大导演。赵导剽窃了郭导的作品,给影片换了个名字叫《陈桥兵变》。当一个人身份角色转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了。以前赵匡胤是权臣天天琢磨怎么造反,现在他是皇帝天天研究怎样不让别人造反。他怕群演里还有其他人模仿他和郭威拍电影,于是乎他来了个杯酒释兵权,然后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制度来防止武将叛乱。可惜他自己没机会托孤,来检验他的产品是否好用,白白给他弟弟做了嫁衣裳。

先皇临死以怎样的方式传位?辅臣的欲望是被扼杀还是无限膨胀?幼主又以何种心态哪种手段接班?至高无上的权力诱惑考验着人性最疯狂的那一面。父子,君臣,兄弟,师徒等等在它面前都那么地不堪一击。或成功,或失败,或善终,或惨死,都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