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持蒋介石的张学良为何被众人孤立?

民国印象 2025-03-20 10:29:31

张学良挟持蒋介石时,满怀希望地认为,只要他振臂一呼,就会得到广泛支持,尤其是在许多民众和学生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背景下,他更相信自己的行动符合民心。

然而,现实出乎意料。除红军控制区外,各方舆论纷纷谴责张学良和杨虎城,支持蒋介石的声音占据主流,批评文章和电报如雪片般飞来。

张学良无法理解,这么正义的行动,怎么会遭到如此广泛的反对?

其中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尽管蒋介石并非完美的领导者,但当时无人能取代他。

自1927年上台后,国民政府虽然战争不断,但在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仍取得了一定进步,被称为“黄金十年”。

因此,蒋介石在民间有着一定的威望。张学良挟持蒋介石的举动,迅速引来众多知名人士的谴责,他们认为张、杨“名为抗敌,实则自毁长城”,是“国家民族之罪人”。

其次,张学良的部下黄永安的背叛,让何应钦提前掌握了事态。

黄永安接到密电后,不仅没有调动军队对抗中央军,反而向南京告密。

这样,何应钦在张、杨发出解释电文之前就已知道事变,并迅速采取行动。

他不仅调动军队,还控制了舆论,将张、杨的兵变广泛报道,而对其抗日动机则只字未提。

张学良在舆论上陷入被动,失去了话语权。

再次,张学良以为可以依靠反蒋的地方军阀,然而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却集体沉默。

尤其是阎锡山,不但没有支持,反而公开发电报讽刺张学良,提出了多个质问,最后一句话更是直指张学良的行动“成危国之行动”,流露出一副幸灾乐祸的态度。

张学良终于看清了这些军阀的自私和虚伪。

面对南京方面的军事压力,张学良将蒋介石带到自己控制的范围内,尽心招待他,甚至向他哭诉自己的初衷。

然而,蒋介石态度顽固,完全无视张学良的要求。

此时的蒋介石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张学良既不敢杀,又无法放人,局势越来越复杂。

在各方反对声中,张学良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红军身上,尤其是期待苏联的支持。

然而,苏联政府的态度出乎意料,他们不仅通过媒体公开谴责张学良,还派专员向南京澄清立场,表示与“西安事变”毫无关系。

事实上,苏联担心事变会导致中国分裂,进而被日本轻松控制,威胁到苏联自身的安全。

为了避免与日本和德国同时对抗,苏联决定支持蒋介石,反对“西安事变”。

这个态度对张学良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没想到自己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张学良挟持蒋介石的举动,并未得到他所期待的支持。无论是国内的地方军阀,还是国际的苏联,都选择与他保持距离。

最终,张学良意识到,自己被孤立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