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黄包车是都市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因为便捷,在汽车没有普及的民国时期,它是短程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达官贵人,小姐名媛都喜欢乘坐黄包车。
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又名人力车;因为来自日本,又叫东洋车、洋车;为引人注目,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清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黄包车从日本传入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市民出行交通工具以人力车为主,乘坐方式如今天的出租车。当时北京人口近200万,人力车达到10万辆,平均每20人一辆。北京各高校的教授、讲师,几乎都有人力车。高档的进口人力车,售价高达100块银圆。
1920年北京图书馆门口的人力车夫
从景山西门的北京图书馆宿舍出来,就可以看到门口停着几辆黄包车,一招手车子就过来了,拉起就跑。北京街头黄包车很多,随便你住在哪里,大门口外或胡同口,准有几辆停在那里,坐上再说到哪里去,到目的地按时价路程给钱。
车夫很实诚,很少有要求添几文的,也不会发生争吵。从景山北京图书馆宿舍到东安市场门口,车费大约七枚铜圆。下雨刮风下雪时酌加。全城不论哪里,只要不是跑不动的老年人,没有拒载的。
北京的洋车夫有许多种,年轻力壮的,车子是自己的,车子漂亮,有的是力气,车子跑得快,客人多,出车与收车的时间自由,想什么时间出车就跑出去拉上几圈,想收车了就往回跑;
岁数稍大的,车子多半是八成新,要价还保持着尊严,钱挣的也不少;
四十岁以上的车夫,车破,体力差,每天早早出车,从清晨拉到午后三四点,钱也挣得少。
说到北京的黄包车,一定会想到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
为了写人力车夫,老舍先生住在北京西山。在北京他也坐人力车,与车夫交朋友,拉家常,熟悉他们的生活。老中青车夫的精神状态,车子的新旧,就这样慢慢了解清楚了。
后来终于在1936年完成了《骆驼祥子》,这部以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为主线的名著,详细描述了黄包车夫的底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