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电影中,国漫《长安三万里》以唐代诗人高适的视角,铺陈开一幅唐代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美轮美奂的画面、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文化,唤起不少文学爱好者对于那个瑰丽而浪漫的朝代的向往。

影片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高适和李白李白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高适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自幼聪颖好学,对文学艺术充满了热情。他刻苦钻研,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赏识,并成为一名官员。在他的才华和勤奋下,他很快获得了社会地位和声望。高适正在长安城任职期间,有一天,在长安城的街头偶遇了一场关于诗歌的比赛,参与者们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其中,一位年轻的文士以其出众的表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高适对年轻人的才华印象深刻,决定向他发出邀请,希望能成为他的老师。年轻人应邀请来到高适的府邸,两人开始了深入的交流和学习。在高适的指导下,他不仅学习了修辞和格律,还从高适那里获得了许多诗歌创作的启发。他就是后来以自由奔放的个性和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大诗人李白。

在长安相遇后,高适和李白迅速建立起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对诗歌的热爱让他们自然地走到了一起。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常常聚在一起,饮酒吟诗,相互切磋。一次,他们决定进行一场诗歌比赛,看谁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他们用心灵的火花相互激发,共同进步。然而,命运却将他们推向了不同的道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被迫流亡在外,而高适也没有找到安全的归宿。他们分别漂泊在不同的地方,面临生活的艰难和孤独。这是他们友谊中的一段低谷时期,但并未动摇他们对彼此的信任和支持。高适在逃亡中曾遭到困扰,他在荒凉的山谷里迷失了方向。当时正是严寒的冬季,高适饥寒交迫,身心疲惫。正当他绝望之际,一只野兽突然出现。就在高适准备被野兽撕咬之际,李白突然出现,挥舞着长剑将野兽击退,成功救下了高适。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成为他们友谊中的一个传奇。安史之乱平定后,李白和高适终于得以重聚。经历了战乱的洗礼,他们对生活和人世间的变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也更加珍惜彼此的友谊。他们重新投入诗歌创作,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高适的诗歌具有沉稳和深邃的风格,而李白的作品则充满豪放和浪漫的情感。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尽管他们彼此欣赏和支持,但二人之间仍有一些隐秘的恩怨。据传言,一次,高适看到李白写的一首诗,被李白的创意和豪迈所震撼,深感自己的平庸,从此开始妒忌起李白的才华。李白还曾嘲笑高适的作品过于保守刻板,而高适则对李白的放肆和张扬有所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适渐渐理解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华和价值,不能只看重自己的表现。他开始欣赏李白的诗歌作品,并且在公开场合称赞李白的才华。这种赞美既是对李白的认可,也是对自己成长的肯定。高适逐渐明白,嫉妒心只会束缚自己,而真正的成就来自于积极面对自身的不足。高适和李白的相识之旅始于巧合,但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启发,他们建立起了一段特殊的关系。他们的经历教会我们,在文学创作或其他领域中,应该欣赏和尊重他人的才华,而不是被嫉妒所左右。由此可见,高适和李白的相识不仅影响了彼此的成长,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