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位“生前见到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之人,是宋理宗赵昀的同母弟、宋度宗赵禥生父、荣王赵与芮。
赵与芮,是赵宋宗室子弟,为宋太祖次子燕懿王赵德昭的九世孙,但他出生时家世早已中落,其父赵希瓐不过是一个九品的山阴县尉而已;赵与芮四岁、其兄赵与莒七岁时,赵希瓐便已过世,兄弟俩的母亲全氏无力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只得投奔在山阴乡下当保长的兄长,寄人篱下勉强度日。
当时在位的南宋皇帝是宋宁宗赵扩,而宁宗这一辈的宗室中,其祖父宋孝宗以下的后代里就只剩下了两人,即宁宗本人和堂弟吴兴郡王赵抦,但两人都没有存活的后嗣在世;因此,在庆元四年(1198年)的时候,近支宗室内已经断绝承嗣的宁宗不得不考虑从远支宗室子弟中为自己和堂弟赵抦选取嗣子。
宁宗先是从远支宗室中选取太祖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六岁的赵与愿入宫,作为嗣子加以培养,以便日后承袭皇位。同时,他也给此时已经去世的堂弟沂靖惠王赵抦(赵抦去世后,追谥为沂靖惠王)选取了太祖幼子秦康惠王赵德芳的九世孙赵贵和为嗣子,以承袭沂王的祭祀。
宁宗选择赵与愿为嗣子后,给他改名为赵曮;开禧元年(1205年),赵曮被正式立为皇太子,更名为赵询。但赵询命中注定无福,在成为皇太子十六年后,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八岁,身后也没有留下子嗣;宁宗哀痛不已,为其赐谥号“景献太子”。
好不容易培养了十多年的皇太子就这么早亡了,宁宗一时抓瞎,现选皇太子又来不及了;于是,宁宗把当年给堂弟沂靖惠王赵抦挑选的嗣子赵均(即赵贵和、入继沂靖惠王后改名为赵均)接到宫中,作为皇子来抚养,也就是当做了自己的继承人;嘉定十四年(1221年),赵均被正式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竑。
原本是沂靖惠王嗣子的赵竑在嘉定十三年(1220年)被宁宗夺过去当了养子、皇太子后,沂靖惠王本人便没有了嗣子,沂王世系眼看就要中断;为了延续堂弟的香火,宁宗再次下诏,给堂弟挑选嗣子,并委派右丞相司史弥远负责;史弥远则派亲信余天锡四处物色合适的宗室子弟,以便将来替代赵竑,为沂王的承嗣子。
余天锡奉命四处寻觅,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嘉定十四年(1221年)年中,余天锡回乡时路过绍兴府山阴县,突然遭遇天降大雨,刚好到附近的全保长家避雨。当全保长听说来避雨的余天锡是右丞相史弥远的门客时,便刻意巴结,还将自己的两个外甥赵与莒、赵与芮介绍给余天锡,说他们都是宗室子弟。
史弥远闻报后,派人将两兄弟接往临安,亲自考量;史弥远见到赵与莒后,见其相貌端正,心中喜欢,便让赵与莒写字来看;赵与莒随手写下了“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看后惊叹:“此乃天命也!”认为赵与莒是适合继承沂王的人选。
嘉定十四年(1221年),史弥远将赵与莒送入宫内,经过宁宗的亲自接见审定后,决定了他的继承沂王资格;嘉定十五年(1222年),赵与莒被正式立为沂靖惠王的第二任嗣子,改名赵贵诚,明确为皇侄身份,承袭了沂靖惠王世系。
当然,赵与莒被立为沂王嗣子后,他的弟弟赵与芮也被接到临安生活;不过,赵与芮虽然生活待遇得到大大改善,但暂时没有被封授官爵,要等到稍稍长大后,才有可能以亲王之弟的身份,被授予一个合适的官职爵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宁宗病重,即将驾崩;按照皇室传承制度,宁宗驾崩后,就应该是皇太子赵竑继位,但掌权的右丞相史弥远素来和皇太子赵竑不和,害怕赵竑继位后自己会遭到清算;于是,史弥远联合了宁宗杨皇后,趁着宁宗病重时矫诏发动政变,废黜了正牌的皇太子赵竑,改立皇侄、嗣沂王赵贵诚为新皇储。
宁宗驾崩后,史弥远拥立赵贵诚为帝,更名为赵昀,即宋理宗。前任皇太子赵竑则被史弥远借理宗的名义废为济王,出居湖州;第二年正月,赵竑被史弥远陷害致死,他的独子也被史弥远暗害。
理宗登基后,大肆封赏亲族,他依照之前的故事,为自己名义上的本生父沂靖惠王赵抦再次立嗣,设立嗣沂王之位,册立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自己的远房族兄弟赵贵谦为嗣沂王。同时,理宗追封自己实际上的本生父赵希瓐为荣王,又册立亲弟弟赵与芮为嗣荣王。这样,时年十八岁的赵与芮,就一跃而成为宋朝最顶级的宗室亲王了。
嘉熙四年(1240年),荣王赵与芮生下了他唯一的儿子——赵孟启;而理宗三个亲儿子永王赵缉,昭王赵绎,祁王赵维都幼年早夭,此后也没能再生出儿子;因此,对于这唯一的侄子,理宗钟爱异常,逐渐有了立其为皇太子的意思。
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初六,赵孜被正式立为皇太子,理宗赐其名为‘禥’。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二十六,宋理宗驾崩,皇太子赵禥受遗诏即位,即宋度宗。
度宗继位时,其生父荣王赵与芮尚在世,但度宗并没有给予生父‘太上皇’的尊号,而仅仅只保持荣王的称号;不过,赵与芮对富贵至极的亲王生活特别地知足,没有对儿子提出什么非分之请,而是安静平和地继续低调生活,就像之前其兄理宗在世时一样。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在蒙古大军的凌厉攻势中,酒色过度的度宗驾崩于临安皇宫中的福宁殿,年三十五;皇太子赵㬎奉遗诏继位,即宋恭帝;此时,年近七十的荣王赵与芮依旧在世,他也是继后周世宗生父柴守礼之后,第二个亲眼看见自己孙子即皇帝位的人。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抵达临安城下;二月,谢太皇太后带着宋恭帝向元军投降,临安被元军占领;荣王赵与芮和皇嫂谢太皇太后以及孙子宋恭帝都被元军带至大都。元世祖改封恭帝为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封荣王赵与芮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
在大都,赵与芮又生活了十一年;期间,为了保全家族,他向元世祖献出了全部家产,总算得以安全度日;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故宋荣王、大元平原郡公赵与芮薨逝,年八十岁,善终;而此时,距离他的另一个孙子、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在崖山投海殉国时,已经过去八年之久了。
此处还有一个番外——早于赵与芮之前,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七月,因为西夏襄宗李安全在和蒙古的战争中举措失当、又御敌不利,最后是靠着进奉子女金帛才勉强送走了蒙古军,因此襄宗在西夏国内已经大失人心,西夏贵族们纷纷思动,想要推翻襄宗的统治。
而且,襄宗李安全也是靠着政变手段,才废黜了前任皇帝西夏桓宗,夺取了皇位,本身得位就不正;所以,西夏国内的贵族们决心有样学样,也发动政变废黜襄宗,另立新帝。
根据史料记载(宋史)——同年八月,李安全的族兄、驻守河西的西夏宗室齐王李彦宗在封地凉州起兵,并拥立儿子李遵顼为新帝,然后出兵中兴府,讨伐襄宗;很快,李彦宗就攻破了中兴府,俘获并废黜了襄宗的皇帝之位,然后改元光定。
随后,李彦宗命李遵顼迁都中兴府,正式即皇帝位,即西夏神宗。因为李遵顼曾经于夏天庆十年(1203年)的西夏科举廷试中获得第一名,也就是当年的西夏状元,所以他也是中华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
但李彦宗起兵、拥立儿子李遵顼称帝之事,似乎经不起推敲——李遵顼生于西夏天盛十五年(1163年),到称帝的皇建二年(1211年)时,已经是四十八、九岁的中老年人了(当时而论),要是李彦宗还在世的话,那么他至少也是年及七十的老人。而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能够精力十足的发动政变、还亲自领军攻克国都,然后拥立近五十岁的儿子称帝,这怎么看都不可能。
而且,和二十四史中的其他史书比起来,《宋史》成书潦草、记载多有谬误,也许在记载西夏的这次政变时,宋史中的文字有误,把李遵顼发动的政变,给误记到他已经去世了的父亲——西夏齐王李彦宗头上去了。
因此,对于自己并没当过皇帝、又曾经在史书中留下记载的‘发动政变、拥立儿子称帝’的西夏齐王李彦宗,这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番外介绍,而不是列入实实在在的人选中。
第八、第九位“生前即见到儿子称帝、但自己却不是皇帝”之人,是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以及他的第五子、第二代醇亲王、摄政王载沣;因为属于亲父子,事迹又相近,所以就放在一起加以介绍了。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六十八岁的道光帝驾崩于圆明园;临终之前,道光帝急召皇四子奕詝,及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冲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内务府总管大臣文庆等到御前接受遗诏,并出示随身所带的传位密旨,宣布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
道光帝驾崩后,诸臣急赴皇宫乾清宫,取出了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鐍匣,和宣宗随身遗诏对比两相无误后,宣布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于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六,奕詝正式即皇帝位,并颁诏天下以明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奕詝即清文宗咸丰帝。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按道光帝遗诏中的另一份旨意,咸丰帝将道光帝第六子、自己的六弟奕䜣封为恭亲王;同时,咸丰帝也将十岁的七弟奕譞封为“醇郡王”;这是奕譞封爵之始。
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咸丰帝第一次按照祖制挑选秀女,其中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长女叶赫那拉氏中选,咸丰帝赐其封号为“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已晋位为懿嫔的叶赫那拉氏为咸丰帝诞育了皇长子载淳,从而晋封为懿妃,次年正月又晋封为懿贵妃。
因为咸丰帝次子悯郡王在咸丰八年(1858年)出生后不久即夭折,所以皇长子载淳实际上就是咸丰帝的独子,而诞育了载淳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也母以子贵,极得咸丰帝的喜爱。
咸丰八年(1858年),醇郡王奕譞已年满十八,即将大婚;咸丰帝为七弟挑选嫡福晋的过程中,特地选取了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妹妹、前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此时惠征因抵御太平军不利已被革职、并病逝于镇江)次女,落选秀女叶赫那拉氏为醇郡王嫡福晋,择吉日赐婚,并以京师太平湖畔原大学士明珠府邸为醇郡王府。
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军在八里桥大败,咸丰帝只得带着妻儿近臣仓惶逃奔热河避暑山庄,只留下留六弟恭亲王奕䜣率部分王公大臣留守京师,同英法联军进行交涉,艰难维持。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心力交瘁的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临终前他召见随扈的御前大臣及军机大臣,颁布了两道谕旨——其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其二:“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皇太子,赞襄一切政务”,即顾命八大臣。
咸丰帝驾崩后,皇长子、也是咸丰帝的独子载淳奉遗诏继位,即清穆宗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以年幼的同治帝的名义,改明年为祺祥元年,尊咸丰帝皇后、同治帝嫡母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则为圣母皇太后(慈禧太后)。
但咸丰帝驾崩后,代表皇权的两宫皇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顾命大臣们视两宫皇太后的‘圣旨钤印’之举为妇人干政、有违祖制,因此加以抵制。
顾命大臣们日渐跋扈、骄横无礼,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的稳定;因此,由慈禧皇太后所主导、慈安皇太后积极配合,两宫皇太后秘密联络了在京师的恭亲王奕䜣,暗中筹划政变,准备抓住机会擒拿顾命八大臣,夺回失落的中枢控制权。
此时在京师辅佐六哥奕䜣的醇郡王奕譞,因两宫皇太后的提前安排,已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步军统领、兼管善扑营事,手握部分京师军权。而奕譞一直以来就是两宫皇太后的坚决支持者,以及利益共同体;所以,奕譞也积极加入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所组织的政变集团,准备随时发动政变。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二十三,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启程、返回京师;途中,两宫皇太后借口小皇帝年幼,而旅途过于辛苦,于是便让顾命八大臣中的首脑人物——肃顺,单独保卫灵柩在后缓缓而行,两宫则带着小皇帝和其他七位顾命大臣提前回京。
九月二十九,两宫携小皇帝安全抵京,随即便联手在京的恭亲王奕䜣,以小皇帝的名义颁布了谕旨,将载垣、端华、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六位顾命大臣以“专横无礼、隔绝内外、跋扈犯上、事君不敬”等罪名或索拿下狱,或罢黜军机;只有咸丰帝姐夫、额驸景寿因为人忠厚、处事恭顺、并无擅权跋扈之事的理由,被两宫轻惩,退职返邸而已,得以平安无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一,两宫皇太后以小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授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军机处行走、宗人府宗令;授醇郡王奕譞为镶黄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兼管神机营,掌管了京师的军事指挥权。
顾命八大臣中,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被勒令自裁,肃顺被公开斩首于菜市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革职、各论其罪,景寿免职退邸反省。
而当初辅政大臣拟定的年号“祺祥”,也被弃去不用,改为“同治”;两宫皇太后则以“垂帘”的名义听取朝政,恭亲王以议政王的身份辅佐朝政。
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江宁(南京)克复,朝廷加恩功臣及宗室,奕譞被晋封为亲王衔郡王、“弘德殿行走”,主持管理同治帝的读书及课业一事。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八岁的同治帝大婚,随即亲政,为了表示对七叔多年来照顾的感谢,同治帝晋封七叔为“醇亲王”,以示对其的酬庸。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同治帝突然病重,随即莫名其妙地驾崩;至于同治帝的病是史书记载的天花,还是野史中所述的“杨梅疮”,与本文内容无关、不重要,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同治帝突然驾崩,且没能留下子嗣,而他又是咸丰帝实际上的独子,没有其他(长大成人的)亲兄弟,因此大统没有了合法的继承人,要挑选嗣皇帝的话,只能从同治帝的堂兄弟、也就是咸丰帝的侄子们中去找,要不然就得从同治帝的下一辈、也就是咸丰帝的侄孙们中去挑选了。
最终,宗室大臣们遵循了两宫皇太后的意见,从咸丰帝的诸亲侄中挑选合适者,立为咸丰帝嗣子,也为同治帝的嗣弟,以便继承大位。
当时咸丰帝的诸弟中,五弟惇亲王奕誴已经过继出去,因此他的儿子们不符合入继的条件;八弟钟郡王奕詥已经去世,且没有子嗣;九弟孚郡王奕譓还没有儿子(以后也不会有了),这三位同治帝的‘皇叔’家族都被排除出继嗣人选范围。
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倒是诞育有儿子,还不止一位;但他此时已是位极人臣的议政王,又掌管了军机处、总理事务衙门,正是权倾朝野,声望正隆之时;假如又将他的儿子选中成为同治帝的继任者,那么两宫皇太后将来还如何自处?奕䜣还怎么能够毫无波澜地继续辅政?
所以,无论是两宫皇太后,还是恭亲王奕䜣本人,绝对不愿意、也不能让他的儿子中选、入承大统,继承同治帝所留下的皇位;要是那样的话,就标志着两宫和恭亲王之间没有了继续合作的基础,必将彻底翻脸。
因此,只有咸丰帝七弟醇亲王奕譞的第二子、也是当时的独子载湉(奕譞的长子、三子此时都已夭折,只有次子载湉独存),是最合适入继咸丰帝为嗣子、为同治帝嗣弟、继承大统的唯一人选。
所以,在同治帝驾崩后不到两个时辰,由两宫皇太后亲自选定,年幼的载湉被从太平湖畔的醇亲王府内给接到宫中,在堂兄同治帝的灵前‘剪发成服’,随后参见两宫皇太后,履行了入继咸丰帝的礼仪,继承了大统,定明年为光绪元年,载湉就是清德宗光绪帝。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光绪帝在太和殿举行了继位大典,而作为皇帝生父的醇亲王奕譞在大典结束后便立即向两宫皇太后上疏,请辞去现在所担任的一切职务,就此退休归邸,不再参与政务。
对奕譞的请辞奏疏,两宫皇太后十分满意,便将他目前所担任的本兼各职全部免去,另外任命他管理同治帝在东陵菩陀峪的陵墓修造工程,以示亲近重用之意。
另外,为了表示尊崇“皇帝本生父”的意思,两宫皇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将“醇亲王”爵位明确为“世袭罔替”,让奕譞可以凭借儿子成为皇帝而得到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对于两宫皇太后赐予的这份至高荣耀,奕譞没有拒绝,那样就显得太矫情了。
随着光绪帝的继位,奕譞也成为中华历史上,第八位‘亲眼见到儿子成为皇帝,但自己又不是皇帝’之人了。
光绪十四年(1888年),奕譞上奏,以“皇帝曾潜龙在此”的名义,请求搬出太平湖畔的王府,另选他处居住。慈禧太后在后海东侧重新赏赐奕譞府邸,而将太平湖王府加以修葺,为光绪帝的潜邸。此后的醇亲王府,就搬到了后海东侧。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奕譞突发疾病,即将不久于人世。光绪帝得知后心急如焚,奏请慈禧太后同意后,立即赶赴醇亲王府,探视“皇叔”病情。
十一月二十一,一生微小谨慎的醇亲王奕譞薨逝,年五十一岁;奕譞去世后得到了“皇帝本生考”的名份,得赐谥号为“贤”,合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配享太庙中的宣宗庙(道光帝庙),赐葬于北京西山妙高峰。
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去世后,在光绪帝的安排下,奕譞第五子载沣继承了爵位,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所赐的后海北沿新醇亲王府完工,载沣奉嫡母叶赫那拉氏、生母刘佳氏及全家老小迁居此处。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载沣嫡母叶赫那拉氏去世,身后得到了“皇帝本生妣”的尊号,并和丈夫奕譞合葬在西山妙高峰。
此后,载沣先后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为正红旗满族都统、兼管健锐营事务、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官职差使;虽然此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关系因“戊戌变法”之事而彻底破裂,隔阂深深,但慈禧太后对光绪帝亲弟、自己的侄子兼名义上的外甥载沣还是很看重,不但让他逐步参与军国大计,还参与内外政事的处理、以锻炼他参赞机务的能力;慈禧太后看重和培养载沣的意思十分明显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九,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庚子国变’的沉重打击,又加上长期的幽禁,光绪帝在郁郁寡欢中久病成疾,即将驾崩;而光绪帝如同堂兄同治帝一样,也是没有留下子嗣,大统将再次断绝。
为了延续皇统,已经病重的慈禧太后召集了包括载沣在内的军机大臣,以及其他王公大臣,在仪鸾殿商议为光绪帝立嗣之事。经过一番商议之后,慈禧太后确立了光绪帝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为嗣皇帝,即刻接进宫中养育,以承大统。
此后,载沣亲自回家接儿子入宫。十月二十,三岁的溥仪被接到了宫中,先拜见了慈禧太后,然后交由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抚养(光绪帝本人被抛到了一边)。
十月二十一,光绪帝在瀛台驾崩,溥仪随即继承皇统,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入继同治帝为嗣子,同时兼祧光绪帝,一身兼两房之嗣。随后,被授命辅政的载沣以小皇帝的名义,尊光绪帝皇后为皇太后(即隆裕太后),尊尚在世的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
次日,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去世,年七十四。去世前,慈禧太后留下遗命,让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协助隆裕太后执掌朝政,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九,溥仪由生父载沣陪伴,在太和殿举行了中华历史上最后一次登基大典,以明年为宣统元年,溥仪即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清逊帝宣统帝。
因此,载沣也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九位,也是最后一位‘亲见儿子成为皇帝、自己却不是皇帝’之人。
宣统帝继位后,载沣被隆裕太后用皇帝的名义授为监国摄政王、代理陆海军大元帅,辅佐皇帝处理朝政;载沣也成为了目前清朝实际上的执政者。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载沣能力平平、无力出兵镇压,只得启用被罢黜的袁世凯率北洋六镇平息起义。九月,在袁世凯集团的逼迫下,监国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以宣统帝的名义任命袁世凯为新一届的内阁总理大臣,将中枢军政大权全部拱手让给了袁世凯,自己以醇亲王的名义“归藩”,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阳历是1912年2月13日),在袁世凯的逼宫和南方革命党的重重压力下,清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隆裕太后召开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宣布赞同共和、宣统帝退位;清朝就此灭亡,两千多年的帝制在中华大地上结束。在家闲居的皇帝本生父、前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对此没有任何地表示,在平静之中迎来了儿子皇帝退位、清朝社稷覆亡的结局。
1951年2月3日,因感染风寒及糖尿病综合症,六十九岁的载沣医治无效,于家中病逝,平安善终。
刘邦他爸呢
满清够恶心
还有韩国的大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