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峻之乱:国舅爷庾亮一纸调令,邵陵公苏峻打算造反

抗抗说历史 2023-08-05 09:16:02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了后赵政权灭掉了前赵帝国,统一了大部分北中国。大约在同一时期,东晋帝国则发生了继王敦之乱后的第二次重大危机——苏峻之乱。

我们先交待一下苏峻之乱的背景。

公元325年,三月二日,晋明帝司马绍立皇子司马衍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这至少继位十来年了】

五月,司马绍任命征南大将军、广州(州政府设番禺,广东省广州市)刺史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州政府设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刺史;改任原荆州刺史王舒为安南将军,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

衣赐履说:司马绍把陶侃和王舒对调了。王敦失败之后,有关部门奏请将王敦的堂弟、江州刺史王彬等人免职。司马绍下诏表示,司徒王导以大义灭亲,就算是他的远亲犯了过错,朕也会原谅的,何况王彬等人还是王导的近亲呢!

于是,任命王彬为光禄勋,后来又做了度支尚书。以后一直在朝里做官,再没有做过封疆大吏。也即是说,司马绍虽然表示对王家既往不咎,但王家人想做重要的方面大员,就没那么顺畅了。王舒也是王敦的堂弟,我个人认为,他与陶侃对调,可能遵循同样的逻辑。荆州太重要了,司马绍信不过王舒,所以弄到广州去任职。但是,王舒当时生病,不想千山万水跑到广州那蛮荒之地去,朝廷又讨论,以其有功(杀了王敦堂兄王含、王应父子),外放太远,有点那个,所以,又任命为湘州(州政府设临湘,湖南省长沙市)刺史。这是公元325年六月前后的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26年的四月,尚书左仆射邓攸去世,就把王舒调回朝里接替邓攸了。

所以说,任职命令里有学问啊,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七月七日,任命尚书令郗鉴为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兖州刺史,镇守广陵(淮阴,江苏省淮阴市)。

闰八月,任尚书左仆射荀松为光禄大夫、录尚书事,尚书邓攸为左仆射(王舒就是接替的他)。

右卫将军虞胤,是元帝司马睿的正妻、元敬皇后虞孟母的老弟,他跟左卫将军、南顿王司马宗(“八王之乱”第一王、汝南王司马亮的儿子),都深得明帝司马绍的宠信,掌管禁兵,在皇宫当值。据说,司马宗招纳了很多轻侠之徒(为人轻生重义而勇于急人之难),以为腹心。王导、庾亮对司马宗颇为忌惮,时不时就在司马绍面前讲司马宗的小话儿,但是司马绍不听。

司马绍病重卧床,庾亮于夜间呈递奏书,派人向司马宗借取钥匙,司马宗不给,叱骂庾亮派来的人说,这是你家的门户吗!

庾亮更加怨怒。

【有人说庾亮是东晋第一不靠谱,呵呵】

衣赐履说:此处《通鉴》原文是,帝寝疾,亮夜有所表,从宗求钥,宗不与,叱亮使曰,此汝家门户邪!我在《晋书》中没有找到相关内容。

司马绍病势沉重,不想见人。庾亮怀疑司马宗、虞胤,以及司马宗老哥、西阳王司马羕等人,有所图谋,于是“直入卧内见帝”,见到司马绍,庾亮一边流泪,一边讲述司马羕、司马宗等人打算废黜大臣、由他们主掌朝政的阴谋。史称司马绍有所感悟,与庾亮商议身后辅政之事。

闰八月十九日,司马绍下令:

太宰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读如捆)、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陆机的堂弟)、丹阳尹温峤,共同接受遗诏,辅佐皇太子,轮流入殿,领兵宿卫。又下令卞壸为右将军,庾亮为中书令,陆晔录尚书事。

闰八月二十五日,司马绍去世,享年二十七岁,葬于武平陵,庙号为肃祖。

衣赐履说:大家注意,司马绍老爹,元帝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庙号为中宗。但二十七岁就死了的,只当了不到三年皇帝的司马绍,庙号为肃祖!

庙号为“祖”,足以见得他在朝臣心目中的地位。

忘了从哪看到,有人认为,司马绍之所以英年早逝,是东晋权臣为了维持门阀政治,把司马绍给毒死了。这一说法,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概率不会超过万分之一,我不予采纳。我只是感慨,肃祖司马绍,死得着急了一点,倘或能活到四十岁,东晋王朝可能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随着司马绍的去世,东晋朝廷再度形成主幼臣强的政治格局,增加了不确定性。

闰八月二十六日,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位,是为晋成帝,时年五岁。

群臣向司马衍进献皇帝印信,司徒王导因病没有参加。尚书令卞壸在朝堂之上,非常严肃地对大家说:

王公岂是社稷之臣呢!先帝尚未安葬,太子尚未登基,身为人臣,登基大典居然请病假,成何体统!

【名字都给人家写错了】

有人立即向王导汇报,王导一听,起了一身白毛汗,立即抱病登车参加典礼。

成帝司马衍登基,大赦,文武官员都升级二等,尊庾皇后为皇太后。

司马衍年龄太小,大臣们就奏请庾太后临朝听政,庾太后也是明白人儿,先后四次辞让,最后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九月十一日,庾太后临朝听政,命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壸辅佐朝政。但是,朝廷重要事项,都由庾太后的老哥庾亮决断。

庾太后又任命郗鉴为车骑大将军,陆晔为左光禄大夫,都开府仪同三司。

任命左卫将军、南顿王司马宗为骠骑将军,右卫将军虞胤为大宗正。

衣赐履说:郗鉴之前为车骑将军,现在加了个“大”字。左、右卫将军,在皇宫值宿,成天守着皇上,司马宗当了骠骑将军,虞胤做了大宗正,都是明升暗降。

公元326年,二月,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咸和。

六月五日,晋帝国徐州刺史、泉陵公刘遐去世(时驻淮阴,江苏省淮阴市)。

六月十五日,任命车骑大将军郗鉴兼领徐州刺史,任征虏将军郭默为北中郎将、监淮北诸军,统领刘遐的部曲。

司徒王导称病不上朝,但是,郗鉴去上任时,王导却跑去送行了。这个事儿,又被卞壸知道了,立即上书弹劾:

王导藐视法度,一味培植私人恩德,丧失大臣操守,请免了他的官职。

王导虽然未被免职,但满朝大臣都被卞壸吓得一哆嗦,心说这哥们儿是谁都敢弹劾啊!于是乎,大家见了卞壸,不管心里怎么想的,表面上都很恭敬。

卞壸俭朴廉洁,看待、判断事情,非常直率,没那么多弯弯绕,不管任什么职务,都非常负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但他性格不够宽容,不肯随大流,因此,在士人圈子里,口碑是真不怎么样。

阮孚对卞壸说,您整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从来都没有娱乐闲暇,就好像嘴里含着瓦片、石块,不是太辛苦了吗?

卞壸说,各位正人君子,以道德恢弘、风流倜傥互相标榜,那么,被他们视为庸俗、鄙陋的事情,就只好由我来做了!

衣赐履说:卞壸这个人,似乎与所有人为敌,但却并未受到攻击。卞家也是当时的大族,出了不少人才,卞壸的老爹卞粹,是西晋司空张华的女婿,卞壸的媳妇儿,是河东裴氏的闺女,裴家和司马家是亲家,卞壸本人做过明帝司马绍的老师,关系非常好。这也许是他能够保持某种风骨的原因吧。

另外,我个人感觉,卞壸可能和庾国舅关系非常好,谁他都弹劾,但庾亮他没弹劾过,呵呵。

豫州(州政府设寿春,安徽省寿县)刺史祖约,自认为自己的名望和资历,都不在郗鉴、卞壸之下,却未能进入辅政班子,心里很不爽。祖约宽慰自己,不能辅政就算了,让我开个府总可以吧?于是多次上书,表达了能够开府的殷切期望,但是,全被朝廷Pass了,不由心生怨恨。

明帝司马绍的遗诏,褒扬和提拔了一堆人,却并没有祖约和陶侃,于是,这两个人都怀疑,皇上肯定提拔我了,我的名字,一定是被庾亮那厮给删掉了!

历阳(安徽省和县)内史苏峻,在平叛王敦之乱时,立下大功,封邵陵公,声威显赫,手下精兵万人,各种武器装备都很精良,朝廷把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全都寄托在他身上。但苏峻因为功大,尾巴就翘起来了,对朝廷的命令,不太当回事儿,收揽了很多亡命之徒,部众日渐增多,各种物资保障全都依靠国家供应,陆运、水运不绝于道,苏峻稍不如意,就破口大骂。

衣赐履说:我们读古书,很多时候都要看到文字后面的东西。对苏峻,史称“朝廷以江外寄之”,看起来是对他非常重视,江北之地,都归他来管理。实际上,相当未必。当时,北方的“流民帅”很不少,这些人拥有自己的武装,即,由流民组成的军队,战斗力相当强悍。其中一些南下归附东晋,而东晋朝廷对这些人的忠诚度,是持怀疑态度的,再加上他们战斗力很强,所以,一般情况下,朝廷是不许他们过江的,只允许他们在江北呆着,然后,告诉他们“朝廷以江外寄之”,呵呵。

我们来看看苏峻的情况。

苏峻字子高,长广郡(属青州,治所不其县,山东省青岛市北)人,老爹苏模,做到安乐相(或为“乐安相”?)。苏峻是读书人,有才学,在郡里当主簿。十八岁,举为孝廉。永嘉之乱时,烽烟遍地,百姓流亡,各地自发建立坞堡,抵御兵乱。苏峻组织了数千家人,在县里结垒自保,召集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一方势力。元帝司马睿听说之后,就给了苏峻一个安集将军的名号。当时的青州刺史曹嶷,上表任命苏峻为掖县县令,苏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曹嶷担心苏峻做大之后成为祸患,就打算讨伐他。苏峻恐惧,率其部众数百家,从海路南下,到达广陵(淮阴,江苏省淮阴市),被朝廷任命为鹰扬将军。后来因功做到兰陵(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国相。

【曾经的好学上进好青年】

公元322年,王敦第一次进攻首都建邺,朝廷下诏苏峻征讨王敦。苏峻找人占卜,卦相不吉,他就拖延不前,没有遭受损失。明帝司马绍即位后,苏峻做了临淮内史。公元324年,王敦再次进攻建邺,尚书令郗鉴建议征召苏峻和兖州刺史刘遐护卫京师。王敦派苏峻的老哥前往劝降苏峻,苏峻拒绝。此番,王敦败亡,苏峻立下大功,被任命为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加散骑常侍,封邵陵公。

等到庾亮取得权柄,怀疑苏峻、祖约不够忠诚,一旦势大,可能作乱,并且,庾亮对深得人心的陶侃,也十分忧虑。

公元326年,七月二十五日,晋帝国江州(州政府设武昌,湖北省鄂州市)刺史、观阳烈侯应詹去世。

八月,庾亮为了预防事变,任命丹阳尹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守武昌;尚书仆射王舒为会稽(浙江省绍兴市)内史,用以扩大声援;重新整修石头城(建康城西北)的工事,加强防备。

新任丹阳尹阮孚因为太后临朝听政,政事全都由庾氏家族把持,就对自己的亲信说:

大晋朝在江东创业时间不长,现如今,君主幼冲,时世艰难,庾亮太过年轻,德行和信誉未曾建立,在我看来,祸乱将至啊。

于是,阮孚请求担任广州刺史,南下避祸去了。阮孚是竹林七贤中的阮咸的儿子。

南顿王司马宗失了权力,心中不平,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史称,司马宗想废黜庾亮,执掌权柄;庾亮也想除掉司马宗,以绝后患。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司马宗谋反,庾亮派右卫将军赵胤拘捕司马宗。司马宗率兵抵抗,被赵胤格杀,其家族被逐出司马氏族谱,改姓为马,不许再姓司马,三个儿子司马绰、司马超和司马演,都被贬为庶人。司马宗的老哥、西阳王司马羕,也受到牵连,被免了太宰职务,贬为弋阳县王,大宗正虞胤也被降职为桂阳(湖南省郴州市)太守。

衣赐履说:司马宗想扳倒庾亮,庾亮想除掉司马宗,明摆的事儿。但司马宗是否谋反,则要视结果而定。如果他成功了,就是庾亮谋反;反之,他就只能姓马,不能姓司马了。

史称,司马宗是皇室近亲,司马羕则是先帝的太保、太傅,他们一杀一贬,朝臣对庾亮颇有微词。

衣赐履说:从这句话就可以判断,司马宗的所谓“造反”,恐怕有些牵强,当时的朝臣都看不下去了。不过呢,讲真啊,我以前对庾亮一点好印象都没有,此番仔细研读过之后,我发现这家伙还真不是一个书生,杀伐果决,能屈能伸,真的是个人物。我们后面慢慢探讨。

司马宗的党羽卞阐逃奔苏峻,庾亮下令,让苏峻把卞阐押送京师,苏峻却把卞阐给藏起来了。

司马宗被诛杀,成帝司马衍并不知晓,过了很久,司马衍问庾亮,那个白头发公公去哪了,为何很久没见了?

庾亮说,他因谋反已经伏诛。

司马衍流下泪来,说:

舅父说别人是反贼,就杀了人家。如果别人说舅父是反贼,又当如何?

庾亮听完,不由色变。

衣赐履说:司马衍本年六岁,一语点出了许多谋反的本质,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呵呵。

十一月,后赵汲郡(河南省卫辉市)内史石聪进攻寿春(安徽省寿县),豫州刺史祖约屡次上表请求援救,朝廷一直不肯出兵。石聪大军一路冲到逡遒(安徽省肥东县东。逡读如群,阴平;遒读如球)、阜陵(安徽省全椒县东南)一带,杀害、掠夺五千多人。东晋朝廷大为震惊(阜陵到建康,直线距离四五十公里),任命司徒王导为大司马,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驻军江宁(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抵御石聪来犯。

苏峻派部将韩晃攻击石聪,石聪退军,王导解除大司马职务。朝廷又讨论兴修涂塘,以阻挡后赵军队南下。祖约大怒,说:

老子被他们抛弃了!

衣赐履说:此处解释一下涂塘。早在孙权时代,东吴就曾经“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堂邑就是现在的南京市六合区,与主城区一江之隔,六合在江北。此处有涂水(即滁河,涂在此处读滁),截流涂水,修筑涂塘,阻挡北军,所谓“涂塘”就是堰滁河水为塘,如果北军来犯,就挖开水塘去淹他们,以阻止他们南下。寿春恰恰在淹没区西北方,所以祖约极为愤怒。

公元327年,中书令庾亮认为苏峻在历阳(安徽省和县),终将造成祸乱,便想下诏征召他进京,为此咨询王导的意见。

王导说,苏峻性情猜疑、阴险,必定不会奉诏,依我看,还是姑且容忍,从长计议。

庾亮在朝中宣称:

苏峻狼子野心,最终必会造反。现在征召他,即使他不听命令,造成的祸乱也还不大。如果再过些年,他的势力越来越强,到时就难以制服了。

朝臣无人敢于反对,只有光禄大夫卞壸争辩说:

苏峻军力甚强,又在京城附近,用不了一个早上,大军就能抵达京师。一旦发生变乱,可能出大麻烦,还应当深思熟虑。

庾亮不听。

衣赐履说: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苏峻就是被庾亮生生给逼反的,庾亮的决策,刚愎而愚蠢。我倒觉得未必。

我们之前讲“淮南三叛”的第三叛——诸葛诞之叛时,曾经讲过,司马昭主政后,贾充亲自前往寿春与诸葛诞会面。贾充回京后,向司马昭报告说:

诸葛诞两次在扬州任职,他素有威名,颇得民心。现在征召他回朝,他大约是要反叛的,不过还算不上大祸;如果不征召他,假以时日,他的根子越扎越深,势力越来越大,到那时,小祸就会演变为大祸。

于是,司马昭决定征召诸葛诞,诸葛诞果然反叛,动静儿搞得非常大,最后终于被平叛。

诸葛诞之叛和苏峻之叛,几乎如出一辙。

从这个角度看,庾亮最大的错误,是误判了双方实力,换句话说,他小看了苏峻。

卞壸认为庾亮一定会失败,就写信给江州刺史温峤说:

庾亮征召苏峻,非常坚决。苏峻已经非常骄狂,如果征召他,势必加速祸乱的到来,他一定会进攻朝廷。京师的兵力虽然也不弱,但并没有把握擒获苏峻。对这一点,王导跟我看法一致。我跟庾亮多次争辩,但说服不了他。我本来想让你在外任官,可以成为朝廷的外援,现在,真是后悔让你走了,不能与你一同阻止庾亮。如果你在朝中,庾亮可能会听从你的。

温峤于是给庾亮写了很多信,苦口婆心劝阻,但是庾亮不听。

衣赐履说:为什么我判断卞壸可能跟庾亮是一伙儿的?除了卞壸从来没有弹劾过庾亮之外,他给温峤的信,也是证据之一。《晋书·庾亮传》载,亮惧乱,于是出温峤为江州以广声援,修石头以备之。也即是说,温峤外任,是庾亮的意思。而卞壸一句“本出足下为外藩任,而今恨出足下在外”,似乎告诉我们,温峤外放,是卞壸的意思。那么,庾亮和卞壸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他们大概是一伙儿的。此番发生争论,并非对苏峻的看法不同,而是对修理苏峻的方法和时机,没有达成共识。

苏峻听说朝廷将要征召自己,就派手下干部何仍去拜见庾亮,申明自己的意思:

在外任职,征讨贼寇,是我的责任,不管是天南海北、刀山火海,只要朝廷一声下令,我苏峻率军出征,没二话。但是,让我到朝里头做办公室,当个文职干部,我是真不行诶。

庾亮不许。随后,征召北中郎将郭默为后将军、兼领屯骑校尉,任命老弟、司徒右长史庾冰为吴国(江苏省苏州市)内史,都统领军队,防备苏峻。

准备停当,庾亮颁布诏书,任命苏峻为大司农,散骑常侍,赐位特进。苏峻的部队,全部由他的老弟苏逸接管。

苏峻上书说:

当年,明皇帝(司马绍)拉着下臣的手,让我北伐胡寇。如今中原尚未平定,我怎敢贪图安逸!请在青州选一个荒远之所,把我任命到那里,让我可以为朝廷效鹰犬之劳。

朝廷又不同意。

到底回不回朝,苏峻犹豫不决。参军任让说:

将军您请求一个荒郡自居,都不获允许,事已至此,恐怕已无生路,不如率军自守。

阜陵令匡术也劝苏峻造反,苏峻于是不从诏令。

江州刺史温峤听说此事,打算立即率军东下,保卫京师,三吴(吴郡,江苏省苏州市;吴兴郡,浙江省湖州市;会稽郡,浙江省绍兴市)地区也打算出兵勤王,庾亮都不准许。庾亮给温峤写信说:

我对西边儿的忧虑,要超过对苏峻的忧虑,请你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衣赐履说:庾亮的意思是,苏峻造反,问题不大;但荆州刺史陶侃如果反了,那才是灾难!显然,庾亮对陶侃,从头到脚都不信任。

朝廷派使者到苏峻那儿,摆事实,讲道理,让他奉诏。都到了这个分儿上了,苏峻哪肯从命!他对使者说:

朝中非说我要造反,我还有活路吗!我宁愿在山头上眺望监狱,也不能跟监狱里眺望山头(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之前国家危如累卵,如果没有我,大势去矣。现在,狡兔已死,猎犬的确该下锅炖成花江狗肉了,但是,我就是死,也要把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干掉!

【苏峻:岂可廷尉望山头!】

于是,苏峻联络祖约,准备进攻建康!

【图片来自网络】

1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