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寄赠牛僧孺的佳作,颔联乃是千古名句,结尾则富有言外之意

墨有云水心语 2025-04-30 16:26:43

刘禹锡和牛僧孺都是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学识渊博,进士及第后就深受皇帝赏识,并积极参加了由王叔文倡导的革新活动,也得到了很多学子的崇敬。

牛僧孺比刘禹锡小9岁,他曾为了得到提携,向曾经的文坛名流刘禹锡投献诗文。刘禹锡当时正与宾客宴饮,可能有些微醺,他竟然在众人面前大声讥讽牛僧孺的水平。

可是人生无常,后来刘禹锡被贬,牛僧孺却成了封疆大吏。当他们再次见面,牛僧孺想起当年被刘禹锡当众羞辱之事,于是便题诗调侃对方。刘禹锡倒也从容大度,他将牛大人比作司马相如,又自比其扫门人,从而成功地化解了一段宿怨。

时光飞逝,刘禹锡和牛僧孺很快就到了晚年,虽然尚未致仕,却都像王维那样半官半隐,过着相对轻松的生活,他们经常诗文酬答,反映出彼此之间的真挚友情。下面分享刘禹锡寄赠牛僧孺的佳作,颔联乃是千古名句,结尾则富有言外之意。

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

中唐 · 刘禹锡

官曹崇重难频入,第宅清闲且独行。

阶蚁相逢如偶语,园蜂速去恐违程。

人于红药惟看色,莺到垂杨不惜声。

东洛池台怨抛掷,移文非久会应成。

诗的大意是:公务繁重,难以脱身频繁前往;宅第清静,不妨独自漫步闲行。台阶上的蚂蚁不停地来回爬行,它们在路上相遇,彼此好像在窃窃私语;园中的蜜蜂疾飞,争先恐后,生怕耽误了行程。

面对艳红的芍药,人们只是注重观赏其绚烂的花色;垂杨在风中显得婀娜多姿,枝头的黄莺正尽情地欢歌。您在洛阳修建的亭台楼阁久被冷落,实在令人遗憾;我不久就将写成文辞,表达我的心声。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67岁时,当时他在东都洛阳担任太子宾客,虽然工作比较清闲,但又不能随意请假,所以诗人依然觉得有些羁绊。牛僧孺虽曾两度拜相,晚年则厌倦了仕途,于是便在洛阳修建了一座豪华别墅,还会隔三差五地邀请贵宾、文友前来畅饮。

"官曹崇重难频入,第宅清闲且独行",开篇介绍了诗人的处境。刘禹锡说自己经常忙于公务,每月还需入朝参署,不能频繁前往牛府访问。不过闲暇之时,诗人依然可以独自闲庭漫步,体验一份难得的清静,而且也非常享受这种无牵无挂的日子。

诗人有一天清晨前往尚书省办差时,看见新上任的郎官们抱着文牍一路小跑,于是一边感慨仕途之不易,一边又庆幸自己虽然经历了无数风雨,晚年总算相对安稳。

颔联就是作者有感而发,阶上的蚂蚁象征着趋炎附势的官僚,他们交头接耳的模样,就像正在谋划一件大事;花间的蜜蜂则隐喻勤于事务的实干者,来去匆匆,唯恐误事。

"人于红药惟看色,莺到垂杨不惜声",颈联值得细读。廊下的芍药开得正艳,往来官吏路过时,总要驻足赞叹,却很少有人留意其根须在泥土里的挣扎。

黄莺的啼声在垂杨深处传开,惊落几片新叶,似乎正在为春日短暂而感到惆怅?"不惜声"三字,隐藏着多少看透尘世后的决绝。

结尾表达对牛大人的真诚赞美,"东洛池台怨抛掷,移文非久会应成。"东都池台即指牛氏南墅里的景物,一个“怨”字乃是拟人手法,表达出一种寂寞、寂静的氛围,仿佛急切地期待着刘禹锡前往游访。

诗人的住宅虽然与牛府相距并不非常遥远,却又好像隔了千山万水,只有等到刘禹锡退隐之后,才能尽情地与友人开怀畅饮。"移文"二字,回应了牛僧孺诗中"闲坐见怀"的邀约,也是对自己半生浮沉的告别。

就像阶前蚂蚁终会回到巢穴,园蜂采蜜后夜将归巢,诗人渴望在洛水之畔,与老友共看沉舟侧畔千帆过,同听垂杨里的黄莺唱尽最后的春光。

0 阅读:55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