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满眼望去都是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各种炫酷设计、智能科技,让人眼花缭乱,难道这届车展,真就是“国货之光”的舞台了吗?
数据可不会说谎。
虽然表面上看,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渗透率好像是不太行,但你品你细品,它们可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在憋大招呢!
这次车展,合资品牌一改往日单打独斗的姿态,开始全面拥抱中国技术,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要说这技术融合,大众绝对是走在前头。
就拿ID.AURA来说,这“中国味”可不是说说而已。
CMP平台,CEA电气架构,哪个不是实打实的中国技术?
尤其是那个CEA电气架构,小鹏汽车可是深度参与了研发。
说白了,大众现在也学会“拿来主义”了,直接把中国成熟的技术搬过来用,省时省力,效果还杠杠的。
话说,大众和地平线的合作,那可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2023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直接砸了7亿美元,收购了小鹏汽车4.99%的股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了这层关系,大众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底气也更足了。
而且,大众还和地平线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研发智能驾驶系统。
这以后的大众车,开起来估计会更“聪明”了。
丰田这边也不甘示弱。
bZ5用上了弗迪的电池和Momenta的智驾,铂智7更是直接搭载了鸿蒙座舱,还请了中国工程师来主导设计,这“含华量”简直爆表!
尤其是铂智7,直接对标比亚迪汉,看来丰田也是铆足了劲,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
2024年4月,比亚迪和丰田又宣布要深化合作,共同研发纯电动汽车。
这俩巨头联手,估计又要搞出什么大新闻。
日产这边,N7的车机系统是中国团队深度参与研发的,整个纯电平台也是全新打造。
还有那个Frontier Pro PHEV,直接在中国设计、研发、生产,然后卖到全世界,这可是日产头一遭。
据说,这车的变速箱还是来自中国友商。
看来,日产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不得不提的是,2024年北京车展上,日产发布了“The Arc”企业战略,目标就是加速电动化转型。
这N7的推出,就是这个战略的重要一步。
本田呢,虽然动作慢了点,但也开始发力了。
和Momenta深度合作,和宁德时代联合开发CTB电池,车机还接入了Deepseek。
尤其是那个烨GT,副驾竟然用上了可调角度的投影屏幕,说是这样能减少眩晕感。
这想法,也是够新奇的。
合资品牌光有技术还不够,还得跑得快才行。
奥迪E5 Sportback,从概念车到量产车落地,只用了18个月,这速度简直惊人!
这背后,上汽集团的效率功不可没。
上汽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供应链和生产经验都摆在那里。
大众ID.EVO,充电10分钟就能跑300公里,这得益于它的800伏架构。
为了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2023年10月,大众汽车(中国)还增资了25亿元人民币。
看来,大众这次是下了血本了。
马自达EZ-60,不仅外观设计惊艳,还堆了不少料。
4nm的车机芯片、一体联屏、零重力座椅、CDC悬架,这配置也是没谁了。
这背后,是马自达和长安汽车的合作。
2024年,马自达宣布和长安深化合作,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
看来,马自达也是想借助长安的力量,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合资品牌也不能光靠技术和速度,还得在设计上下功夫,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
大众ID.ERA/ID.EVO/ID.AURA,彻底摆脱了“油改电”的影子,设计风格更加时尚、前卫。
奥迪E5 Sportback,选择了旅行车这个小众市场,走高端路线,也算是避开了和A6 E-tron的正面竞争。
马自达EZ-60,则把空气动力学和美感结合到了极致,让人眼前一亮。
合资品牌拥抱中国技术,是适应市场、满足需求的必然选择。
未来的合作模式,可能会更加多元化,技术共享、平台共建、品牌融合,都有可能发生。
这种合作,势必会加剧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加速技术创新,重塑市场格局。
那么,合资品牌到底能不能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逆袭”成功呢?
这还得看它们能不能持续创新、深度本土化,以及与中国伙伴建立互信共赢的关系。
时代变了,光靠品牌光环可不行了。
合资品牌这波操作,到底是“真香警告”还是“垂死挣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