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下滑是怎么影响到车企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企业怎么就有关联了

辛辣杂文 2025-02-17 11:34:20

房地产,汽车企业,基本上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两个不同种类的企业为什么能交集起来?浅浅的聊下我们能看见的表象。

这事从我们熟知的2021年“恒大暴雷”事件开,从2021年的5月,项目逐步停工后,9月该公司旗下的“恒大财富”暴雷。此后恒大的债务危机不断发酵。最终在2023年7月,恒大宣布破产,9月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

而此时,恒大下面的一众供应商则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当时想做进恒大的供应商系统那是挤破了头皮,当初为了挤进恒大这家公司,很多供应商选择垫资月结,季付等各种方式。而在恒大宣布破产之后,很多供应商的前途也是一片黑暗,甚至很多公司进行了破产重组,就比如:广田集团、全筑股份、南通六建等等等等。

那么我们再把事件拉回去年。去年年底,有家车企可能是暴雷才让大家所了解的——“极越汽车”,有传言是因为CEO夏一平的护照遗落在办公室,所以不得不返回公司拿护照并且宣布公司原地解散而被员工围堵在公司。

当时很奇怪的一点就是,都已经破产了,但是身边还能请的起保镖安保,还是很有意思的。

根据当时网上据说是“极越汽车”的内部员工所说,社保,公司基本上拖欠了2个月多没交。很多人还在上着班,就突然被告知公司解散了,甚至是“付费上班”。

公司内部的员工都是这样了,那么作为极越的供应商们情况又是如何?

挑选了一条最正常,且非常贴合实际情况的评论来说:“回款久,供应商发工资,购买生成材料都需要贷款,等于收到的回款可能要拿出6%-7%的款项来支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有时候给供应商承兑,说白了就是舍不得自己的钱。毕竟自己的钱要在银行生利息,而给供应商承兑就是强迫供应商帮自己买单。”

还有很多的言论在这就不一一讨论了,此处就事论事。为什么说这是我挑出来的一条最正常,且贴合实际情况的评论呢?主观意识少,且说的客观事实甚至是被默认为大行业中大环境下的潜规则。

在恒大暴雷前,普通人听见恒大的名字就觉得这玩意值钱,当时的商票也算是个硬通货。极越暴雷之前,公众能看见的负面新闻少之又少,而百度也是他的股东之一,在暴雷的前2个小时,都没人相信会原地解散。

简单的对比,只能浅浅的说明一些情况。但是此处我们就说一些这些表面上能看到的情况。有的人就会问,为什么国内这些行业都需要垫资,且账期又臭又长?

说的不好听的,就是产能过剩,且没有过硬的技术壁垒。看见一个人赚钱,剩下的人就一窝蜂的涌进去,为了抢到仅有的蛋糕,不惜各种恶性竞争。就好比一条街上有家奶茶赚钱,要不了3个月,就会在这条街的附近,甚至就在该店的旁边,开出第三家,第四家,第N家奶茶店。为了抢这条街上就这么多的人流,纷纷掏出自己的优惠券,低价产品,甚至各种服务等等。

产能过剩,且能大范围消耗掉产能的就只有那么几家头部企业,形成了头部企业的买方市场后,人为的傲慢,自大就显露无疑,对于不满足供应商价格的情况下,发函既不是协商,也不是请求沟通,而是用通知。

说回标题,现在想想看,其实并不是房地产和车企有相似之处,而是作为头部的企业已经不愿意按着正常的市场模式来做事了,他们把一些他们自己的陋习恶习堂而皇之的说这就是市场的大环境,逼迫很多供应商来改变这种模式,毕竟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你不同意,他们也不会缺人。

说到底,也不单是房企和车企两个企业有这种情况。事情毕竟都是人在做的,所以就算是行业类型相差十万八千里,里面的毛病基本上都是大差不差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