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并非努尔哈赤长子,为何最后却能继承后金,成为后金大汗?

有缺的晚风 2025-02-15 16:25:41

皇太极能够继承汗位,实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其中,既包含皇太极自身所具备的实力方面的因素,同时,也不乏一些偶然因素掺杂其中。

公元1592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呱呱坠地。打小时候起,皇太极便时常跟着父兄外出狩猎以及征战,由此练就了非凡本领,在弓马方面极为娴熟,且能征善战。据史料记载,皇太极年仅二十岁时,就已跟随努尔哈赤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还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年纪尚轻之时便斩获这般的军功,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地就在军队当中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威望,还顺利收获了众多的小迷弟呢。由此可见,皇太极日后之所以能够登上汗位,其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自身所具备的实力以及威望,完全能够统领众人,毕竟唯有才能出众者方可长久居于高位嘛。

然而,并非只有皇太极一人具备才能。在努尔哈赤离世之际,汗位可能的继承者主要聚焦在三个人身上,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十四子多尔衮,还有排行老八的皇太极。

那么,皇太极到底是凭借何种方式在这场竞争里脱颖而出的呢?

实际上,自起兵之后,努尔哈赤先后或明或暗地定下过三位接班人。这并非是他朝三暮四,原本他是看好一位作为接班人的。但因诸多因素,后来竟对其心生厌恶,最终将其废除,而后才去寻觅下一位接班人。

努尔哈赤心中首位属意的接班人,乃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舒尔哈齐。这兄弟俩曾经亲密非常,一同经历诸多战斗,携手缔造出了日后强盛的建州女真部落。在那段如蜜月般的时期,他俩的关系简直亲如一人。努尔哈赤最初起家举的是黑龙旗,后来军队规模变大难以周全管理,便将黑旗军全权交予舒尔哈齐统领了。

舒尔哈齐在军事方面才能极为出众,极其擅长打仗,多次建立战功,无疑是努尔哈赤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助力。而且,在接受各部酋长前来拜见时,他与努尔哈赤两兄弟会同时接受祝贺,并排而坐,一南一北。从某种程度来讲,舒尔哈齐堪称后金的二号关键人物。

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舒尔哈齐自己一直都把自身视作继承人的角色而自居着。

或许问题就出在这儿了。常言道,天不能有两个太阳,国家也不能有两位君主。舒尔哈齐的地位相当高,都快和老大努尔哈赤不相上下了,如此一来,中间不出问题才怪呢。而且那时的明朝,可不会眼睁睁看着建州女真毫无节制地发展壮大,精准地抓住了这兄弟俩闹矛盾的时机,使出了离间计。

最终,这两兄弟竟走向了反目成仇的地步。而舒尔哈齐呢,其结局甚是凄惨,落得个被圈禁起来一直到死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在舒尔哈齐离世之后,努尔哈赤便着手安排让自己的嫡长子褚英来分担一部分军政方面的事务。褚英确实没有让努尔哈赤失望,在诸多战事等事务处理中屡立赫赫战功。靠着嫡长子这一身份,再加上自身所建立的军功,褚英曾一度取代了他的叔叔,成为了努尔哈赤心中所中意的第二位接班人。

只可惜,褚英心胸颇为狭隘,从而得罪了诸多之人。后金的宗室也好,底下的那些大臣也罢,基本上都对他没什么好感。

原本就不存在立嫡以长的传统,在此情形下,众人联手进行抵制,努尔哈赤随之渐渐削减褚英的权势。这一举动让褚英心中满是愤懑,进而产生了密谋叛乱的想法且付诸行动。待事情被发觉后,褚英遭到囚禁达两年之久,最终在公元1615年,被努尔哈赤下达命令处死。

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代善,乃是褚英的同母弟弟,他成为了第三位接班人。

褚英与之不同,代善性格较为亲和,在团结宗室兄弟以及朝中大臣方面表现出色,相较之下优势明显。并且其于萨尔浒之战斩获首功,威望由此大幅提升。正因如此,即便他后来沦为废太子,在汗位争夺之际,依然具备相当的竞争力,拥有一战之力。

当然,代善得以成为接班人,关键因素还在于获得了其父努尔哈赤的认可。在朝堂之上,努尔哈赤甚至直白讲过这般话语:“待我离世之后,我那些年幼的儿子以及大福晋便交予大阿哥来收养。”鉴于嫡长子褚英已然被处死刑,所以这里所说的大阿哥,无疑就是代善本人了。

这话哪里还是什么暗示,分明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向众人宣告,代善已然是被其亲自确定下来的接班人啦,几乎没有任何让人误解的余地,就这么直截了当地给挑明了呢。

努尔哈赤说的那句类似托妻献子的话,可并非是他在乱来哦。要知道,女真族确实存在收继婚姻的传统呢。啥叫收继婚姻?就是当老爹离世后,儿子能够继承老爹所留下的全部东西,这里面就包含了可以迎娶除自己生母之外的老爹的其他妻妾哟。

如此一来,要是不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就依照这样的剧情平稳推进下去的话,这天下说不定真的会落到老代这一脉手中呢。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越是说着不会有意外,意外却偏偏就来了,老代自然也没能躲过,最后竟然把事情搞砸,自己把局面给弄翻了。

努尔哈赤一句明确指定接班人的话语一出口,立马搅动了一个人的心思,此人便是他的大福晋阿巴亥。阿巴亥出身女真乌拉部,乃是其首领的女儿。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期间,势必得对乌拉部动手。而乌拉部也识时务,遵循打不过就投降的套路,把年仅11岁的阿巴亥,送进了时年42岁的努尔哈赤怀里。

阿巴亥生得极为美貌,且乖巧又懂事,故而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她后来成功登上了大福晋之位,还为努尔哈赤诞下三子一女,这三个儿子便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瞧,这里就出现了那位颇具争议的十四皇子多尔衮呢。

有观点认为多尔衮具备继承汗位的可能性,其依据主要源自史料里记载的努尔哈赤生前留给代善的一番遗言,内容是“九王子当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通俗来讲就是,代善你固然很出色,不过我内心其实更属意多尔衮,只是他年纪尚小,那就先由你代行执政之事,等日后他长大成人了,再把权力交给他。

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是多尔衮,可人们却称他为九王子,其实这并无差错。多尔衮被称为九王爷,并非依据出生的先后次序,而是按照封王的顺序来排的。就像他的哥哥阿济格,本是第十二个皇子,却被叫做八王爷呢。

这份资料源于朝鲜史料,后演变为民间野史,其可信度确实有待斟酌。即便所记之事属实,当时的多尔衮也不见得能继承汗位。毕竟,努尔哈赤虽极为喜爱多尔衮三兄弟,还把两白旗交予他们,让多尔衮实力大增,可关键在于,这三兄弟从来就没上过战场征战过。

在那乱世,要想快速竖立起个人威望,军功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据历史典籍所记,多尔衮兄弟初次斩获军功是在天聪二年。如此一来,努尔哈赤离世之际,多尔衮年仅15岁,年龄尚小不说,他与兄弟三人更是连一点军功都未曾立下,在朝廷全然没有根基,怎么瞧都不可能成为汗位的继承者。

因而,相较于另外两位地位尊崇且权势颇重的贝勒而言,多尔衮显然沦为了最没可能继承汗位的那一个竞争者。不过,这却压根儿没有对努尔哈赤对他们三兄弟以及阿巴亥的那份偏爱造成任何影响,母子几人依旧过着颇为滋润的小日子。

只可惜,这本应似童话那般充满幸福美好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潜藏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隐患呢。便是两人的年龄差距过大,在古代,那时候普遍的婚育年龄可比现在要早得多啦,他俩的年龄差都快达到两辈人那么悬殊了。

这样一来,阿巴亥就免不了会去琢磨,要是努尔哈赤离世了,自己与那几个年幼的孩子要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呢。所以,当努尔哈赤说出那番类似托妻献子的话语后,阿巴亥自然而然地就对代善多留意了一下。可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仅仅是在人群里多瞧了他那么一眼,便由此开启了孤单思念的历程。

就年龄而言,代善可比阿巴亥大了7岁呢,某种程度来讲,倒也算郎才女貌的搭配啦。况且努尔哈赤还有那托妻的一番话,如此一来,他俩关系近些,似乎也能说得通。然而,努尔哈赤明明说的是等自己死后他俩再在一起,如今自己还没死呢,他俩就搞到一块儿要给自己戴绿帽子,这可就太不应该啦。

公元1620年,努尔哈赤的庶妃德因泽向其揭发了一件事,那就是阿巴亥和代善存在不清不楚的关系。她指出阿巴亥平日里常与代善眉目传情,还多次在深夜前往代善府邸。并且还提到阿巴亥暗中分别给代善和皇太极送食物,代善收下并吃了,皇太极则收下但没吃。

努尔哈赤以家丑不宜外扬作由头,对德因泽告密事件进行了简化处理。即便如此,代善在他心里的地位还是一落千丈。而恰恰是因为德因泽所说的皇太极受而未食这一情况,反倒让努尔哈赤对皇太极增添了几分好感。

关于德因泽为何告密一事,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有人猜测她是出于争宠的目的,也有人认为她是受皇太极指使,意图扳倒代善。毕竟她原是皇太极生母孟古哲哲的丫鬟,后经孟古哲哲授意,才成为努尔哈赤的庶妃。

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如今已没办法去深入探究核实了。但能明确的一点是,经历了那次告密事件后,皇太极在其父亲心里的地位想必是有所提高的。然而,若说代善就因此彻底与汗位无缘了,那还言之过早呢。实际上,真正让代善和汗位擦肩而过的原因,是他对待自己与前妻所生孩子的态度太过苛刻了。

代善的正妻乃是李佳氏,他们夫妻二人共育有两个孩子,即岳托与硕托。时间来到后金天命五年,也就是公元1620年的时候,代善先是起了霸占岳托宅院的心思,随后又向其父努尔哈赤下跪,恳请斩杀硕托,这一系列举动可把他老爹给彻底惹恼了。

没过多久,努尔哈赤便亲自主持,让岳托、硕托与代善进行了分家事宜,并且当众宣告废掉代善的太子身份。同一时期呢,皇太极则是向这两位侄子递出了友好的信号,此举成功为他在最终的汗位争夺之战里,争取到了极为关键的支持力量。

即便处于那样的状况,代善也并非全然没了机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代善对自身所犯错误展开了深刻反思,而后郑重地向其父谢罪,最终获得了其父的原谅。虽说太子之位已然被废,可他依旧位居四大贝勒之首,得以参与国家政务。

在这之后,努尔哈赤再也没有确立过任何接班人。所以,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代善和皇太极作为两个最有可能继承汗位的人,自然就有了互相争权的可能。

大致在此时的情况是,代善手中掌握着两红旗,而皇太极则把控着两黄旗,他俩在势力方面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另外,多尔衮三兄弟是共同掌握着两白旗的。

之前就曾提到过,多尔衮他们这一方的三个人,其根基以及所具备的实力,和代善、皇太极比起来,那可还是差了不少的呢。再看阿敏与莽古尔泰,这两人的实力实在是过于薄弱了,压根就没有充足的资本去参与争夺汗位。如此一来,基本上能够确定,汗位的继任者也就是在代善和皇太极当中二选一了。

彼时的局势紧张到了极点,剑拔弩张之下,后金极有可能爆发火并内乱的糟糕局面。然而最终,这一切竟随着代善主动舍弃争夺之念而平和收场。据《清史稿》所记,努尔哈赤离世后,岳托与代善的第三子萨哈廉即刻寻到代善,还力劝其支持皇太极,代善当下便回应道:“四贝勒才德超群,深合先帝心意,众人皆心悦诚服,理当速继大位。”且称“天人皆应,谁会不赞同呢。”

代善之所以能如此干脆地转而支持皇太极,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早在努尔哈赤渐渐对皇太极青睐有加时,代善便与皇太极暗自展开诸多较量,然而结局却不尽如人意。且因德因泽告密一事,诸多宗室成员倒向皇太极,代善便彻底没了争胜的机会。

代善恰恰是洞察到了这些情况,所以在最为紧要的关头,他选择放弃了同皇太极展开的争夺。如此一来,既让自己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得以保全,同时也防止了努尔哈赤历经艰辛才打下的江山陷入到内部的战乱纷争里面去呢。

由此可见,皇太极得以登临汗位,实则诸多外界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试想一下,要是舒尔哈齐懂得内敛些,要是褚英能更具仁义与广阔胸襟,要是代善未与阿巴亥有那不清不楚的关系,又或者努尔哈赤能再多活十年使多尔衮得以充分成长,只要其中任一假设成真,皇太极恐怕就只能是白忙活一场了。

然而,历史是既定的事实,不存在假设的可能。它已然按照其自身的轨迹发展至今,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出现过的人物等都已成为不可更改的过去,所以,“假如”这样的设想在历史面前是毫无立足之地的,毕竟它不会因假设而改变其本来的模样。

显然,不能将皇太极的成功全然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干预以及助力。要知道,皇太极自身所付出的努力才是其得以成功的最为关键、最为主要的因素呢,外部因素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他自身的不懈努力。

皇太极便是如此,当舒尔哈齐风头正劲之时,他在默默积累自身;褚英权势滔天、说一不二之际,他依旧在认真积攒力量;即便面对代善地位稳固、不可撼动的情况,他还是持续不断地自我提升。唯有将自身积累到足够的高度,拥有强大实力,方能在代善与阿巴亥传出有染之事时,抓住契机,一举登上那至高之位。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