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之旅: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八

冷炮历史冷知识 2024-04-12 08:14:49

在开启返乡之旅前,戒日王和鸠摩罗王等印度君主,都给玄奘开出了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留在本国传教弘法。但玄奘为了回到家乡传道婉言谢绝。

出于安全考虑,也为了让这位大师免遭旅途劳顿,印度的君主们提出可以安排船只送归国。但玄奘依旧惦记着和结拜兄弟--高昌王麹文泰的承诺,一诺千金的他坚持要从陆路回到东土。

归心坚定

佛教在印度等地的衰落迹象 让玄奘决心返回东土

玄奘之所以要坚持返回东土,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预见到那烂陀寺的衰败和印度的混乱。在梦中,文殊菩萨托梦告诉他,十多年后的印度必定大乱。贤明的戒日王终会消逝,那烂陀寺则会成为牛棚、杂草丛生。

虽然这是一个宗教性预言,但沿途看到的印度佛法衰败情形,让他不可能不忧心忡忡。再加上在高昌和东土,还有大量的善男信女等待着他开导教化,所以他下定决心要东归大唐。

回程途中 玄奘骑上戒日王赠予的大象

事实上,正是基于强烈的末法意识、担心佛法会彻底失传。所以唐朝、新罗的高僧孜孜以求地前往西域求法。西域僧人也在将佛法东传,并将佛教进一步东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之上。经过胡汉各族僧人的努力,日后的唐帝国俨然成为了亚洲佛教的新的中心。

看到玄奘去意已决,戒日王为他提供了大量的金银,并专门为玄奘挑了1头大象骑乘回到朝。玄奘这才携带着佛骨舍利 、金银佛像和六百多部梵文佛经启程。他离开后的那烂陀寺,也会随戒日王朝的衰败而失去有效保护,最终被12世纪南下的突厥系穆斯林军阀摧毁。那里的僧人为了保护寺庙、与上百万经卷轴一起化为灰烬。玄奘的梦境可谓一语成谶。

玄奘取经的往返路线图

重返中亚

在印度的履历 让玄奘在回程中享有名人待遇

相比于来时的偷偷出境,玄奘的返程可谓风光无限。他和其他王公一起浩浩荡荡北上,一路上还不断有僧侣和商人加入队伍。

不过,玄奘在怛叉始罗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塔克西拉)渡过印度河时突然风浪大作,造成船倾欲覆。守经者在惊慌失措之时落入水中,玄奘也因此失掉了梵本五十夹及一些印度地区的真奇花种。这就是后来小说《西游记》中的最后一难的原型。怛叉始罗的国王告诉玄奘,外邦人如果要将印度的奇花异草带到异乡,那么河水就会阻拦他们。这也许是因为印度河风高浪急,所以被当地人形成经验之谈。这一说法中,也有着佛教随缘、凡事不可过度强求的哲学意味。

《西游记》中的最后一难 就取材自玄奘经历

好在怛叉始罗也是一个信奉大乘佛教、气候和畅、盛产鲜花美草的大乘佛教国家。玄奘暂时在此整理经文,然后第二次翻过兴都库什山、再次经由吐火罗故地、前往塔里木盆地。

在穿越来时的吐火罗斯坦时,玄奘再次观察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在经过兴都库什山脉中的四摩呾罗国,从国名和细节记载来看,他们正是古代中亚和西域的白匈奴遗民。而且和《魏书·西戎传》、《洛阳伽蓝记》的记载相符,白匈奴女子喜欢头戴木制牛角状高冠。随着家庭成员人数的变化,女子会增减木角的数量。这种极具画面感的记载,能和其他文献相呼应,也体现了玄奘的细心和博学。这些准确的记载,还对民族学研究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亚壁画上的 白匈奴牛角高冠

玄奘途经帕米尔高原回国,同样观察到当地具有分水岭的作用。比如帕米尔高原以西的河流都向西或者西南流淌,而高原以东的河都想向着东方流淌。与法显的记载类似,这里的自然地理景观依旧是典型的高山草甸植被,春天和夏天会下雪,昼夜不停地刮风。

在损失坐骑大象、经受过盗贼的袭扰后,玄奘最终到达地势险峻的山地城堡--朅盘陀国的石头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侧的石头城遗址)。他在那里听当地人讲述朅盘陀国的建国传说。据说这里的王族的母系祖先是来自汉地,而父亲是太阳神。汉地公主远嫁波斯时曾路过这座石头城,在这里和太阳神幽会并怀孕。最后,一行人无法向波斯和汉人交差,所以就地建国……

今日的塔什库尔干石头城遗址

虽然位于交通不便的帕米尔高原,其实这则神话有十分鲜明的古印度-希腊色彩。人间的未婚公主和天神生子,生下的半人神英雄在人间建功立业,这是古代印欧神话常见的母题。许多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神英雄,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

玄奘自己也看到,当地人长相并非完全是胡貌梵相。虽然身穿游牧式袍服,但国君却头戴中原式样的方形冠冕。这一神话体现了西域自古以来在文化和人种上的混血特色。朅盘陀山民还将先王的尸体保存在大山中的石墓穴中,在低温和干燥气候的保护下尸体栩栩如生,仿佛刚去世不久。他们定期为先王献花、沐浴和更衣,这个记载也和日后塔里木盆地中大量出土的古代木乃伊遥相呼应。

南北朝时期的朅盘陀国使者形象

沿着山间险道走下帕米尔高原,玄奘先后路过位于喀什噶尔地区的佉沙国和叶城地区的斫句迦国。斫句迦国以南的崇山峻岭中,还有密密麻麻的石窟寺。石窟中有一些入灭心定的罗汉,潜心苦修的他们。他们不问荣枯、不知冬夏,需要附近的僧侣给他们清洁须发、指甲。玄奘经过此地,山洞里还有三个终日冥想玄思的罗汉。

玄奘继续风尘仆仆地上路,来到位于和田地区的于阗国。听闻他到来,国王骑马带着太子前来迎接,将大师迎入国境。于阗王还让太子留下陪玄奘大师,然后策马奔回国都、安排欢迎仪式。在尉迟王族治下,彼时的于阗十分繁荣,境内有过半的领土风沙肆虐,但另一半国土是馥郁芬芳的果园和绿洲良田。于阗河的两条支流如同玉带般东西相望,巩固着都安全。延伸出的密密麻麻的水利系统,让此地的城市生活富庶而安逸。但不同于吐火罗系居民的红发绿眼,玄奘发现于阗人的长相更符合中原式的审美,具有明显的东西混合特征。这与法显的记载遥相呼应,也是来自羌藏系人群和印欧族群的长期混血。当地的古战场上,还能找羌藏系族群和西来的印欧人交锋时的刀光剑影留下的历史遗迹。

敦煌壁画上的 于阗王都景象

作为这片土地的东道主,于阗国王尉迟屈密风度翩翩。同时骁勇善战、气宇轩昂,俨然是保境安民的一方霸主。普通人风俗淳朴,讲礼仪、有风度,而且温和好学,有大量的文献典籍。因为这里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对中原来的求法僧很友好。

经济上,于阗手工艺发达,能编织氍毹、细毡等精美织物。和今日一样,当时于阗地区的河流里带来了白玉和黑玉。由于一路上研究印度各国的语言、注意各国的文字,玄奘发现于阗文字脱胎于印度婆罗米字母,但语言却是斯基泰语,区别于龟兹、焉耆等地的吐火罗语。这是对于阗文化特色的准确记录。

古代于阗语手稿

基于发达的纺织业传统,于阗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国内原无蚕桑,听说东邻小国已有蚕桑丝织。于是遣使“东国”寻求蚕桑种子,但被东国君主回绝,并严令关守,禁止蚕桑种出关。于阗无计可施,便谦恭备礼、向东国求亲。东国君主为了睦邻友好,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于阗国王派使迎亲时,嘱咐迎亲者密告东国公主,于阗国没有蚕桑丝绸生产,请公主自带蚕桑种子来完婚,今后方能自制丝绸服饰。公主离开东国时,将蚕桑种子密藏于头上的帽子内,出境时,边防守将搜遍了所带物品,只是不敢检查公主的帽子,最终让桑树和蚕种带入了于阗。

这则东国公主传说,暗示这里有着发达的纺织业和缫丝业,在整个西域都很有名。同时代的王延德和稍晚一些的旅行者,都记载新疆东部地区的野蚕也可以产丝。正是野蚕和本土的织工,支撑起西域土生的纺织业。玄奘记载的故事,其实反应的是东疆或者河西走廊的地方政权将养蚕技术传入于阗的情况。

绘有东国公主传说的木板画

玄奘记载,于阗境内还有一个带着金冠的鼠王广受崇拜。根据当地传说,在于阗与匈奴的战争前,老鼠承诺会帮助于阗人击败匈奴寇边。它们连夜撕扯了匈奴人的军事装备,使之武力无法施展,从而帮助于阗取得了胜利。其实,这对应的认识,应该是老鼠会大规模传播鼠疫,或者骚扰牧民的生活,对于进犯绿洲的游牧民族而言是一个微不足道但又难以摆脱的敌人。战后,于阗人不但为老鼠建祠设祭,还会在经过鼠穴时下马礼拜。玄奘看到的于阗老鼠大如刺猬,群体中有长着金银杂毛的鼠王。于阗人会不时用弓箭、鲜花等贡品去祭祀它们。如果鼠王不接受贡品,于阗人还会觉得奇怪。

在《北史》和《隋书・西域传》中,就有于阗王头戴“金鼠冠”的记载。而且于阗王族的祖先和保护神--毗沙门天王的经典形象,也是左手持吐宝鼠。因此,神鼠和于阗文化有着非常深的渊源。直到1900年,斯坦因在于阗附近的丹丹乌里克发现一块木版画,其上绘有头戴金冠之鼠王形象,就是文物对传说的呼应。这证明佛教之外的古老信仰,和昌盛的佛教文化并行不悖。

长期混血 让于阗人的相貌更符合东方审美

同时,玄奘从高昌流亡者口中得知国破消息。原来,高昌位于唐朝和西域之间的要塞重冲。虽然有不少汉人,但在政治上却依附西突厥。一面阻拦唐朝和西域的直接联系,还截留西域各国进贡给唐朝的方物,甚至还阻拦唐朝与焉耆国建立直接联系,这都为高昌招致灭顶之灾。在唐军的大兵压境下,这位虔信佛法、但在世俗中野心勃勃的高昌王惊惧而死。

一想起当年情深意切,以及高昌官民对自己的倾城相助,玄奘顿时悲从心来。但世事无常、小国的兴灭和家园的破败,是丝绸之路上再常见不过的往事。那些被俘虏的人民会将自己的血统带到远方,并将它们一代代传到对祖先们一无所知的后代身上。

一名高昌国将领的木乃伊

由于国王盛情挽留,加上西行求法没有获得大唐官方的许可,所以玄奘在于阗向唐太宗写了一篇奏章。主要陈述出国初衷,试探大唐朝廷是否原谅私自出关的罪过。如果对他私自出关心怀芥蒂,或者对佛法缺乏兴趣,那么他就得寻求新的落脚之地。同时,他还日夜为于阗的僧侣讲说《瑜伽师地论》、《阿毗达摩杂集论》、《俱舍论》、《摄大乘论》,并趁机派人、前往龟兹和疏勒等地抄写渡河时不慎遗失的经文。

此外,玄奘从印度带回奇花异草种子、佛像、经书等物品已有损坏和遗失,补给也已损耗大半。所以决定就地休整、及时修补或安置这些物品。这一系列举动,再次暗示了玄奘虽然是看破红尘的出家人,但同样是一个胆大心细、善于把握利害得失的人。

于阗成为玄奘东归路上的最重要一站

遗泽后世

经过一番试探 玄奘终于能重新踏足唐朝地界

七-八个月后,大唐使者奉敕来到于阗,令玄奘东归唐土。既然朝廷对私自出关不再追究,那么是时候返回阔别久矣的故国了。他收下于阗王赐予的财物,终于踏上了归返故土的道路。从于阗向东,玄奘路过了汉时繁盛一时的精绝、且末、楼兰等城邦旧地。由于塔里木河南河的水量减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扩大,古时的壮丽城郭因为缺水和干旱人走地空。南北朝的法显途径鄯善时,鄯善地区尚有遗民。但到玄奘经过,这些丝路南道上的诸城邦已是“城郭岿然,人烟断绝”,行人只能把骸骨当路标前进。

路过汉代的鄯善国故地,就是玄奘久违的唐朝故土。到达沙州前,他遇到了敦煌官司派出的接应人员,辞别于阗国护送马队。基于对法师的顶礼膜拜,这些虔诚使者没有接受唐朝赐予的奖励,道别后就消失在历史的风沙中。

盛极一时的楼兰 在玄奘时代已彻底荒芜

公元645年,玄奘东归中原并受到唐太宗欢迎,一段传奇的历史就此结束。随着唐朝收降高昌,曾归属过汉朝的西域世界再次呈现在中原面前。

玄奘东归的时代,唐朝正雄心勃勃地开始经略西域。因此《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三藏法师传》都详细记载了西域列国的地理位置、人种、物产、军队和文化面貌,为唐朝经营西域提供参考。

(全文完)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