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豫鄂边区建设银行

红色潮看历史 2024-04-03 12:15:03

​​​#历史发烧友大本营#

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依托大别山,在东起皖北的安徽宿松,以及赣北地区;西至鄂西的湖北宜昌;北抵豫中的河南舞阳;南至湘北的湖南洞庭湖畔等广大区域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前线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据点”,辖7个专区和39个县级政权,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

“鄂豫边”和“豫鄂边”是不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共鄂豫边省委是以豫南桐柏山为根据地,为张星江和王国华等早期革命家所领导。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成立以后,鄂豫边根据地与之合并,一道抵御日寇侵略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7月7日,狼子野心的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当夜在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并诈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地宛平县城(今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搜索,遭到拒绝后,即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炮轰宛平县城,制造了七•七事变。

河南南阳鄂豫边临时省委办公处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驻军第29军第37师部队奋起还击,中国共产党呼吁全国人民抗击日寇侵略,全国性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同胞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于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当局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要求国共合作,共同抵御日寇侵略。

此后,一路攻城掠地的日本侵略者露出狰狞的嘴脸,残暴的日军所到之处,狂轰滥炸,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阳广大热血青年为动员民众实现全面抗战,兴起救亡运动,先后组建了宛属平津同学会、镇平青年救国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豫西南总队等一大批救亡团体,张贴标语,散发传单,举办文艺演出,开展募捐活动,支持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在此期间,南阳大批热血青年前赴后继奔向抗日前线,奔赴延安、竹沟参加革命。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并决定撤销河南、湖北两省委,成立豫南、豫西、鄂豫皖、鄂中等省委或区党委,同时规定党在沦陷区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恢复与发展党组织,发动武装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12月 31日,中国共产党在湖北、河南和安徽边界地区创建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6月,李先念、陈少敏分别率部进入豫鄂边区,成立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同年11月中旬,成立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郑位三任书记,陈少敏任代理书记,同时将这三个地区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

日军为了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企图将中国军队主力消灭在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的随县、枣阳一带。1939年5月1日,日军在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发起全面进攻;10日,装备精良日军已先后攻陷湖阳镇、新野,之后进抵张店镇、上屯镇附近;战场上,惨无人道的日军使用了毒气弹,中国军队伤亡惨重,12日,唐河失陷。

在根据地民众配合下,中国军队依托桐柏山、大洪山山区进行防御,并实行反击。战至23日,先后收复枣阳、随县。日军退回钟祥、应山,恢复战前态势,未能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这就是著名的“随枣会战”。

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同国民党摒弃前嫌,共赴国难,抵御外敌入侵。抗日战场上,南阳民团配合国民党军队在新野、唐河一线作战,抗击日军,取得了包括枣(阳)宜(昌)会战的两次御敌胜利。同时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歼灭日伪、游杂武装。

1940年9月,豫鄂边区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许子威任主任。

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党委、边区行政公署及抗日武装部队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和经济封锁,为解决根据地财政供给,发展当地经济,繁荣市场贸易,方便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银行成功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于1940年底,开始筹建“豫鄂边区建设银行”,总行设在离豫鄂边区行政公署较近的湖北京山县小焕岭的一个山洞里,期间先后数次动荡迁徙,历尽磨难。

在1941年4月召开的豫鄂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上,讨论了组建银行、发行货币的意见。时任豫鄂边区行政公署主席许子威在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创建金融机关,为发展农村经济,调剂农村金融,必须设立一个银行,举办各种贷款。发展农工商业及合作社,取缔高利贷,发行流通券,便利商业,巩固法币信用,反对敌伪奸商之操作与破坏。”新组建的豫鄂建设银行隶属于边区财务处,任仲修任行长,宋逸民、庄果先后任副行长。

1941年6月,鄂豫边区设立的金融机构在随(县)南洛阳店毡帽湾开业,资本数额定为100万元,通过发行救国公债50万元、招募民股20万元、行政公署拨款30万元等方式筹集。主要代理各县金库收支、救国公债的发行及还本付息,贷放各种生产事业必须的资金,办理边区汇兑等业务。边区建设银行后来还发行100万元法币兑换券。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此后相继开辟了鄂东、鄂皖边根据地和鄂南游击区。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是在极其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建立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开展金融业务,条件异常艰苦。最初的工作人员约20人左右,都是党组织精心挑选的“政治上最可靠、最有工作能力”的同志。随着抗日根据地扩大和银行工作加强,为适应根据地发展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需要,边区建设银行在河南省境内相继成立了信南、襄南等数个分行机构。

1942年,边区军民创建了以鄂南大幕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同年6月,李先念兼任中共豫鄂边区委书记。李先念是个经济专家,他对抗日根据地军需物资供给、边区经济发展,以及改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生产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布署。

边区建设银行开办的金融业务首先是发行货币。确定以实物为基础的边币价格,规定合作社只收边币,以稳定币值和物价,目的是抵制日本军用(手)票侵入;同时维持法币使用,以减少边区人民群众损失;货币发行通过税收渠道,将汇集的法币和日本军用(手)票用于敌占区购买物资,打破日伪经济封锁。

边区发行的货币种类较多,目前发现的有壹元、贰元、叁元、伍元、拾元面额的主币,伍角票面的辅币,还有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仟元大额票面的货币。其中的伍元、拾元币有多种版本,据说还有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的辅币,但实物难觅其踪。

边区币的发行,不仅保障了部队的给养和边区各级党政机关必要的费用,而且对打击日伪币经济侵略,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支持边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控制贸易,边区建立对敌贸易统治局,管制对外(敌占区)贸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大力支持手工业者,通过拨款和贷款的形式,扶持开办造纸厂、锅厂、窑厂、墨厂等。

四是代理发行边区救国公债,用于支援前线和敌后根据地经济建设。

战争年代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的工作条件相当艰难,为了保证抗日部队和边区抗日政府的供给,稳定根据地金融市场,鼓舞抗日军民的斗争热情,在敌后与日、伪军发动游击战。当年印制发行货币的环境条件非常恶劣,银行常备有一名可信任的挑夫,工作人员的身边亦备有长条形布袋,遇有紧急敌情,大家装上银元、货币挑(背)上就走。就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建有三个印刷厂来承担纸币的印刷任务,共有石印机30多台、圆盘机8 台、职工2200多人。

边区银行开展业务采取“越穷越贷”、“有借有还”的措施,扶持根据地贫困户自救,贷款给小本经营者到敌占区贩回紧俏物资,充实根据地储备。银行工作人员物质生活和普通战士一样微薄,每人每天1斤米,油盐各5钱,菜1斤半,每月零用钱只要5角。

1939年到1945年,日军五次进犯南阳,给南阳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民众怒火面对日军的入侵,英勇顽强的南阳民众奋起抗击,采取各种形式,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血肉长城。

1945年3月,日军出动7万多人,发动豫西鄂北战役,国民党军队第一、五战区10万多人在南阳民团和当地民众的配合支持下,血战南阳城;5月,日军占领南阳,南阳失陷后,会战于西峡口,在西峡、淅川一线坚持抗击日军4个多月,共歼灭日军2万人。

悲壮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涌现出千千万万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其中不乏南阳籍的优秀儿女。他们赤胆忠心、英勇无畏,壮烈殉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南阳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流通于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发行的“抗币”解决了第五师的军需给养,稳定了边区的物价,抵制了日伪币的入侵,发展了本地区的金融经济,为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并于9月2日举行了投降签字仪式。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随着局势的转折,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在1945年8月改为华中银行的分行;11月,新四军第五师主力转移,边区建设银行将物资、粮食、盐、布全部兑换,所发行的“抗币”集中销毁。

抗日战争时期的南阳部分地区处于地方自治势力范围,内乡、淅川、邓县、镇平各自治势力均发行有货币;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在南阳地区主要流通于桐柏、唐河、新野、泌阳一带,因边区银行撤并之时收兑彻底,留存市面的“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纸币非常稀少,目前所见均属于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在既无国民党政府的供给,又不可能得到中共中央或其他抗日根据地接济的情况下,积极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银行工作的经验教训,卓有成效地进行了金融战线的斗争,尤其是货币斗争,从而保证根据地军民的物资供应,为巩固和扩大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图来源:中国财税博物馆

(源自:南阳唐王府博物馆)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本平台将依‬据‬作者或著作权人的‬意见进‬行‬包‬括‬删除在‬内‬的‬处‬理,但‬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