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猪油纸币”的真相

红色潮看历史 2024-04-03 12:15:03

​​#历史发烧友大本营#

原创:钟鸣

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因所处历史环境及条件所限,出现颜色、厚薄、冠号、图案,编码等多个不同,对当时来说,共产党建政之初能够设计、印刷出这些品种实在不易,就像父母粗糙的双手托起了苏维埃金融流通体系,为日后的新中国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众多苏币批次中,有不同文本里提到“猪油币”这一概念,并且把其存世量、市场价格无限拔高……编此故事不知作者是对论据掌握不足还是另有其它用意,本文不加任何评论。

何谓“猪油币?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在印刷纸币时,油墨当中加入猪油,以此方法增加油墨的粘性效果。笔者对苏维埃钱币、票证也有几十年的涉猎,本着研究历史必须返原历史事实的原则,对“猪油币”总觉得不符合逻辑:

一是当时苏区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温饱问题无法解决。那个年代吃的是糙米稀饭,糙米的形成过程就是用土砻去谷壳之后直接食用,最起码畏猪的米糠都没有,老百姓连自身饱腹都无法解决,猪也是吃食生长,没有食物怎能养猪?当时老百性一年到头只有过年过节吃到猪肉,其它时间连肉醒昧都闻不到(此情况延续到70年代末期),没有条件养的起猪,没有猪那来的猪油?再说苏维埃政府只向百姓征借过稻谷和茶油,从来没有征借过猪油,印刷纸币不是一两张的问题,市场没有这个供给能力,也找不到供货渠道,因为没有货源。赣南是丘陵山区,苏区时期这边有几个县盛产茶油,如果把“猪油币”说成“茶油币”还是有深度研究的余地。

二是猪油是动物油容易产生物理变化、化学反应,那怕是掺和一小部分,也会产生分子运动。导致分解和复分解反应,伴随着温度的高低极易疑固或发霉、发臭及至降解,留存时间有限,作为设计者来说,既使有条件也不会去掺入动物油做调和添加物。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凡事有因必有果。说“猪油币”者出于何种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说法是出于某些“权威杂志或书本”,显失对历史的史实掌握不够,这种理论基础对后来人十分不利,长久下去必将误导很多新的参与者,业内收藏爱好者经常出现“实物”也有点牵强。

为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笔者查阅了大量80年代以前的苏维埃历史资料及50年代部分开国将领的回忆录及访问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许毅主编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找到正确的答案。此书由1982年1版1印,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文章来源都是曾经参加过中央苏区财政工作相关人员的回忆记录,还有更多的是来自挡案馆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对苏维埃政府的财政工作经络分明,从井冈山到瑞金的财政政策、财政机构、财政纪律等都做了客观公正的记载,其中上卷P550一551页记录了《井冈山红军印刷厂》、《中央印刷厂》专门谈到油墨加“猪油”的秘密:

一九二八年五月,红军攻打永新,缴获了大批物资,同时还缴来一架石印机。战士们把它拆下抬回宁冈,并且在茅坪不远的象山庵办起了红军印刷厂。

印刷机缴来后,没有人会使用。在象山庵放了三个多月,也没人理它,正值根据地不断扩大的时期,军部有许多文件、布告、宣传品急需印发,大家望着这台印刷机着急,宁冈县委宣传部长刘辉宵是学生出身,看见别人印过,他便邀来几个安源工人出身的战士,边摆弄边摸索,慢慢的机器就听使唤了。

机器能动又会使用了,可是又缺少油墨,他们翻遍了所有缴获来的战利品都没有找到一点代用品,刘辉宵只好试着自己做。他搞来一些洋油,扫了些柴灶烟窗的火烟灰混在一起拌合,可是搅动了半天,火烟灰和洋油总是融不到一块儿去。试了多次都失败了。有一天,一个炊事员看到这种方法老是失败,就对刘部长说:“用点猪油掺进去也许行”!刘辉宵采纳了炊事员的建议,果真在洋油、火烟灰里面掺入了一部份猪油,一试,效果的确不错。就这样边试边印,后来就印的很清楚了。

在此需要強调的是,这种加猪油的油墨只能印大张的石印布告、标语、宣传品。因为这些品种都是临时性的,对耐久性能要求不高。《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就是用这台石印机和猪油油墨印刷出来的!而纸币需要流通,时间长短不定。印刷加猪油是不可能的,前面把猪油理化特性分析了一遍,在此无需再叙。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本平台将依‬据‬作者或著作权人的‬意见进‬行‬包‬括‬删除在‬内‬的‬处‬理,但‬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