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21位女儿,且看他是如何给她们找对象的?

书兰聊历史 2023-07-23 17:57:01

前言: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说的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晋国通过联姻缔结友好盟约。作为晋献公女婿的秦穆公在晋国大乱时,帮助自己的小舅子晋惠公上位,没成想晋惠公是个白眼狼,反过来攻打秦国。秦穆公没有像常人一般因此记恨晋国,后面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文公。秦穆公此举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还让自己和晋文公皆成为春秋霸主,实现了合作共赢。

婚姻在古代社会绝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两个家族之间、两个国家之间,常常也需要通过婚姻关系来结成“秦晋之好”,而且越是懂得谋划和经营的人(或家族),越善于联姻,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中老手。关键是他的子嗣还很繁盛,仅女儿就有21位,实施起来的空间就更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李世民是如何选婿的,从中体会他的老道。

李世民画像

一、李世民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倚重

1、为何他有21位女儿,只选了24家中的8家?

从汉高帝刘邦剪除异姓王到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勋臣,皇权和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始终难以避免,这倒不是哪个皇帝的错,而是双方角色变化带来的影响。打天下时,双方是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治天下时,皇帝是天下之主,要考虑的是王朝的整体利益,而开国功臣则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和自身家族的利益,双方的利益诉求难以兼容。

李世民虽然是唐朝的二世皇帝,可他在大唐的立国进程中参与度极高,且其父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尚不足10年,故而他同样需要面临如何应对功臣集团的问题。同时,他是以非正常手段上的位,除原本的开国功臣外,还有一批从龙功臣需要考虑。他或许想过像刘邦一般大动干戈,可隋朝的教训历历在目,他也只能想想而已,毕竟牵一发动全身,他唯有以柔克刚。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文中所提8家见红框

贞观17年,李世民让阎立本绘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其目的不仅仅是缅怀过去,还有加强团结和树立榜样等等。换而言之,这24位功臣在他看来,是功臣集团的绝对核心,搞定了他们,功臣集团就不会出什么大乱子。如果可以的话,他倒是想和这些功臣都结成儿女亲家,可事情不是他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的。

首先,凌烟阁功臣里面有李孝恭这样的宗王,和李世民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其次,嫡庶有别,李世民的女儿好歹是公主,总不能嫁给大臣的庶子,像他的长女襄城公主就是嫁的宋国公萧瑀的嫡长子;最后,众功臣的年龄和精力都参差不齐,他们嫡子的数量和年龄都会有限制,总不能让他们的嫡子都不娶妻,静等着适龄公主下嫁吧?这么一来二去,李世民也就只找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8家。

李世民的21位女儿

2、为何他选的是此8家,而非彼8家?

如果用排除法的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李世民所选的8家是比较恰当的。前文中已排除李孝恭,就还剩23家,接着可以排除的就是翼国公秦琼家、鄅国公张亮家、郧国公殷开山家、郯国公张公谨家、蒋国公屈突通家、卫国公李靖家、英国公李绩家、永兴公虞世南家和鄂国公尉迟恭家。秦琼早年以勇猛著称,在战场留下了不少旧疾,因而在太宗朝以养病为主,很难对皇权构成威胁,李世民也就没必要太重视他们家。

张亮原本有个结发妻子,两人还生了一子,可张亮稍微有点成绩就另娶了一位李氏女子为妻,并且这位新妻子的名声相当差劲,李世民断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入这样的家庭。殷开山戎马一生,立功无数,可惜没有亲生儿子传宗接代。张公谨和屈突通则是去世较早,两人分别在贞观7年和贞观2年即病逝,威胁为零。

首预举义,从微至著,善始令终——殷开山

卫国公李靖和英国公李绩皆为唐军的中流砥柱,是让李世民且用且防的存在,如果能够和这两家顺利联姻,李世民是不会放弃的。然而按唐制,同宗同姓者不允许通婚,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总得起到带头作用。李靖是正儿八经的出自于陇西李氏家族,而李唐皇室宣称他们也是陇西李氏出身,两家联姻自然没有可能。至于李绩,虽然他原本姓徐,可他的李姓却是唐高祖所赐,并让他“附录宗籍”了。

永兴公虞世南家世显赫,其兄虞世基是隋炀帝的肱股重臣,可他的年龄比李世民要大上40余岁,他的儿子虞昶比李世民也只小1岁。鄂国公尉迟恭是李世民的亲信大将,军中威望也高,可他的嫡子尉迟宝琳比李世民也只小10岁。郑国公魏征功勋卓著,李世民原本有意让自己最小的女儿新城公主嫁给魏征嫡长子魏叔玉,可惜同年就爆发了李承乾谋反案,魏家受了牵连,婚事只得取消。

魏征谏李世民

二、李世民对外戚和关中豪族的“青睐”

1、为何他会嫁5位女儿到窦家和长孙家?

相比功臣集团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威胁,李世民更忌惮的是散步在各地的世家大族,尤其是像博陵崔氏和范阳卢氏等老牌的关东士族,不然他也不会下令重修《氏族志》,重新编排氏族地位,更不会将外戚列为排在皇室之后的第二等,将关东士族降到第三等,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外戚势力的影响力,通过皇室和外戚的联合来削弱世家大族的力量。

在李世民眼中,他的母族窦家和妻族长孙家都是他需要高度团结的对象。一来,他的母亲太穆皇后窦氏是西魏神武公窦毅之女、北周太祖宇文泰之外孙女,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北魏上党王长孙稚之玄孙女,窦家和长孙家都自有一定分量。二来,这两家当时和李唐皇室是命运共同体,大家的利益诉求融合度较高。

来来去去,都是亲戚

本着亲上加亲,关系好上加好的原则,李世民将自己的三女儿遂安公主和四女儿长乐公主分别嫁到了窦家和长孙家,两桩婚事前后的间隔时间很短。值得一提的是,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女,而李世民为她挑的驸马又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长孙冲,不说门当户对吧,起码是恰到好处。

等到齿序靠后的女儿长成后,李世民又先后将新兴公主和新城公主(正是前文中没能嫁给魏征之子的那位公主)分别嫁给长孙皇后的堂弟长孙曦和长孙诠,并将兰陵公主嫁给太穆皇后兄长窦照的曾孙窦怀哲。也就是说李世民在窦家和长孙家里面更为看重长孙家,毕竟没有任何一家能像长孙家这样娶到李世民的3位女儿。

长孙皇后画像

2、为何他会嫁3位女儿到“关西六大族”?

唐朝以关中和河东为根基,李世民自然需要和这两块地方的士族搞好关系,尽力打造出一个铁打的基本盘,而关中开始是西魏和北周的大本营,河东士族也早早地归顺了宇文泰所打造的关陇集团,所以关中、河东士族和关陇集团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称得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关于关中、河东士族,有一个“关西六大族”的说法,史载“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这六大族分别是京兆韦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裴氏、河东薛氏和河东柳氏。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从西汉时期就开始聚居在位于长安城南的杜陵,两家都是正宗的地头蛇,且即使放眼整个天下,这两家也是一等一的豪门。

天子脚下的杜陵

也是赶巧,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莱国公杜如晦正好是出自京兆杜氏。即使杜如晦在贞观4年就病逝,李世民也照样把嫡次女城阳公主嫁给了杜如晦的嫡次子杜荷,毕竟和京兆杜氏联姻有一石多鸟之效。这里要补充一点,因杜荷后来在李承乾谋反案中参与度较深,城阳公主又被李世民改嫁给出身河东薛氏的河东公薛瓘。

至于京兆韦氏,李世民把自己的十三女晋安公主嫁给了性情温厚的韦思安,而且连李世民自己都按捺不住地先后纳了2位韦氏女为妃,其中1位还受封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无独有偶,这位晋安公主同样一生两嫁,李世民给她找的第二任驸马是出身弘农杨氏的杨仁辂,还有那位没能嫁给魏征之子的新城公主,最后也是从长孙家辗转嫁到了韦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李世民很会精打细算?

杜如晦画像

结语

综上所述,李世民确实是搞关系的一把好手,他清楚地知道哪些人(或家族)的价值在哪里,是否有结成儿女亲家的必要性,一旦他觉得有必要,他不惜赌上自己女儿一生的幸福。从后面的事情来看,他并没有什么错,他用这些女儿的婚姻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内部凝聚力,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夯实了基础。

有一个关于新城公主的事情,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新城公主除了曾经指婚给魏征之子外,还差点嫁给薛延陀的真珠可汗。李世民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到草原上受苦,不惜背弃了自己的承诺。不仅是新城公主,李世民的所有女儿中无一人嫁到异国。或许有人觉得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位好父亲,可历史却证明他是一位好君王,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唐会要》

《资治通鉴》

2 阅读:87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