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秦岭的峪口开放得越来越少,抛开疫情火灾水灾等各种安全因素,想随便进峪口成了一种奢望。
中秋假期,因看一位朋友,进入到周至赤峪,秋意满山,感慨颇多。
朋友山村老胡是刷某音刷出来的朋友,周至赤峪人,原先做工程,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住在山里,一方面修养身体,一方面发视频介绍秦岭风物故事,蛮有意思的。
老胡人爽直热情,引着我们进入峪口,到他住的一个山环水绕、藏风纳气的居所,热情地用熬了一天的土鸡招待,难得的是鸡汤里掺杂了十几味南山珍贵草药,不用放盐,滋味悠长。
汲泉煮茗,茶点就是板栗核桃野生猕猴桃。茶是一道一道地上,野果是一个一个的,满口喷香。
山村老胡就在这里长大,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知道峪口里的颇多掌故,比起我平时漫无目的的野游,就有了很多的故事。
比如,他随手一抬,指着对面高耸的孤峰说,那个地方原先有个很大的土匪山寨,据说藏着很多金银财宝,没事了咱爬上去,找到了就发财了。
说罢一笑。
存在感不强的赤峪西安人对周至境内的峪口确实不是很熟悉,更不要说赤峪了。
周至县有“九口十八峪”之说,赤峪不算大,名气也小,但是在秦岭众多峪口中也有它神奇的地方。
传闻杜甫曾数次登临赤峪,有诗《赤谷西崦人家》:“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赤峪全长18公里,有高大的山峰,浑圆的粱峁,群岩嵯峨,鬼斧神工,令人称奇。当地人传说,三国蜀魏曾在此大战,死伤惨重,血流成河,水染成赤,后留名赤峪河。
峪口里面搞移民搬迁,上面住的人不多,从峪口到水泥路的尽头,三三两两最多十来户人家,人家少了,田地也多长着树木,加上今年封了几个月没有开放,植被就非常之好。
要不是山村老胡引着,我真是进不到峪口里面。
七石一间庙“独独檀木林,七石一间庙,三尺一岭坡。”
“七石一间庙”大概是赤峪最有名气的一个地方了。这是用七块石板盖起的一座庙,加上“石”“十”的谐音,便是一个传奇。
从峪口进去两三公里,在水泥路左边高大壁立的山崖下,就看见一座小小的庙,高不及我膝盖,里面有新塑的雕像还有残留的老雕像。
山里的小庙不少,但是精巧的不多;精巧的小庙中,用七块石板垒砌的我确实没有见过。
在小庙的背后,有已经粗大老朽的树桩,但是旁边新发的枝干却是还有生命力,这就是“独独檀木林”,说是一棵檀木也可以,说是一个微观树林也行。
至于说“三尺一岭坡”就是只在小庙前一个小小的用石头垒砌的斜坡,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山岭一样。
这座庙据说很神奇,从旁边的香火就知道这里长年有人供奉。
赤峪里原来有很多庙,据说有新庵山庙、巩二洞、佛祖庙、迎阳洞、二郎庙、太白庙、老爷庙、老君庙……几十间庙宇群落,数通古碑,还有两座戏楼,不过这些现在连草舍残垣都找不到了。
只有这个“七石一间庙”,还保留着一个传奇。
满山野猕猴桃赤峪最令我惊叹的是,就是满山的猕猴桃架。
往峪口里面走,满山遍野都是;再走,在路边手一伸就能摘到。有些还硬实着没有成熟,有些就可以采摘了。这要是放在别的峪口,早就有乌央乌央的人去采摘了。
这里的果子,就静静地等着成熟坠落,等着鸟兽们去吃。
山村老胡就说,晚上水泥路上,他的房子周围,总能发现几个野物。不过相安无事,只要你不惹它们。
这里天气凉一些,八月炸和毛栗子还没有到采摘的时节,但是核桃可以吃了,老核桃树结的,油大,我们在喝茶的时候都已经品尝过了。
老胡说,他做视频的时候,很多人都惊叹这里的资源。想想也是,在西安周边其他的峪口,这些野物早就被人摘得差不多了。
赤峪的山水很有特色,石头花纹漂亮,水质清澈,确实值得一往,托老胡的福了。
作者:云水终南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