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的这波“任性”涨价,终于有了第一个被反噬者。
对于成年人来说,任性可以,但是要承担任性带来的后果。车企,也是如此。
1
去年底,以比亚迪、广汽埃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掀起的“涨价潮”,引得多家新能源车企跟进。其中,就包括零跑汽车。
尽管在去年12月底,零跑曾表示称:“国补金额零跑兜底,零跑C01承诺不涨价”,但是,宣布不涨价的零跑C01,在零跑销量中仅仅占比一小部分,零跑的走量主力车型T03和C11,却早已暗中上涨。
公开资料显示,零跑T03调整后售价区间为8.25万-9.95万元,零跑C11调整后售价区间为18.58万-23.58万元,两款车型分别涨价3000-6000元不等。
事实上,在新能源车市这波涨价潮刚刚涌现之时,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反其道而行之,实行降价,并且也有问界和小鹏等品牌相继跟进。
当时,就有分析人士指出,新能能源车企涨价,是将车企上涨的成本转嫁到终端消费者身上,但是能否转嫁成功,还要看市场是否买账。
2
换句话说,你“任性”涨价可以,但也要承担“任性”的后果。
没想到,这后果来的这么快,而被自己任性涨价的第一个反噬者,就是零跑汽车。
春节过后,各车企今年1月份的销量数据陆续出炉,虽然因为受今年春节在1月份的影响,当月各车企的销量数据普遍不太好看,但零跑销量同比环比均下跌超八成,成功“领跑”车企销量下跌榜。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零跑汽车交付量为1139辆,同比下滑85.91%,环比下滑更是达到86.59%,其它主流新能源车企,下滑最多的也不过跌了五成,零跑这同比环比八成多的下跌幅度,让人大跌眼镜。
要知道,去年12月份,零跑的交付量,还在8493辆,而在零跑最风光的去年8月份,其当月12525辆的交付数据,更是力压“蔚小理”。如今,单月交付量仅一千辆出头,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过去的。
所以,外界认为,零跑大幅下跌的导火索,就是任性涨价。
3
长期以来,零跑一直以新势力“价格屠夫”而著称,无论T03还是C11,这两款走量车型都以超过同级车型的性价比为最大卖点。
然而,在特斯拉开启价格战之后,特斯拉在售车型最大降幅达到了13.5%。相比零跑C11 涨价后18.58万元-23.58万元的售价,降价后的Model 3已经直接打入零跑C11的定价区间。
更不用说更具市场影响力的问界、小鹏等品牌的降价,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任性涨价的零跑C11能有多少竞争力,可想而知。
对于零跑来说,它不可能不知道任性涨价会带来负面后果,但是高涨的成本和国人“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让零跑决定“赌”一把。
只不过,赌输了,也许会让零跑就此跌入深渊。
因为对于零跑来说,成本控制,是一道迈不过的坎。
4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零跑汽车累计研发投入为16.3亿元。其中,零跑的“研发大年”2021年度的研发投入为7.40亿元。如果你对这个数据没有直观概念的话,我们不妨横向对比一下。
2021年度,“蔚小理”的研发投入均超过30亿元,而比亚迪高达106亿元。不难看出,比亚迪如今的强势,是厚积薄发。
而零跑的研发投入,连主要对手的零头都不到。对此,我们不妨问一句,它的成本都用在哪儿了?
关键在于,主要和核心零部件,零跑严重依赖于外部采购,成本控制很难到位。
尽管近年来,零跑掌门人朱江明一直推进核心技术自研,核心零部件自产,甚至垂直整合零部件供应体系,但是从其研发投入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于一个车企尤其是新势力车企而言,如此小的研发投入,根本无法做到核心技术全栈自研。
换句话说,想要靠如此小的研发投入,就获得主要的核心技术,进而期望以此来降低成本,那是痴人说梦。
5
既然硬成本降不下去,零跑只好在看不见的地方入手。这直接导致零跑车型的质量直线下滑。早在2020年年中,约200名零跑S01车主集体发布了一封《零跑S01-380、380Pro首批车主致零跑汽车公开信》,称零跑S01存在“制动系统故障、动力系统故障、车机系统故障、控制系统故障、摄像系统故障”等质量安全问题。
去年的重庆车展,零跑展台更是被维权者包围。而在第三方投诉平台车质网上,关于零跑的投诉五花八门,除了电机故障,饰板、密封胶条安装不到位等之外,甚至还有车主遭遇驾驶过程中突然失去动力的危险情况。
可见,在研发投入小,自我无法掌握自研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依赖外采技术与零部件的零跑,无法有效降低成本,而零跑却只能在品质上打成本主意。
写在最后:
事实上,零跑汽车“研发投入低——核心技术靠外采——成本难以控制——利润低无法支持高额研发投入”这条死循环,在资本市场已经被看透了。
去年9月,零跑汽车在港交所上市,零跑也如愿成为继“蔚小理”之后、国内第四家登陆港股市场的造车新势力。但是,上市当天,零跑股价就跌破发行价,当日收盘时股价收为31.9港元,相比于发行价48港元跌去三分之一。
而到了去年10月25日,零跑股价仅有19.36港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跌幅超过一半。
与消息不对等的终端车市相比,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研判相当敏感,零跑在资本市场的弱势,恰恰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其未来的担忧。
从其成本构成不难分析,零跑更像是一个组装厂,而非其宣传的“全栈自研”的研发型公司。毕竟,无论车载芯片还是电池电芯,一旦外部有任何风吹草动,零跑的这些核心零部件都面临断供的风险。
就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对手开启价格战,零跑却选择了“任性”涨价。
只不过,想要把自己成本劣势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如今车市的“傻子”已经不太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