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杨林查济写生之:依依墟里烟与茶香人家

蓝鹰书院 2023-07-24 19:55:29

图文/杨林

①依依墟里烟每年不同的时节,查济的画家村都有很多写生的人,当然,我也是在不同的季节去过查济写生数次,这次是和零界点山水画写生团一起,住在查济的文德阁写生基地,11天的写生时间,我计划就准备画几张大的对景创作,写生基地后面有一条不起眼的小溪和许溪相连,显示出江南古镇特有的韵致,以前的写生主要都是围着查济许溪前后的主景区写生,这次便以这条小溪为中心进行。

传统的中国画学习方式基本上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因为长时间过多地依靠临摹的传承方式,延续至今也就产生了诸多的弊端,因长期沉浸传统之中,而容易落入古人的巢穴,无法走出,画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难发挥出来,容易脱离实际,作品缺少生活感,面对鲜活的生活场景,即使感动,也无从下手,传统并不能在自然中生搬硬套,这样也埋没了很多较有天分的艺术家。中国画经过千年的传承,至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笔墨之美,然而笔墨也是需要发展,且不能孤立的存在,因为不断的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绘画艺术的辉煌。笔墨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不断的到客观自然中去检验和探索。中国画学习有“两本书”,一个是古人书本上的知识,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经典传统的中国技法,还有一个就是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就是向大自然学习,把握好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两者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

从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到黄荃的《写生珍禽图》,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写生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写生从古至今,是画家训练绘画能力的重要手段。至近代,山水画写生,则成为一些创新画家打破泥古成风、不重视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的山水画在写生探索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名家辈出,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沈周的“东庄图册”,石涛的“巢湖图”等等。从而引领了近代中国文化的革新潮流,至现代代表画家有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石鲁,赵望云,关山月等等,他们为中国画艺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而突出的贡献,也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现代绘画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是现代中国画写生的先驱者,回望他们所走过的路,有很多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

清代石涛曾说过:“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可见笔墨与生活息息相关,也道出了写生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的手段。中国山水一贯提倡以我手写我心,方法上主张目识心记,直接作画,最著名者是吴道子回应唐玄宗责问嘉陵江山水典故:“臣无粉本,但记于心”,这也让人怀疑山水与实景创作的关系。其实“但记于心”和对景写生创作,或者现场画粉本草稿并无矛盾,道理是相同的,目的是要“但记于心”,要记得住,我们今天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的太多,时间长了也容易忘记,我曾有南京画画的朋友告诉我,他曾见傅抱石的写生草稿,为了准确记录实景中的色彩,他在草稿本上把每一处物象的色彩标记出来,便于将来创作时能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大物博,山川地貌景色变化丰富,今天便捷的交通和写生工具,已非古人当年所可以比拟,这就让我们具备了更好的条件,也就是有比古人能更好的在山水写生中,去把握自然物象的丰富性、多样性的美感,提供更为便捷的条件和可能,并将其与画者的在现场的审美体验有机相融合。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写生过程,艺术家往往会被自然物象以及生动具体的表面形象所困,易写得物象之形,而忘乎精神本质,自我又无法展现。所以写生取材要选取主要物象精神部分,并加以提炼或者夸张,把握其“形”,突出其“神”,更不可用固有的技法概念去表现丰富而生动的自然物象。每到一处,新的自然物象前,都使用固有的,自己熟悉的模式、技法,去套取画面中的物象,从而达到一种固有的画面效果,这必然会失去写生的意义,而没有了对景创作的生动鲜活。

这次查济写生,为了在大幅对景创作中,把握住这样的鲜活,我尽可能的使用比较质朴而又本源的中国画表现技法,并没有刻意的去变形和夸张,从而达到一种平和而生动的画面效果,这幅《依依墟里烟》就是在这样的理念和自然感受中,面对自然,无意间淡淡的流露出的作品。在写生居住客栈的小溪两边,一边是繁华的街巷,一边紧连着茂密的江南丘陵,在茶余饭后,我偶然穿过通往丘陵的小巷,并被眼前这自然而又极具生活气息的田园场景所吸引,我很喜欢这样的场景,记得小时候就曾读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眼前的场景似乎正契合了陶渊明的诗意,如今我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也有一种复得反自然的快感,今天回想起几十年的生活与艺术创作,还是充满了快乐,我想绘画肯定是会伴随我一生,行走在自然的山水之中。

②《茶香人家》创作  偶遇香港叶女士夫妻昨夜的一场大雨,使清晨的查济变得更加清新,环绕古镇的青山云雾缭绕,更增添了虚幻的画意,我匆匆的吃完早饭,便开车向昨天画画时,特别留意的一条山间小道赶去。

上山的水泥小道不宽,仅够两车擦肩而过,路边的一个标牌“天家山”,小道弯延曲直一路向上,时有云雾从车窗边飘过,正可谓“山中一夜雨,处处闻流泉”。路边的山凹处,偶见一两处人家,江南的山都不是很高,但植被茂盛郁郁葱葱。沿盘山路大约开了有4里路,到了路的尽头,有一户农家小院,小院不大,正好可以停车,这里也是天家山的最高峰,由山颠向山下望去,山凹间隐约可见一两间瓦舍,也穿插可见一层层的茶园。三四月的江南正是采茶的时节,茶园中偶见三两的采茶人,不停的忙碌着,我把车停在了山顶处,这户农家小院边,俯瞰远山,烟云飘渺层层叠叠变幻莫测,近处也有几户人家的竹篱瓦舍,组合成立体的自然风光,我便决定今天在此对景创作了。

这时的耳边时不时传来幽静的梵音,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的手机音响打开了,后来仔细找寻了一下,发现在墙角的一颗小树边,放着一个太阳能的音响,声音是从那里传出的,这时我便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这户农家小院,小院收拾的干净整洁。院中并没有像普通的农家一样,铺设水泥的路面,只是做了一个水泥的回廊,大部分的院中地面上铺满了较粗的沙子,小院的四周摆放了很多从民间收来的老磨盘,大小穿插自然有趣,小院十分安静,不见人声,四周随意种植着一些从山上采摘来的,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因为昨夜的一场雨,山谷间云烟不断的变幻,很快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顾不上太多,赶紧支起大画架,开始了我今天的对景创作。

大约画了有一个小时左右,好像身后的小院中,有人走动的声音,我回头望去,从靠山的小院边门中,走来一个采茶老者,背着茶篓,一身山里人的装扮,缓缓的走在小院的廊道中,可能是这个小院的主人,我赶紧停下手中的画笔起身,和他打了个招呼,告诉他我今天在这画画,打扰他们了。他非常客气的告诉我,没有关系,欢迎你在这画画,有什么需要尽管告诉我,说着便要给我倒水,我告诉他这些我都准备好了,不用客气,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听出他的口音不是本地人,但也没有多问,因为雨后的山中,烟云变幻很是迷人,我便又抓紧开始画画了,临近中午,又陆陆续续从附近的山上下来四五个采茶的中年妇女,她们放下身上的采茶篓,倒在屋里铺好布的地面上凉干,只见室内收拾的非常干净整洁。我便好奇的和她们闲聊起来,她们告诉我,这栋小院是一对香港的老年夫妻买下的,她们还在周围买了很多的茶山,她们是这对夫妻请来采茶的,现在中午她们是回来吃饭,吃过饭后下午还要继续采茶,否则茶叶就老了,据说女的还是一个武术师,其它的她们也不清楚,说话间,便见一个中老年妇女背着茶蒌缓缓走来,我得知这便是那位会武术的叶女士,便上前和她聊了起,她告诉我,他们是前几年来到这的,见到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就喜欢上了,特别是这里满山的茶园。

他们见很多茶农,在茶园中胡乱的喷洒着药水,觉得十分的可惜,破坏了大自然的馈赠,并决定在此定居下来,把附近的很多茶山也买了下来,采用生态化养殖,从来不打农药,运用有机化种茶、采茶,精心的守护着这一片茶园,还在茶园中设置了很多的音响,让每颗茶树都能在悠扬的乐音中,感受到梵音的力量。叶女士告诉我,她在香港是教武术的,退休了,有时间了,到这边来定居,现在他很多的徒子徒孙,都经常到他们这地方来修身养性,也十分喜欢这块美丽的土地,她很自豪地告诉我,站在小院看到远处的山凹,以及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黄山,四季变幻很是引人入胜。我问她是不是经常回香港,她说回去的很少,虽然现在交通便捷,但是他们还很少回去,他们喜欢在这里居住,但是去年的香港选举他还是回去了,他们要投下他们庄严的一票,虽然去年的疫情交通不便,而且参加完选举投票后,因为疫情管制,他们不能直接返回,要转道英国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又回到查济,但是他们仍然很高兴。他们认为值得这样去做,对他们夫妻这种正能量的举动让人感动,当然我也被他们所种植的茶叶吸引。我平时就很喜欢喝茶,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茶泡好,不是在画桌前画画,就是在茶桌前品茗读书,今天能把天家山的有机绿茶请回我的画室中,不仅是一件难得的邂逅,更是一种缘分。对景创作的时间过得很快,再加上今天能够跟叶女士夫妇偶遇,也给我今天的创作点明了主题,面对烟云变幻的茶香人家,我的笔墨也是在宣纸上畅快而自然的流淌着,虽然时间匆匆,但中国画笔墨渲染出的纸上烟云,还是弥漫了整个的画面,很快就完成了这幅以水墨为主的。中国画对景创作作品,每每站在作品前就能品味到阵阵的茶香,在我的心里,这一阵阵的茶香会久久地飘荡在画面中,让人留念。回来后即使在画室中调整这幅《茶香人家》的作品时,仍能感受到烟云飘渺的天家山传来的悦耳梵音和阵阵茶香。后记:四月份的查济写生结束后,一直忙于全国各地的写生与学习活动,临近暑期,得闲,将查济的几张大幅对景创作整理出来及感想数篇,与同道们分享、交流学习。2023.7于芜湖  杨林杨林其它作品:

杨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1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