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岸青因旧伤复发住进医院,精神时常恍惚。毛主席心急如焚,无奈国事繁忙难以亲自照料。面对前来探望的李敏,他悲痛地托付道:“我很心痛,替我好好照顾岸青。”字句间流露出无尽父爱与深深无奈,令闻者动容。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毛岸青,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宝贝次子,于1923年的深秋,在湖南长沙杨家呱呱坠地。

与长兄毛岸英的童年相比,毛岸青虽幸免于铁窗之灾,却也历经了人间冷暖,街头巷尾的颠沛流离,饱受风霜周折,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种下了对反动势力的刻骨仇恨。
上海,只因他在电线杆上勇敢地刻下了“打倒帝国主义”的誓言,竟遭到了巡捕的残酷毒打,拳击铁棍下,他落下了终身的耳聋和脑震荡,心底也留下道道创伤。
远在万里之外的毛泽东,这位铁骨铮铮的伟人,在对待子女时,满是柔情与细腻。1946年初,当毛岸英回国团聚,毛泽东也牵挂着远在异国的毛岸青。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深的父爱:“岸青,我的儿啊!”

信中,他还深情地说:“看到你哥哥,就如同见到了你。”这份思念,重如泰山,暖似春风。在苏联的日子里,毛岸青与李敏,这对异母兄妹,逐渐成为真正的家人。李敏回忆起那段时光,总是满脸幸福:“二哥最疼我了。”
可是命运总爱捉弄人。在苏联,毛岸青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精神状态也每况愈下。幸好,王稼祥同志的及时出现,像一束光,得知岸青的情况,请示后把他送回国。
1948年底,贺子珍带着李敏和毛岸青,随军辗转来到沈阳。贺子珍满怀希望,为孩子们规划未来,让李敏学习俄语数学,而毛岸青专攻中文,每天还要写日记,培养自律。

但天性爱自由的毛岸青,偶尔会“溜号”,和李敏在礼堂里嬉戏,他弹着钢琴,音符跳跃间,传递寻常日子的快乐。李敏当时还小,只顾着玩耍。
毛岸青突然沉下了脸,带着一丝不悦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虚心呢?行了,我不弹了。”从那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李敏都没再听到哥哥指尖流淌出的琴声。
那时的李敏,对父亲的印象几乎为零,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长啥模样。还是在苏联时,毛岸青悄悄告诉她,那位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他们的亲生父亲。

李敏半信半疑,回国后,又亲自向母亲贺子珍求证。即便如此,她心里还是揣着个小鼓,在给父亲的信中,她小心翼翼地写道:“敬爱的毛主席,您真的是我的亲爸爸吗?我,真的是您的亲生女儿吗?请您快点回信告诉我吧……”
相比之下,毛岸青对父亲的记忆虽然也不甚清晰,但总还能拼凑出几个片段。记得小时候,毛岸青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精致的瓷杯,心里忐忑不安。
没想到,毛主席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耐心地给他讲述瓷杯从泥土到成品的奇妙旅程,告诉他每一件物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人的巧思。

有一次,他正蹲在地上,把玩一块透明的玻璃片,保姆见状,连忙上前阻止,生怕他受伤。毛主席却笑着摆手:“没事,让他玩去吧。”保姆还是不放心,担心玻璃割伤小手。毛主席则语重心长地说:“吃点苦头,流点血,他就长记性了,以后自然就不敢乱玩了。”
为了让儿女更好成长,毛主席决定把他们接到北京,与自己共同生活。1949年的春天,阳光明媚,花香四溢,毛岸青和李敏在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
初到父亲身边,李敏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美好。毛主席工作之余,总会牵着她的手,在别墅周围散步,父女俩有说有笑,留下了许多温馨而又珍贵的照片,定格了那段幸福的时光。

毛岸青的身体渐渐康复,重新焕发了生机,被安排进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马列主义著作编译所,成了一位在延安时期就名声在外的俄文翻译家的得力助手。
他对翻译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天赋异禀,才华横溢。那时候,报纸上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他和那位翻译家联袂推出的译作,他自己也独立完成了多篇大块头的文章,占据了《人民日报》头版的重要位置,甚至还参与了斯大林几部著作的翻译,总计有五六本之多。
幸福易得,好景不长。1951年,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让毛岸青深受刺激,没多久就病倒了,而且病情相当严重。

他给父亲写信,字里行间透露着内心的挣扎,说有个“精灵”在他脑袋里捣乱,时而让他冲动得想跳进水里,时而又跟他嬉笑打闹。如影随形,赶也赶不走,没了它却又觉得空落落的。
李敏陪着毛主席漫步在中南海的湖畔,一直走到毛岸青的住处。兄妹俩一见面,就用俄语聊开了,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毛主席在一旁默默倾听,眼神中满是关切。
一番长谈后,李敏深感毛岸青的状况堪忧。当毛主席询问时,她毫不隐瞒地说了实话。刚失去一个爱子的毛主席,听到毛岸青的情况,心痛不已。为了治病,他狠下心让毛岸青搬离中南海,住进了北京医院。

有一天,毛主席用带着几分悲凉的语气对李敏说:“我心里真难受,你就替我多陪陪岸青吧。”重任在肩,毛主席是无奈的,对李敏是信任的,对他们兄妹间深厚情谊是看在眼里的。
专家治疗方案多种齐下,可毛岸青的病情未见好转。万般无奈之下,毛主席只能决定送他去苏联治疗。在苏联的几年里,毛岸青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但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孤独感如影随形。
于是,他给父亲写信,表达了回国的强烈愿望。毛主席点头答应后,毛岸青回到了大连休养。毛岸青的病让父亲心急如焚,他曾对身边的人感慨道:“我真是心疼岸青,那么小就和岸英在上海街头流浪,吃了不少苦头,还被警察欺负过好几次,这些经历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1959年,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去大连看望毛岸青。毛主席还专门让李敏买了两大箱唱片送给毛岸青,因为他知道哥哥喜欢古典音乐。见面时,李敏差点认不出哥哥,他胖了不少,但两人回忆往昔,言笑晏晏。
后来,毛岸青在父亲的支持下结婚,生活逐渐好转。但多年后,李敏再次见到哥哥时,他已老了很多,瘦了很多。毛岸青去世时,李敏在追悼会上泪流满面,她一直念叨着:“二哥最疼我。”

她喃喃自语:“爸爸妈妈,我没能照顾好哥哥。”这份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文献来源:
2007年03月26日03:00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毛岸青病逝享年84岁

王建柱.又见韶山杜鹃红——怀念毛岸青[J].党史博采(纪实),2007,(15):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