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好大学,未来似乎就有了保障。可问题也来了,什么样的大学才算好大学?
除了清华北大,还有没有其他的“隐藏款”?最近看到一个数据,有点意思,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杰青”师资占比,竟然超过了清华北大,位居全国第一。这一下子,不少人就坐不住了,纷纷发问:真的假的?中科大这么牛?
说到“杰青”,这可不是随便哪个老师都能评上的。它代表着国家对青年学者科研能力的认可,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所高校未来的科研潜力。中科大在这个指标上领跑,至少说明,它在吸引和培养顶尖青年人才方面,确实有一套。但话说回来,一个“杰青”占比,就能完全定义一所大学的实力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有人可能会说,中科大偏科严重,只注重科研,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这话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毕竟,中科大在安徽合肥,地理位置相对来说,不如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
在吸引生源和资源方面,自然会面临一些挑战。但反过来想想,也正是因为这种“偏安一隅”,让中科大能够更加专注地搞科研,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或许也是它能在“杰青”占比上领先的原因之一。还有人会觉得,清华北大毕竟是老牌名校,底蕴深厚,综合实力更强。
这当然是事实。清华北大在学科设置、师资力量、国际交流等方面,都有着中科大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过于强调“全面发展”,会不会也导致一种“平庸”?中科大这种在特定领域做到极致的模式,或许更能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顶尖人才。
其实,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中科大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他高校的努力。毕竟,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需要各个高校共同努力,百花齐放。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朋友的孩子,当年高考,分数明明可以上更好的学校,但他铁了心要报考中科大的物理系。理由很简单,他就是喜欢物理,觉得中科大的科研氛围更适合他。当时,不少人都觉得他傻,放着大城市的好学校不去,跑到合肥“受苦”。但现在看来,他的选择或许才是最明智的。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大学排名作为衡量一所高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时,是否忽略了大学的本质?大学不仅仅是培养“打工人”的地方,更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地方。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所以,与其纠结于哪所大学的“杰青”占比更高,不如思考一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以及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真正成为培养顶尖人才的摇篮。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就像开头说的,高考只是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也要考虑学科构成,中科大主要是理工类大学,杰青也是以理工为主,文科基本不怎么评杰青,其他综合类大学不相关的学科师生也拉进来做分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