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赵昀为什么要传位给低智的侄子?
因为他自私!
理宗赵昀能从落魄宗室一跃成为大宋天子的原因有二:
一是宰相史弥远的策划以及宁宗杨皇后的支持;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宋宁宗的绝嗣。
如果宁宗赵扩没有绝嗣,也轮不到史相公来造王。
赵宋皇室因为官家屡屡绝嗣,需要过继嗣子,因而早就形成良好的择立宗子制度。
所谓择立宗子制度,简单说有四条:
其一是按昭穆,不能乱辈;
其二是宗子年龄多控制在四岁至六岁,以便培养;
其三是先海选,再精选,最终至少选择两人,优胜劣汰;
其四交给后妃抚养,让宗子与其他宗室有身份上的区别。
南北两宋都严格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唯有济王赵竑和理宗赵昀不符合程序。
但赵竑入继沂王府时,则是符合程序的,只因景献太子赵询薨逝,而宁宗年龄太大没有精力和时间再去选择五六岁的宗子了,所以才直接选来自沂邸的赵竑。
唯有赵昀,是从头到脚的不合法,被史弥远矫诏拥立上位,当然,最重要是他得到杨皇后的支持。
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初三,赵昀被史弥远和杨皇后联手推上皇位,时年21岁。
此后不知某年,后宫就连续诞育两位皇子,当赵昀以为他摆脱前辈们无子的厄运时。
绍定三年(1230)正月,皇子赵缉薨,被追封永王,谥号冲安。
随即在二月,皇子赵绎也薨,被追封昭王,谥号冲纯。
连续丧子的理宗此时已经27岁,大宋的臣子们又要开始为皇嗣的问题操心。
绍定六年(1233)冬天,太府卿、淮西总领财赋、暂兼沿江制置、知建康府的吴潜,上《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
其中第二件事,就是向已经30岁的理宗建议,效法真宗、仁宗、高宗,择嗣立储。
二曰植国本以广传嗣之庆。木无根则不蕃。水无源则不远。帝王之庆。莫过于子孙之繁衍。然必有以为之根源。使人心系于下。而天休应于上。
国朝故事。甲观未期。则遴养近族。前星已叶。则归奉宗藩。盖导迎景贶。镇压群疑。事体得宜。意虑及远。此实累圣已行之成宪。非若汉唐叔末。讳获牵制之为也。陛下光临大宝十年于兹。圣德日新。简在上帝。诜诜振振。当自今始。臣深愿留圣虑。特采旧章。博立小宗。必有歧嶷。少迟绿车之出。以候朱邸之还。百世本支。万年基绪。实系于此。
贴黄
臣谨按:真宗皇帝即位六年。适有周王之戚。即取宗室子养于宫中。及仁宗皇帝能就外傅。则宗室子亦归邸矣。濮安懿王是也。
明道元年。章献太后犹未撤帘。仁宗皇帝圣寿甫二十三。而安懿生子。又数年。乃养于宫中。故英宗以嘉祐末。入为皇子。年二十余。当其未为皇子之时。实在宣仁坊宅。盖必其后。后宫多就馆者。而王子乃还濮邸。用前例也。
绍兴五年。高宗皇帝谓宰相曰:朕年已二十九。尚未有子。且谓国朝自有仁宗故事。盖谓有养于宫中之事。非遽指末年事也。于是。上在位且十年矣。
但理宗并没有正面回应吴潜。
因为,随后后宫又诞育崇国公主。
但不幸的是,这位小公主也在端平二年(1235)九月二十三夭折。
端平三年(1236),理宗33岁,膝下依旧空虚。
聒噪的吴潜又上《奏乞选养宗子以系国本以镇人心》,再次建议理宗效法祖宗择立宗子。
臣岁在癸巳【1233绍定六年】之冬。待罪淮右饟事。恭奉求言之诏。尝僭条九事以闻。其第二条则乞陛下以社稷为心。遵用国朝典故。遴养小宗。以俟圣子之生。盖导迎景贶。镇压群情。深计大虑。莫急于此。今阅三年矣。尚未闻有所施行。小人之家。有千金之资。犹知反顾其后。陛下承祖宗三百年基业。独不念及此乎?
理宗还是没有给与回应,因为后宫又连续诞育一位皇子雍王、两位公主德国、润国,虽然都又相继夭折,但这说明理宗的生育能力是没问题的,所以他肯定不愿意择立宗子。
嘉熙二年(1238)九月初十,后宫永宁郡夫人谢氏诞育皇子赵维,但遗憾的是,小皇子很快在十一月十三薨逝,被追封祁王,谥号冲昭。
已经35岁高龄、前后失去四个儿子、三个女儿的理宗,又一次陷入无后的困境。
为了摆脱无子的命运,理宗是拼了老命的在后宫耕耘,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又喜获一个麟儿,封寿国公。
好事成双,喜事连连,嘉熙四年(1240)四月初八,理宗的本生弟弟,已经33岁的赵与芮也喜获嫡长子赵祐孙,由他的嫡妻钱夫人所生。
不幸的是,这个新生儿旋即夭折。
令人欣慰的是,次日,四月初九,赵与芮的通房丫头黄定喜,又生育庶长子赵德。
虽然这孩子生下来手脚都是软哒哒的,但好歹是荣邸唯一的男丁,有他在,荣王府就不会绝后,因此就被抱到嫡母钱夫人跟前抚养。
虽然赵德的小命保住了,但赵氏无子的厄运依旧笼罩在天子头上,同年五月十二,皇子寿国公夭折。
37岁的理宗第五次失去儿子。
就在这一年,吴潜又一次上书,在《奏乞遴选近族以系属人心而俟太子之生》提到立嗣问题,请皇帝在近属之中,择立宗子充当招弟,以待太子降生。
臣仰惟皇帝陛下。发祥艺祖。继体宁皇。以历数考之中天再造。蟄蟄绳绳。实当陛下弧韣屡应。匕鬯尚虚。陛下虽有诒谋垂裕之永图。思欲为社稷万世之至计。而犹豫虚徐。未有赞其决者。非所以申固天命系属人心也。
按祖宗故事。实甲观未期。则遴选近族。前星既协。则归奉宗藩。真宗皇帝六年。适有周王之戚。即取宗室子养于宫中。及仁宗皇帝既就外傅。则宗室子亦归邸矣。濮安懿王是也。明道元年。仁宗皇帝圣寿二十有三。而安懿生子。又数年。亦取养于宫中。其后后宫多就馆者。而王子乃还濮邸。用前例也。
绍兴五年。高宗皇帝谓宰相曰:朕年已二十九。尚未有子。且谓自有国朝故事。盖导迎景贶。镇压群疑。事体得宜。意虑及远。此实累圣大公至正之度。非若汉唐叔末。讳获牵制之为也。
夫以仁皇春秋甫二十三。高皇春秋甫二十九。真皇即位之六年亦少。陛下两岁而长。虑郤xi顾皆若此。陛下宁不以祖宗之心为心乎?
前古辙迹。载在简编。多以仓卒之间。稔成衰乱之證。可为永监。故臣深愿曲留圣虑。特采旧章。博求小宗。必有歧嶷。少迟绿车之出。以俟朱邸之还。百世本支。万年基绪。实系于此。臣驽下。虽不能为皇祐之司马光。亦粗为绍兴之娄寅亮。惟陛下裁赦。
此时贾贵妃已经有孕了,理宗对贵妃这一胎是满怀期待,所以,依旧没有考虑择立宗子的事。
淳祐元年(1241),贾贵妃诞育周汉国公主,这是理宗最后一次当爹。
此后,后宫再没有生育。
年近不惑的理宗不得不面对后继无人的现实,但他并没有像高宗、宁宗那样先海选再精选,在宗室中择立昭穆相当的宗子,而是把目光投向亲弟弟家那个几岁都不会说话的庶长子赵德。
虽然赵德看上去不大聪明的样子,但他可是理宗和荣王府千顷地里的一颗独苗!处于大宋金字塔的顶层。
淳祐六年(1246)十月初四,43岁的理宗给7岁的侄子赵德赐名孟启,并授官贵州刺史。
同年十一月,被召伏阙的吴潜,在二十一日赐对缉熙殿时,再次借之前的劄子提及储君的问题,“国必有副。立爱惟亲”。
理宗当场就给与回应:“朕已喻卿意,此事朕意已有定属。”
从理宗对吴潜的答复可知,此时他就考虑亲侄子了,所以压根不准备在宗室中海选宗子。
淳祐七年(1247)正月初一,理宗令建资善堂,又授8岁的赵孟啟宜州观察使。
当年七月初八,江西有个姓王的布衣,上书朝廷,提及国本问题。理宗大怒,对王某稍示惩戒。
此时吴潜已经位列枢府,和丞相郑清之、参政王伯大,都看出来理宗属意荣王之子。王伯大还对吴潜表示,他们执政应该“将顺上意”。
于是,他们在奏对时,就向理宗提议,请为皇子早日正名,以定人心。
理宗说他已经拟定荣王之子赵孟啟为皇子,“此事朕志已定”,没有立即为皇子正名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王夫人钱氏不乐意让儿子入继天子,觉得荣邸连续出两位天子风头太盛,“常有满盈之懼”,所以一直没有吐口答应。
其二是皇子年纪太小,才八岁,饮食起居日常都是钱夫人亲自照看,一旦皇子正名,就要立刻入宫,万一在起居之间有失照管,岂不误事?所以稍微等等,等皇子再大些再正名。
——从第二条看度宗的智商是真的堪忧啊,高宗、宁宗等择立宗子时,小孩子都是五六岁就离开亲父母进宫了,到度宗这八岁了还好意思说年纪太小······
皇帝都解释的如此清楚,执政们自然无法反驳,纷纷称赞陛下“圣虑深远”。
淳祐九年(1249)正月初二,10岁的赵孟啟被授庆元军节度使,封益国公。
淳祐十年(1250),理宗召执政大臣,商量为皇子改赐嘉名。
淳祐十一年 (1251)正月初一,12岁的赵孟啟被改赐名赵孜,进封建安郡王。
理宗和执政们公布皇储人选了,但外界诸臣不知道啊,眼看理宗都48岁,还不考虑皇子的问题,有爱国之心的臣子谁不着急?于是都纷纷上疏请求皇帝早定国本。
赵孟啟封王的同年闰十月二十四,吴潜和郑清之等奏对时,理宗就向他们吐槽,资善堂我都建了,这些人还看不出来朕已经有储嗣人选了吗?
国本一事。朕志之定久矣。外论不察。犹多进定国本之说。殊不知正名少迟者。盖以其年尚稚。未能便入禁中。况资善已建。更复何疑?恐缙绅间未尽知此意。卿等可以此说谕之。《○秋七月因皇子进封忠王遵故事具奏录进旧来所得圣语乞付史馆(宝祐三年1255)》
宝佑元年(1253)正月初一,49岁的理宗为皇子正名,正式立嗣荣王赵与芮之子、14岁的建安郡王赵孜为皇子,改赐名赵禥。
正月初四,授赵禥为崇庆军节度使,进封永嘉郡王。
宝佑二年(1254)十月初四,15岁的赵禥进封忠王。
十一月初三,加元服,理宗赐字邦寿。
景定元年(1260)六月初六,21岁的赵禥被册封为皇太子,改赐字长源。
七月初一入主东宫,七月十七行册礼。
景定五年(1264)十月二十六,61岁的理宗驾崩,25岁的皇太子赵禥奉遗诏即皇帝位,是为宋度宗。
赵昀终究因为一己私欲,把大宋江山交付到一个低能儿的手中,让偏安江左的南宋进入灭亡倒计时。
就是这样。
感谢我的朋友阿骏提供的史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表系猴格自制。
参考资料:吴潜《宋特进左丞相许国公奏议》
我从不试图说服别人,只不过诉说自己的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