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永刚:生病之后,我的朋友圈重组了

此念家庭育儿 2024-07-19 16:08:49

▲ 图片来源:Taku Bannai

导读

2012年9月,作家师永刚确诊肾上腺皮质癌,这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年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

十年间,他历经了2次手术、5次复发转移、4次急诊、6个周期的放疗,以及3次新药的临床试验。

在抗癌过程中,师永刚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写出了《无国界病人》一书。

师永刚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坚持和希望的故事,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疾病和人生。

——cinian——

师永刚

作家

原《凤凰周刊》主编

曾出版长篇小说《天苍茫》《西北望》

和诗集《仰望灵魂》等作品

曾编著出版《宋美龄画传》《蒋介石画传》《邓丽君画传》《切·瓦拉画传》等丛书

01

生病之前,

活在一种虚荣里

▲ 图片来源:Taku Bannai

生病之前的人生,在我看来是活在一种虚荣心里面,活在一种自己制造的假象里。

生病后的这10年间,让我坠落在尘土和尘埃里,脚踏实地活在人间,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什么人,你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朋友,你对朋友二字的看法,也会有一个重新定义。

比如当你生病了以后,突然发现你伤害过的人,可能才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会不远万里来看你,甚至走的时候会悄悄放下一笔钱。

而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他们大多可能不会出现在你的视野里,甚至就此消失了。

你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重组了,你的人生基本上也重组了,你的世界也重组了。

如果有理想的话,我现在的理想就是安静真实的活着,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能感受到自己真实活着的幸福感。

如果说意义的话,那就是在短暂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应该再把书写下去,还有《无国界病人》的第二本也在写。

我是一个作家,以前也写过新闻,当过记者,也写过好多书,同时我也是一个资深的病人,当我去看医疗,看健康,看死亡,看人生的时候,肯定会站在另一个角度,而不是站在你以前都不敢看一眼的那个地方。

02

要不要写遗嘱?

▲ 图片来源:Taku Bannai

在协和住院的时候,公司的一位老领导去看我,当时我还有一些知名度,还活在一种虚幻的假象里,他说你明天就要做手术了,提醒我提前写个遗嘱。

当时觉得这简直是一种冒犯,你知道吗?我就特别不开心。

老领导走了之后,我就一个人坐在那想,假如我明天没能走下手术台呢?我是不是要跟家人交代一下?

当时他跟我说,你写清楚了这些事情,就把所有事情变简单了,而不是变复杂了。如果你没有留下来什么,就等于给身边人留下了一团乱麻,会让家人情感上受到伤害。

想通了以后,我就悄悄把家里那点小财产整理了一下,全部弄好放在一个信封里,然后写了一封简短的遗书,那个信封是封起来的,进手术室之前我交到了太太手里。

这封遗书,她到现在也没有打开过。但是对自己来说,这是我对家人朋友的一个交代。

很多人生病之后很抗拒写遗嘱,但是你真的需要去思考这件事,我当时写的时候内心有无数的抗拒,无数的难过,但是写完了之后,心里会感觉很干净,很舒服,因为一块石头放下了。

03

家属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 图片来源:Taku Bannai

我在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治疗的时候,要见五六个医生,他们每次会诊的时候都会开玩笑说:“我们今天会诊的是焦虑先生。”

对于每一位身患重病的人来说,焦虑都是正常的,我见过无数神态自若,甚至很淡定的人,在生死关头都有崩溃的时候,我也崩溃过好几次。

站在家属的立场,如果你的家人不幸罹患重病,你一定要冷静,不能崩溃。

你可以伤心难过一两天,第三天一定要振作起来,因为决定病人生死的不是病人自己,而是主要靠家属,因为重大决定都是家人做的。

病人焦虑的时候你要冷静,病人难过的时候你要抽离出来,你要远远地看着他,因为你是做决定的人。

你要让自己睡好休息好,坚持去健身,让自己可以抽离不健康的状态,才能帮病人做出冷静理性的决定。

我见过许多家属,病人还没怎么样,他先抑郁了。

在休斯顿有一个癌症村,国内去看病的人都住在那个社区里,我见过好几对,过去的时候病人还没事,后来因为家人抑郁了必须得送回国,因为家人已经没法在那儿待了。

作为病人来讲,我觉得要主动了解自己的病情,这样在关键时刻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要参与到自己的治疗里来,而不是由家人替你决定最后是否要抢救。

04

你的家人,

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 图片来源:Taku Bannai

母亲在去世之前,一直活在他儿子出人头地的幻觉里,她不知道我这几年一直在美国治疗。

我也跟太太商量好了,不要把我生病的事告诉双方的父母。

我个人觉得对父母来讲,如果他们知道你生病了,而且是一个大病,第一也帮不了忙,第二反而给他们带来困扰,每天都会想这件事,你还要来安慰他们,干脆就不告诉他们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处理办法。

你没必要在相隔几万里的美国,再把压力送到他们那里,然后每天让他们背着,我觉得不太好。

其实最关心你的,可能就是你的太太或者儿女。

当时在休斯顿,我住在一个名为8181的社区里,是一个“中国癌症病人村”,最多的时候住着100多户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因为中国人喜欢扎堆,在一起也能互相帮忙。

那时我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当丈夫生病的时候,妻子和家里人会全部出动来照顾。

当妻子生病的时候,老公一般会先把她送过来,待上十几天就说我要回家去挣钱,你就在这边待着,然后隔一个季度或半年再来一次,到最后可能就不出现了。

我看到过很多孤独的女患者在那儿,他们的先生只是偶尔出现一下。

还有一种现象,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北京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姑姑等全家7口人,在那里租了三个房间,陪着一位5岁的孩子,这个场景让我非常震撼。

每天下午,一群人带着小孩散步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孩子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回到前面说的,太太为我付出了很多,没有她我可能不会这么好的坐这儿,她在北京一所大学当老师,在评副教授的关键时期,她请了两年假,去休斯顿陪我。

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最艰难的时候,她陪了我两年,这两年对我来说非常关键,那时候我家小孩特别小,送我走的时候,她不知道我们干什么去了,然后每次视频的时候也不跟我们说话。

其实陪你治病的那些家人,在你生病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动荡,巨大的人生不安,其实他们承受的东西不比一个病人少。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这100多户人家里,至少70%的陪同家属有抑郁的状况,有无可名状的那种难过,我还看到过一个病人的太太,她是一个公务员,把工作辞掉了,然后去陪她先生。

我在书里面有写到,他叫老王,然后他去世了以后,他太太的人生就都清零了,就是为了陪丈夫治病。

作为一个病人,好像认为自己有很多特权,有一些不合情理的对家人的要求,甚至很多病人把自己的不安痛苦全部转嫁到家人身上,对家人有无理的要求,觉得家人就应该这样帮自己,其实天下没有人应该去帮你。

05

我最想说的话

▲ 图片来源:Taku Bannai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哪怕跟你是一家人,也没有说必须百分百为你去做什么,别人帮你是出于道德,甚至出于情感来支持你。

我今天要对很多生重病的人,包括肿瘤病人说一下我的看法。

▌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

你的家人来帮你的时候,其实她自己身上的压力比你要大,她要做饭,还要带孩子,要跟医生商量你的病情,甚至还要筹钱,几乎所有重担都在她的身上,而不在你病人身上。

你只不过是受了一点化疗带来的痛苦,或者是疾病进展时的难过,你只是活在自己的情绪里,自己的不安里,而不是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只有你的太太,陪着你的这些家人,才承受着所有的压力。

他们身上承受的这些东西,不是你所能够理解的,所以作为一个病人,首先要对陪你的家人好,她真的不是必须要陪你去抗癌。作为病人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起码从你的角度,要为家人着想。

▌ 第二,不要让家人把自己的人生都押在你的身上。

当你生重病的时候,你的人生可能只有一个终点,但是你的家人未来人生还很远,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疾病,因为生病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会生病,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

当你遇到这样的困难以及厄运的时候,你付出最大的努力去治疗,最后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我理想中的病人跟家人的状态,就是家人不要在陪病人的时候把自己也变成一个病人,而是要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无论是伴侣还是父母,要从患者的疾病里抽身出来,不要陷入病人的情绪,比如你难过了,要给自己设立一个时间段,假如刚查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陪对方难过痛哭,但是最多不要超过两天。

两天以后,要想下一步该怎么样帮你的家人,如何去做治疗,甚至对你自己的人生也要有一个规划。

不要因为这个疾病,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

近日,有幸读到了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写的文章,回忆其太太崔可忻医生在2018年面临肿瘤时的艰难岁月。崔可忻医生当时虽患肿瘤已至晚期,会诊后的结果是只有半年到一年生存期,但是其应对死神的态度令人钦佩。

崔大夫与钱教授商议后,共作四项决策:

❍ 首项,放弃手术,仅进行保守医治,定期口服化疗药物及缓解病痛之药。

❍ 次项,决意在生命尽头举办音乐会以作告别,因崔大夫素来酷爱歌唱,虽已衰弱不堪,仍坚持日复一日排练,直至生命最后一周,如愿举行演唱会。

❍ 第三项,悉心整理个人电脑档案、家居服饰与书籍,她认为,宁可自身在世时清理妥当,毋需后世子女劳神费力。

❍ 第四项,撰写并遗留下了自传《我的深情为你守候——崔可忻纪念集》。

至临终前,崔大夫均保持冷静,甚至在去世前一日,她还在叮嘱钱教授日常衣物与降压药物之所。面对死亡,她宁静如水,坚强如钢。

一个病人如果没有崔可忻大夫那样的胸襟,至少要让自己的胸怀撑大一点,不要每天缩在一个地方,然后让自己很难过,一定要抽离出来。

- END -

此念会员

40多次,各行各业顶级嘉宾的精彩分享

让有趣的人相遇在这里

欢迎扫码,加入此念会员

会员福利包含一年

毛诗篇对话嘉宾的晚间直播回放

嘉宾名单:

罗伯特·瓦尔丁格、吉利根、科恩、傅佩荣、黄仕明、

陈海贤、沈家宏、赖念华、黄翔、胡赳赳、周国平、刘亮、

薄世宁、徐舒、李冬君、彭小华、洪立、齐锐等

超额附赠“生命与爱”论坛、“跨年论坛”

“与真实的生命相遇”论坛精彩内容

其他会员福利有待解锁

敬请期待

会员详情

0 阅读:0

此念家庭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