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样至关重要。左宗棠的卓越才能与成就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这一切的背后,胡林翼搭建的缘分桥梁则显得尤为重要。正是由于左宗棠与胡林翼的早期相识,使得他能够获得强大的人脉资源,最终被这些优质人脉所汇聚的力量推向历史的舞台。

在左宗棠与胡林翼相识之前,两人都是以独立的姿态自信地生活着。年轻的左宗棠因其渊博的学识而自信满满,甚至自称“今亮”,在给朋友的信中署名时常常加上一句“今亮或胜于古亮”。然而,左宗棠自诩为当代的诸葛亮,并非没有道理。早在十七岁时,他便深入研究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将传统经典与实用学问有效结合。此外,他还受到经世派名士贺长龄和贺熙龄的培养,加上在会试前的顺利考试,使得左宗棠的自信心倍增。贺熙龄对他的评价更是高度赞扬:“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心异之。”
胡林翼则是典型的官宦世家子弟,岳父陶澍是当时的名臣,加之聪慧过人,自幼接受精英教育,使得他在周围很难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关于胡林翼的才华,史料中有详细的记载:“公既长,精悍之气,见于眉宇,于书无所不读,尤嗜宋五子、司马通鉴、龙门史记、班范前后汉书。”史书对他年轻时的描述仅用两个字——不羁。胡林翼自己也承认:“平生自谓才大,自幼即狂,谓世人皆无才,因狂而傲,二十、三十以前均是如此。”总的来说,在左宗棠与胡林翼相识之前,两人都感到孤独。然而,天意常常让志同道合的人相遇。由于两人同为湖南人,能量相当且同龄,他们的相遇是注定的。最终,因科举而结缘,1833年,左宗棠在京师参加会试时拜访了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左宗棠之所以前去拜访,除了同乡的缘分外,还因为他的父亲与胡达源曾在长沙的岳麓书院同窗学习,既是同学也是好友。左宗棠对此也有解释:“胡云阁先生乃吾父执友,曾共麓山研席者数年。”胡林翼也曾对左宗棠说:“林翼之先人,与先生之先贤交最厚。”这说明,两家之间的交情早已注定了他们的相识。
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中,读书人以学术为纽带,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圈子。此次拜访让左宗棠收获了一生受益的友谊,经过交流后,两人都认定对方是自己所寻找的知己,关系迅速升温,彼此畅谈古今大政,甚至彻夜不眠。虽然外人看来这似乎有些反常,但左宗棠和胡林翼却沉浸在找到知己的喜悦中。对于一个男人而言,人生中最快乐的事不仅是洞房花烛夜,更是与知己共饮畅谈。连胡达源都觉得两人的状态不寻常,建议他们收敛一些。此次短暂的相逢注定成为两人一生的美好回忆,左宗棠后来回忆道:“纵言阔步,气豪万夫。我歌公咢,公步我趋。群儿睨视,诧为迂怪,我刚而褊,公通且介。”尽管两人当时自信满满,但他们并不知道,现实往往不会因为个人的热情而放弃对他们的考验,左宗棠和胡林翼后来的日子都曾经历过长时间的失意与蹉跎。

1835年,二十三岁的胡林翼考上秀才,八月中举人,次年(1836)又中了进士,前途光明。然而,左宗棠却在会试这一关上屡屡受挫,无法获得进士的头衔。但这并未影响胡林翼对朋友的看法。在前往两江总督署拜见岳父陶澍时,胡林翼第一时间就将左宗棠推荐给了陶澍。陶澍作为两江总督,深知胡林翼的眼光,因此对左宗棠产生了潜在的兴趣。胡林翼在后来的奏折中提到:“臣曾荐于前两江总督臣陶澍…称为奇才。”于是,1836年,陶澍在回到安化老家后,特意前往渌江书院拜访正在教书的左宗棠。此次见面犹如胡、左初识时的重现,五十七岁的陶澍与二十四岁的左宗棠都感受到彼此的知音之情。史料记载:“乃激赏之,询访姓名,敦迫延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至于达旦,竟订忘年交。”陶澍不仅给予左宗棠“奇才”的称号,还与他结为忘年交。左宗棠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在此时已不再需要多言。
对于左宗棠而言,无论他是否能考上进士,他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凡。因为有陶澍这样的高质量人脉,他的未来已不再是普通的路人。陶澍与年轻人结为忘年交的“新闻”也为左宗棠带来了“流量”,使他能够将这些人脉资源转化为自己的优势。陶澍在去世前也尽力扶持左宗棠。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参加会试再次失利,回程中拜访了陶澍。陶澍以高规格接待了左宗棠,并对他说:“他日君当此坐,名位尚在吾右。”这时左宗棠面临的困境并未影响陶澍对他的重视,陶澍明白左宗棠长期研究经世致用的学说,进士之路对他而言并不容易。为了帮助左宗棠,陶澍想到了通过高规格接待形成“新闻效应”,将左宗棠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此外,陶澍还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与左宗棠结为亲家,让他的儿子陶桄将来娶左宗棠的女儿左孝瑜,这实际上是在托孤。
八年后,左宗棠在陶澍的支持下,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陶澍家中藏书丰富,左宗棠在教育陶桄的同时,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学习舆地、农兵、漕盐等实用学问。他在信中与妻子分享自己的激动心情:“凡有关海国故事者,无不涉历及之…吾在此所最快意者,以第中藏书至富。”这八年是左宗棠人生的关键,因为通过对陶澍遗留书籍和资料的学习,他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对成为封疆大吏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也解释了他为何出山后能迅速指挥湖南巡抚府。
在具备了出山的条件后,好友胡林翼再次利用各种资源全力支持左宗棠。此时,胡林翼与岳父林则徐均在贵州任职,于是他将左宗棠推荐给了云贵总督林则徐。虽然左宗棠因家中事务未能前往林则徐处任职,但林则徐与陶澍一样,心中也对见左宗棠产生了强烈的意愿,最终促成了1849年的湘江夜谈。在这次夜谈中,林则徐确认了左宗棠的才华,并大胆将新疆的重任托付给他,进一步推动了左宗棠的仕途发展。
1850年,林则徐去世,继任的湖广总督程矞采调任后,身在贵州的胡林翼积极向程矞采推荐左宗棠,称其“才学识力,冠绝一时”。然而,程矞采对左宗棠并不十分感兴趣,左宗棠对他也不屑一顾,因而继续隐于江湖。咸丰二年(1852)初秋,太平军逼近长沙,朝廷调任张亮基为湖南巡抚,面对危机,张亮基邀请胡林翼协助,但因胡林翼在贵州无法前来,便推荐了左宗棠。胡林翼甚至将左宗棠与林则徐相提并论,称他为“文忠公一流人物”。最终,左宗棠在张亮基的邀请下以幕僚身份出山,并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晋升为封疆大吏。
左宗棠的成功不仅因个人能力,更因时代的需要。但无论如何,胡林翼始终是他一生的贵人。没有胡林翼,左宗棠很难与当时的优质人脉链条建立联系,享受其带来的红利。世界的真相是: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贵人更为关键。胡林翼就是左宗棠一生中最大的贵人。此外,胡林翼还在樊燮案中救下了左宗棠,据一位湘系要员回忆,若非胡林翼的援助,左宗棠“几乎殆矣”。左公年表中也记载:“因胡林翼力解之,才免于难。”在救下左宗棠后,胡林翼最后一次向咸丰皇帝上疏,称:“湖南在籍四品卿衔兵部郎中左宗棠,精熟方舆,晓畅兵略,在湖南赞助军事,遂以克复江西、贵州、广西各府州县之地,名满天下…令其速在湖南募勇六千人,以救江西、浙江、皖南之疆土,必能补救于万一。”经过权衡,朝廷下谕:“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自此,左宗棠以正统身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他大开大合的人生。而他一生中最大的助力,除了自身卓越的能力外,就是始终站在他身后的胡林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