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末代尚书令樊建,为什么要为灭汉的邓艾翻案?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3-17 02:20:15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年),一次司马炎与给事中樊建论及季汉故丞相诸葛亮事迹,司马炎不禁羡慕地说:“假若朕有此人辅佐,哪有这么累呢?”樊建趁机向司马炎进言,为邓艾平反。司马炎听了一笑道:“朕正打算重理此事,卿之言正合朕意。”于是下诏重申此事。樊建在季汉为尚书令,他为什么要为灭汉的邓艾平反呢?

樊建游戏图

一、季汉尚书

樊建,字长元,义阳(治所多有迁移,在今河南南阳、信阳一带)人。

樊建在季汉做到了尚书令。对三国历史熟悉的,都知道尚书令是当时的实际宰辅。

其实尚书令蕞初职位比较低,只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属官。少府是负责皇 室管理的内朝官,尚书仅负责文书、奏章。汉武帝时,为强化君权,设中 朝官,以尚书、侍中、秘书等低级官员负责皇帝内务。尚书职虽低,但负责奏章的拆读、初审,官吏的升迁也由尚书转奏,尚书甚至有权弹 劾官员。所以以尚书为代表的内朝官,逐步剥夺了以三公为代表的外朝相权。到魏晋时,三公更成为荣誉性的虚职,尚书台主官尚书令反而成了实际的宰相。

但季汉又有所不同。季汉多以重臣“录尚书事”,“季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的知名度很高,尚书令反而易被人忽略。

季汉四相,又被称作四英

我们看一下季汉的十一位尚书令。

刘备时期有三位:法正、刘巴、李严。法正其实是刘备为汉中王时的尚书令,刘巴跨汉中王和季汉两个时期,李严则是刘备兵败夷陵驻守永安时任为尚书令的。但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受托孤,虽名义上“统内外军事”,实际上只是个永安都督。

季汉四相时期有四位:陈震、蒋琬、费祎、董允。陈震于后主建兴三年(225年)为尚书令,但只负责出使东吴,建兴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陈震再出使东吴时已成了卫尉。“季汉四相”的说法比较流行,但实际上,季汉只有诸葛亮一个丞相,蒋琬、费祎有丞相之实而无丞相之名,很快就从尚书令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董允则只为尚书令,权力要小于前三人。

季汉后期有四位:吕乂、陈祗、董厥、樊建。吕乂在董允于后主延熙九年(246年)去世后接任尚书令,直至延煕十四年(251年)去世。此后陈祗为尚书令,但两年后,费祎遇刺,陈祗开始与卫将军、录尚书事姜维共同辅政。其时姜维虽然位在陈祗之上,但长期不在朝中,所以陈祗反而“权重于维”,陈祗也是季汉军政分权的开始。陈祗去世后,董厥继任尚书令,后任辅国大将军,与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子)并为平尚书事,樊建则为侍中、守尚书令。此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但三人不能矫正,董厥、诸葛瞻更处处掣肘姜维,甚至有废姜维为益州刺史进而夺其兵权的图谋,姜维被迫避祸沓中进行屯田。樊建好在不与黄皓合污,但亦无所作为。

姜维虽位在陈祗之上而权任不及陈祗

后主炎兴元年(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兵至成都,刘禅依光禄大夫谯周之议,舆榇自缚,出城投降。后发生二士争功事件,伐汉的钟会、邓艾及季汉大将军姜维一同毙命,樊建则与刘禅一起到了魏都洛阳(参见)。

二、相国参军

樊建到洛阳后,与董厥同为相国参军。而这时的曹魏相国,正是已架空魏室的晋公司马昭。也就是说,樊建和董厥入魏后,其实入的是司马昭的幕府。

在洛阳,樊建和季汉故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郎郤正等亲眼见证了刘禅的“乐不思蜀”,而后几人一同封侯s。

樊建入魏为司马昭参军

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年),樊建、董厥二人又兼散骑常侍,返蜀进行慰劳。

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已为晋王的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位魏相国、晋王。同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建晋,是为晋武帝。樊建又为给事中。给事中本为秦汉加官,晋始为正官,就是皇帝的顾问。

有一次,司马炎向樊建问及季汉故丞相诸葛亮事迹,樊建说:“诸葛亮治蜀,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意思就是,他听到过错,从不隐讳,闻而必改,赏罚分明,上可通神。司马炎听后,羡慕地说:“假若朕有此人辅佐,哪有这么累呢?”

樊建看司马炎高兴,趁机顿首道:“臣听闻天下议论,都说邓艾冤屈。陛下既知邓艾冤枉,而不予理会,这不正是冯唐所说‘虽得廉颇、李牧而不能任用’吗?”

冯唐此语出自《史记》《汉书》。说有一次中郎署 长冯唐和汉文帝谈及前朝旧事,汉文帝遗憾地说:“可惜我没遇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不然何愁匈奴为患呢?”冯唐却老大不客气地说:“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啊。”一句话怼得汉文帝无话可说。樊建这里说这话,意思就是您老人家只想到诸葛亮的好,自己身边的能人邓艾受冤你却不理,这和汉文帝有什么分别呢?

司马炎终为邓艾平反

司马炎听了一笑道:“朕正打算重理此事,卿之言正合朕意。”于是下诏重申此事。

泰始九年(273年),司马炎下诏:“邓艾创立功勋,束手受罪而不逃避处罚。他的子孙也沦为奴隶,朕常常同情,可任命他的嫡孙邓朗为郎中。”算是为邓艾平了反。

那么曾身为季汉“宰辅”的樊建,为什么要为灭其国的邓艾翻案呢?而邓艾此前为什么一直得不到昭雪呢?

三、平反之路

邓艾出身寒族。在他为魏征西将军,打到成都城下,灭亡季汉后,受到镇西将军钟会、邓艾军司马师纂、监军卫瓘等诬告,被司马昭下令收捕,后被处死(参见)。

随同邓艾身亡的,是钟会欲割蜀自立而后被灭,这就是演义中的“二士争功”始末(参见)。

有意思的是,司马昭对待钟会、邓艾两人的处理大相径庭:邓艾与其子邓忠俱亡,其后代遭到流放。但是对更加作恶的钟会,只是处死了其养子钟毅及参与谋反的钟邕后代,其余一概不问。

邓艾受冤,钟会是主谋

更为吊诡的是,司马炎建晋后,对打着反司马氏名义的淮南三叛王凌(参见)、诸葛诞(参见)都网开一面,对毌丘俭子孙既往不咎,却唯独对邓艾的受冤不闻不问。

更有甚者,泰始三年(267年),曾随邓艾伐蜀的议郎段灼上书,为邓艾鸣不平,司马炎还是没有反响。直到此时樊建进言,司马炎才决心为邓艾翻案。

其实细究起来,颍川钟氏、太原王氏、琅琊诸葛氏都是当时大族,毌丘俭之父毌丘兴也做过魏武威太守,独独邓艾是个寒族。那么一切就明了了:司马氏靠世家力量上位,所以这几人犯的错都可以原谅,相较之下,为势单力薄的邓艾平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而樊建,恰恰是因为有季汉降臣这个身份,这时他出来说话,反而比一班魏晋旧臣更易引起司马炎的注意。

历史,有时看起来就是这么地让人哀叹!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