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离骚》篇首以“摄提贞于孟陬”为言,固历元用寅之义也,篇末以从彭咸之遗则为结……由是推之,《离骚》当与道家有关……
《崔浩与寇谦之》,《初编》
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桃花源记旁证》,《初编》

然据《后汉书·南蛮传》章怀注引干宝《晋记》,知庐江郡之地即士行(按:陶侃)乡里所在,原为溪族杂处区域,而士行后裔一代逸民之《桃花源记》本属根据实事,加以理想化之作……《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初编》《桃花源记》为描写当时坞壁之生活,而加以理想化者,非全无根据之文也。……惟有一事特可注意者,即渊明理想中之社会无君臣官长尊卑名分之制度,王介甫《桃源行》“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深得其旨,盖此文乃是自然而非名教之作品,借以表示其不与刘寄奴新政权合作之意也。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初编》

……其文理连贯,逻辑明晰,非仅善于咏事,亦更善于说理也。少陵为中国第一诗人,其被困长安时所作之诗,如《哀江头》《哀王孙》诸篇,古今称其文词之美,忠义之忱,或取与王右丞“凝碧池头”之句连类为说。殊不知摩诘艺术禅学,固有过于少陵之处,然少陵推理之明,料事之确,则远非右丞所能几及。由此言之,古今治杜诗者虽众,而于少陵之为人,似犹知之未尽。《书杜少陵哀王孙诗后》,《二编》《连昌宫词》末章“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之语,与后来穆宗敬宗两朝之政治尤有关系……当宪宗之世,主持用兵者,宰相中有李吉甫武元衡裴度诸人,宦官中则有吐突承璀。然宦官亦有朋党,与士大夫相似。其弑宪宗立穆宗及杀吐突承璀之诸宦官,世号为“元和逆党”。崔潭峻者,此逆党中之一人。故“消兵”之说,为“元和逆党”及长庆初得志于朝之士大夫所主持。……但《连昌宫词》末章之语,同于萧俛段文昌“消兵”之说,宜其特承穆宗知赏,而为裴晋公所甚不能堪。此则读是诗者,于知人论世之义,不可不留意及之也。
《连昌宫词》,《元白》

夫潭峻既为拥立穆宗之元和逆党中人,其主张“销兵”自不待言,于是知元才子《连昌宫词》全篇主旨所在之结句“努力庙谟休用兵”一语,实关涉当时政局国策,世之治史读诗者幸勿等闲放过也。
《唐代》中篇
狐能为怪之说,由来久矣。而幻为美女以惑人之物语,则恐是中唐以来方始盛传者。
《新乐府·古冢狐》,《元白》
杜公此诗(按:《咏怀古迹》)实一《哀江南赋》之缩本。
《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二编》
寅恪于论《长恨歌》时,已言乐天之诗句与陈鸿之传文所以特为佳胜者,实在其后半节畅述人天生死形魂离合之关系,而此种物语之增加,则由汉武帝李夫人故事转化而来。此篇以李夫人为题,即取《长恨歌》及《传》改缩写成者也。……盖此篇实可以《长恨歌》著者自撰之笺注视之也,而今世之知此义者不多矣。
《新乐府·李夫人》,《元白》
又李义山《马嵬》七律首二句“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实为绝唱,然必系受《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一节之暗示无疑。否则义山虽才思过人,恐亦不能构想及此。故寅恪尝谓此诗乃《长恨歌》最佳之缩本也。
《长恨歌》,《元白》
往岁读《咏怀堂集》(按:阮大铖《咏怀堂诗集》),颇喜之,以为可与严惟中之《钤山》(按:《钤山堂集》),王修微之《樾馆》(按:《樾馆诗》)两集,同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至所著诸剧本中,《燕子笺》《春灯谜》二曲,尤推佳作。其痛陈错认之意,情辞可悯。此固文人文过饰非之伎俩,但东林少年似亦持之太急,杜绝其悔改自新之路,竟以“防乱”为言,遂酿成仇怨报复之举动,国事大局,益不可收拾矣。
《别传》第五章
牧斋平生所赋长篇五言排律如《有美诗》《哭稼轩留守相公》及此诗等,皆极意经营之作,而此篇中以蒙古比建州,所用典故如“诈马”“只孙”“怯薛”等,岂俭腹之妄庸巨子自称不读唐以后书者所能办。
《别传》第五章
……此叠八首,不独限于个人儿女离别之私情,亦关民族兴亡之大计。吾人至今读之,犹有余恸焉。《投笔集》诸诗摹拟少陵,入其堂奥,自不待言。且此集牧斋诸诗中颇多军国之关键,为其所身预者,与少陵之诗仅为得诸远道传闻及追忆故国平居者有异。故就此点而论,《投笔》一集实为明清之诗史,较杜陵尤胜一筹,乃三百年来之绝大著作也。
《别传》第五章
寅恪尝论河东君之作品,应推此诗(按:《次韵奉答》)及《金明池·咏寒柳》词为明末最佳之诗词。当日胜流均不敢与抗手……
《别传》第四章
来源:《陈寅恪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