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邬思道从何处获取信息,才明白雍正继位当晚,高勿庸为何会死

卿心君悦 2024-07-21 11:26:30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关于邬思道有这样一个诡异的谜团——

刑部冤狱发生后,老四胤禛没有听从邬思道“不要介入此案”的建议,反倒向康熙主动请缨。

可在事后,从未离开过四爷府的邬思道,却第一时间得知了此事。

而在“满朝乱敲东宫鼎”时期,足不出户的邬思道,竟也得知了发生在八爷府上那场“大王八”的闹剧。

那么,邬思道究竟是如何获取到这些信息的呢?

要知道,前期一直隐藏自己“夺嫡之心”的老四,很少将朝堂上发生的那些事主动告知邬思道,大多时候,都是已经获取到相关信息的邬思道,主动挑起话题并给出建议。

可身为西席老师的邬思道,从不踏出四爷府与外人联系,而四爷府的内部不仅规矩极严,又是京城有名的“篱笆牢、铁门栓”,在这种情况下,邬思道应该无法获取到外面的信息才对。

尤其是,邬思道所获取到的一些信息,是除了那几个当事人之外,其他人根本无从得知的。

既如此,难道邬思道真与剧中的“贾道士”一样,拥有神机妙算的本领;还是说,作为剧中的第一谋士,其自带特有的“情报系统”?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一谜团背后的真相。

怀疑对象:康熙

要想解开邬思道的信息来源之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目光聚焦到——刑部冤狱发生时,邬思道如何得知老四主动请缨的那件事上。

当时,老四从老十三的口中得知此事,当即决定要将此事闹大,借机肃清冤狱。

可当老四向邬思道提及他的想法时,却遭到了邬思道的反对。

在邬思道看来,老四清查此案的收益远小于要承担的风险。刑部冤狱一案,牵扯到主管刑部多年的太子,一旦老四在审案中查到了太子,势必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进,则要背负“废除太子”的罪名,而退,则要承担欺君之罪。

然而,自有打算的老四,并没照从邬思道的建议,反倒在第二天一早就向康熙主动请缨,要求领下这个肃清冤狱的任务。

等老四请缨完回到府上,得知邬思道竟要辞职离府,而给出的理由是“言不听计不从,不去而何”,他当即就猜到,邬思道一定是听说了他主动请缨的事,也因此,老四暗自嘀咕了一句:

“谁走漏了风声?”

注意,老四为何会有这种疑惑?

最主要的原因是,得知他向康熙主动请缨的人少之又少——除了他、老八胤祀以及康熙这三个当事人外,能知晓此事的人,可能也就只剩寸步不离康熙的李德全了。

因此,大概率来看,邬思道的信息来源应该就是这四个人中的一个。

可问题是,老四和老八直接就可以排除,而李德全若非有康熙的授意,绝不敢私下走漏消息,如此来看,难道暗中向邬思道传递消息的人,是康熙?

这种分析的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点,老四请邬思道当西席老师的事,康熙必然是清楚的,给皇孙找老师的这一点,老四想瞒也瞒不住。

既如此,对于邬思道的来历,康熙也必然会进行一番调查。而当康熙得知了邬思道的来历,自然就能想到这是老四为夺嫡请来的“谋士”。

若按此来分析,在“追比国库欠款”时期,早已有心废除太子而培养老四的康熙,似乎就存有暗中向邬思道传递信息,以促成老四继位的动机。

尤其是,这种分析若是成立,在某种程度上,就能解释在“竞选大将军王”,以及“死鹰事件”中,邬思道为何总能精准地把握康熙的心思。

以及在老四继位前夕,邬思道为何会一再提醒老四要救出老十三。

邬思道此举很可能就是得到了康熙的暗中授意,而康熙对邬思道的授意,才是确保老四能够顺利继位的最重要的后手。否则,单凭取个传位诏书,都能在皇宫里迷路的隆科多,老四当晚极有可能继位无望。

而这一点,正是最能佐证这种分析成立的依据!

但可惜的是,这个依据,又恰恰着证实了这种分析并不成立!

要知道,老十三若真是康熙留给老四继位的关键后手,那么康熙根本没有必要暗中授意邬思道,完全可以事前暗示老四,或者直接放出老十三。

而且,康熙通过邬思道来扶老四继位的这种分析,看似大有可能性,实则却毫无可能。

毕竟这种事一旦见了光,势必会玷污康熙的圣名。而在老四继位之前,看似康熙已默定了老四为继位人,但老四仍处于康熙的考察之中。

同时,在刑部冤狱一事中,康熙和邬思道的看法也是存有分歧的。

在邬思道看来,老四万不能接下这个任务,但在康熙的心里却希望老四接下肃清冤狱的任务。若邬思道的信息来源真是康熙,他又岂敢向老四提出有悖康熙意愿的建议?

由此来看,邬思道的信息来源绝非康熙。

那么,又是谁向邬思道传递信息的呢?

怀疑对象:高勿庸

既然,向邬思道传递信息的人不是康熙,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就排除了图里琛、德楞泰这两个康熙身边的人。

姑且假设这两个人当天也清楚老四主动请缨的事,但若没有康熙的授意,他俩和李德全一样,是不敢也不会向邬思道泄露信息的。

虽说在这其中,已有迹象表明:当时图里琛可能正在向老四靠近。

但即便图里琛那时已经投入到了老四的阵营,但他也绝不会做出,瞒着老四向邬思道泄露信息这种犯忌的事儿。

既如此,要想揭开邬思道信息来源的这个谜团,我们就要把视线从皇宫内部移出来,放到四爷府的内部。

而在四爷府,有可能让邬思道得知老四主动请缨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四爷府的管家——高勿庸。

注意,说高勿庸是重点怀疑对象,并非是因为高勿庸知道老四主动请缨的事儿,而是高勿庸告知了邬思道,老四一大早就去了皇宫,而得到这一信息的邬思道,稍一分析,就能得出老四是去主动请缨了。

到此,有人可能会说:

若因此就将高勿庸列为怀疑对象的话,那么李卫和高福也应该被怀疑,毕竟老四去皇宫的事,李卫和高福同样有可能知道——

根据剧情,老四出门,按流程会命令高勿庸备马、备轿,而李卫和高福却有可能会安排一同随侍。

既如此,为何要排除李卫和高福的嫌疑呢?

其实,排除他们怀疑的理由很简单——

先来说李卫。

作为一个能从小乞丐,一步步走向两江总督的存在,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有些事看得比谁都透,拎得比谁都清。在他的心里,要忠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四胤禛,而涉及到老四的一些举动,他不仅不会去猜其目的,更不会向他人泄露。

这一点,从老四为了装病,又汗蒸又洗凉水澡,而李卫见此不闻不问不谈,只埋头干活,就能看出来。

而相对于李卫,按理来说高福是有嫌疑的,毕竟见老四装病,高福一直在就此话题询问李卫。

但是要注意一点:

虽说在“老四主动请缨”以及“八爷府上演‘大王八’闹剧”的这两件事上,高福存有向邬思道泄露信息的嫌疑,但高福死后,在“竞选大将军王”以及“死鹰事件”这两件事上,足不出户的邬思道仍旧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

因此,就可以证明:邬思道的消息来源绝非高福。

既然,在四爷府只有高勿庸最有嫌疑,那么邬思道所得到的信息,难道真是来自高勿庸之口吗?

真相很可能就是这样!

首先,高勿庸向邬思道传递信息,是有动机的。

或许,邬思道初到四爷府时,高勿庸并没有意识到邬思道的重要性,可当老四从江南返回,为了拜其为西席老师,不惜放下身段行大礼,而后,老四还亲自向邬思道“问计”。

凭此两点,高勿庸若还看不出邬思道是老四请回来的“军师谋士”,他也就不配当四爷府的大管家了。

既然,邬思道是老四请回来的“军师谋士”,那么老四在谋求什么,自然可想而知。

可以说,在整个四爷府,最希望老四继位的人,除了老四本人,就是高勿庸了,而在某种程度上,高勿庸对此的期待甚至并不亚于老四本人。

要知道,老四若不继位,他只是四爷府的管家。可若是老四成功继位,他极有可能,一跃成为大内总管。

虽然都带一个“管”字,所干的主要的活儿都是伺候老四,但大内总管和四爷府管家的地位,却是天差地别的。

因此,当高勿庸意识到邬思道的重要性,以及老四请邬思道的目的,高勿庸为了提高老四继位的成功率,极有可能会将他的所见所闻悉数告知邬思道。

由此一来,邬思道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高勿庸这一个眼线,而是老四所掌握的整个信息网。

为何这么说?

在“竞选大将军王”时,老四接受了邬思道的建议,放弃争夺“大将军王”,转而拿下陕甘总督,当时老四所默定的陕甘总督就是年羹尧。

而年羹尧得知此事后,为了跟老四讲条件,偷偷返京先去见了老八。当时,年羹尧一回京,高勿庸就向老四密报了这件事。

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老四的信息网实际上是由高勿庸掌管的。而邬思道通过高勿庸之口,就能得知老四信息网所掌握的全部信息。

这就是为何邬思道足不出户,却能对朝局了如指掌的真相!

同时,在邬思道诡异地得知“老四主动请缨”一事时,按理来说,以“心思缜密”著称的老四,绝不可能不深究邬思道的信息来源。然而在剧中,老四却并没有对邬思道的信息来源进行深究。

发生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就是因为老四在暗中调查时,察觉到了邬思道的信息来源是高勿庸,这才搁置了对此事的追究,并默许此事在暗中进行。

真相:高勿庸之死

得益于高勿庸所提供的信息,经过邬思道的分析与加工,总算助老四在“九子夺嫡”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然而,就在老四于畅春园继位后,高勿庸却再未出现过。

事后,侥幸以“半隐”这种方式逃得一命的邬思道,在老十三给他送行时,曾规劝老十三要辞掉“铁帽子王”,而老十三听后当场就表示,他不信老四会做出“弓尽鸟藏”的事。

见此,邬思道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啊,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

邬思道话里所谓“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主要暗指的就是四爷府的管家高勿庸,而高勿庸之所以再未出现,其实就是在老四继位那晚被灭了口。

那么,高勿庸被灭口的原因,真如邬思道向老十三说的这样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邬思道的推测,只是高勿庸被灭口的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因为高勿庸没经老四允许,私下里向邬思道泄露信息的这一点。

要知道这一点,恰恰是领导最无法接受的大忌!

注意!

若高勿庸不被老四灭口,其必然会取代李德全的位置,一跃成为大内总管。

何为大内总管?

就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所有的事情,皇帝能瞒得了下面任何人,唯独瞒不了的,就是身边的大内总管。

既如此,继位的老四又岂会容高勿庸在他的身边呢?

毕竟谁又能确定,老四继位之后,高勿庸就不会再泄露有关老四的信息。为此,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将高勿庸秘密除掉。

这就是老四继位之后,高勿庸再未出现的真实隐情!

到此,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老四不满高勿庸向邬思道泄露信息的这一点,为何不在察觉后,第一时间向高勿庸发出警告呢?

其实,这就是老四的虚伪之处。

在剧中,看似老八胤祀是最在意人设打造与风评的人,但实际上,老四却比老八更甚——

当初,老四之所以暗中下令叫年羹尧找到邬思道,并不惜行大礼也要让邬思道成为“西席老师”,其原因,并非是他有感于多年之前,邬思道所写下的那首“暗含正气”的诗句,而是老四暗中得知邬思道竟怀有“登龙十二术”。

因此,老四礼贤下士地招邬思道为“西席老师”的目的,也就一目了然了,就是为了夺嫡。

然而,当邬思道第一次向老四提建议时,因无意间点破了老四想要夺嫡的心思,以致老四草草地终止了那次交谈。

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虚伪的老四,当时不愿让身边人得知他暗藏夺嫡之心。

这一点,在“高福之死”一事上更能体现——

之前的文章曾提到过“高福之死”的真相,不是高福出卖了老四,而是在老四以李卫和翠儿的安危为威胁,高福不得不上演“卖主”的戏码。

老四之所以要那么做,其实就是为了防止老十三识破他的真面目——

当时,正处于太子胤礽复立的时期,老四得知太子胤礽与任伯安所做的交易,借机布了一个“放虎归山”的局,让主管刑部的老十三配合太子放掉刘八女,再安排年羹尧前往江夏镇去缉拿。

过程中,老四为报当年之耻,暗中授意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也由此,老四意外收获了太子和任伯安洽谈交易的密信。

老十三得知此事,便向老四提出应该销毁这封密信,但是老四并没有同意,反倒说留着这封密信,是为了保护老十三。

在这期间,老四私下里安排高福主动接近老八的胡管家,最终借高福之手,将这封密信递给了八爷党,由此推动了太子二次被废。

事后,为了防止高福走漏风声,让老十三等人意识到他的真实面目,高福被老四派人灭了口。

而通过这两件事,其实就能理解,老四为何明明不满于高勿庸泄露信息的事,却不加以警告,反倒在事后将其灭口。

高勿庸向邬思道泄露信息,虽说触碰了老四的大忌,但高勿庸的这种做法,却是老四乐见其成的。

毕竟不愿暴露夺嫡之心的老四,是不能将朝局的发展悉数告知邬思道的,而邬思道若无法得到相应的信息,又不能为他出谋划策,分析时局。

而高勿庸的这种犯忌的行为,正好让“既当又立”的老四,看到了坐享其成的机会。

这才有了老四对高勿庸初期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及事成之后的清算。

而当初高勿庸之所以敢私下里泄露信息给邬思道,其实就是看穿了老四“既当又立”的真面目。

只不过,高勿庸自以为他主动做了老四“想做而不能做”的事,会得到老四进一步的认可,殊不知他的自作主张,反倒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

6 阅读:3057
评论列表
  • 2024-07-21 12:14

    [100]

  • 2024-08-11 19:02

    康熙彻查冤案不可能马上就宣布,马上就执行,剧情中的时间只是为了加快进度,在此期间必须征求重臣的意见。

卿心君悦

简介:情感观察者,书评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