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一鸣
编辑 | 野格
十点人物志原创
被通知裁员的那天,张露终于决定放下手里的工作,比平时提早了5、6个小时下班回家。那一刻,她才敢让自己放松下来。
晚上7点,当她走出公司,北京夜里的寒风立刻就让她的理性彻底地崩塌了。她站在天桥上,望着桥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开始回想已经结束了的人生第一份工作。“我之前真的加了很多班,有些时候凌晨下班打滴滴回家,室友们都睡了。我也真的非常努力地在干活,休息时间有工作消息,我立刻回复。”
“但公司就这么把我抛弃了。”大学毕业六个月后,张露因为公司部门规划调整而被裁员。但她没有得到合理的裁员补偿,拿到的只有一张写着“不符合公司该岗位录用条件”的解聘通知书。
另一边,今年6月毕业的陈雨应聘成为了一家服装品牌公司的管培生,然而7月入职,8月被裁。当她以为拥有了管培生的身份,自己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时,工作一个月后,她不仅被裁员了,还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她一度对找工作这件事感到失望和迷茫,“因为不是应届生了,我现在应聘上一些大企业工作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通常,企业招聘应届生的目的是为了发掘高潜力人才,优化人才梯队。而应届生可塑性强,忠诚度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管理和培养。同时,为了保障就业,国家也会对企业招用应届毕业生给予相应的补贴。往年,企业会在校园招聘时上演“抢人大战”。
但当下,企业的用人逻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控制人力成本,收缩招聘计划,追求人才“性价比”,减少人才培养上的长期投入。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4年春季招聘行情》显示,今年只有29%的雇主春季校招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校招的雇佣量比上年有较大的减少,校招岗位增量低于社招。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许多如张露和陈宇一样的应届生们,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遭遇了裁员。他们的工作能力被否定,又失去了很多面向应届生的就业机会。“这非常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一位资深HR也对此表示痛心。
职场一开局就是困难模式,但这届应届生不打算就这么算了,他们决定反击。在裁员这件事上,他们开始了“反向的整顿职场”,在一路打怪升级中,有些人也逐渐刷新了对工作和自我的认识。
他们告诉我“你能力不行““就是因为你们能力不行,你们部门才会被砍掉的。”
“这个岗位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你也知道自己是一个应届生,没什么资源,所以这个岗位本来就不适合你。”
“你一个应届生,公司已经很包容你了。”
听着人力接二连三的指责,方园心里非常烦躁。她早就知道公司是因为业务板块调整而裁员的,但此时的一番说辞只是为了逃避支付她应得的裁员补偿。
今年研究生毕业的方园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实际上入职之后,方园就发现自己所在的业务板块已经岌岌可危。“我们部门每天都在走人,到最后部门解散的时候,只剩下我和另一个产品经理了。”
当直属领导对部门的同事们说“公司可能养不起我们了”,并提醒大家早做打算时,方园还在庆幸自己是应届生,微薄的工资可能不会给公司带来太大的负担。但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是落了下来。那天,老板对着方园和另一个产品经理说,“你们去办一下手续吧。”
“手续?什么手续?”接到裁员通知的第一时间,方园懵了。但当她得知老板不准备支付她裁员补偿时,她感觉到自己被不尊重,不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像一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廉价劳动力。
“工作能力不足”、“未达到录用条件”这样不需要给予经济补偿的辞退理由,已经成为了企业裁员应届生时逃避经济补偿的一种手段。
另一边,在突然被通知部门规划调整,自己即将被裁员的时候,张露迅速在手机上搜索了关于裁员补偿的相关法律规定,她决定依法向公司索要0.5n+1的经济补偿。
但公司并不认可张露所提出的经济补偿方案,只给她开具了一张解聘通知书,上面的离职原因已经从“公司规划调整”改成了“不符合公司该岗位录用条件”。而公司所主张的“不符合公司该岗位录用条件“的依据是,张露没有完成其所在部门的总体KPI。
张露清楚,这根本不是她一个人能达成的KPI,而且她也并没有和公司签过“绩效确认函”之类的文件。“我想要他们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她没有在解聘通知书上签字,决定申请劳动仲裁。
向“管培生”开刀在经济下行的周期里,企业的用人逻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过去的开高薪抢人,变为现在的追求性价比。而曾经可以让实习生直通CEO、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管培生体系,也沦为了很多企业以低廉成本榨取劳动力的一种手段。
大四考研失败,错过了秋招的陈雨终于在今年7月以管培生的身份,入职了一家服装品牌公司。但当她被派去总公司开启为期一周的入职培训时,她才发现这家公司有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
培训时,陈雨从其他地区的管培生口中了解到,这家公司每年都会招200-300人左右的管培生,但招进来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开始裁员,裁到最后只剩二三十人。入职培训结束,正式上岗之后,陈雨更是发现自己好像是被忽悠了。“这是什么管培生啊!我就只是在卖场站柜台、熨衣服、叠衣服、招待客人,做一些基础工作,那些工作是个人都能做的!“陈雨对于公司的管培生培养体系感到非常疑惑,她觉得自己只是在打杂,根本没有得到公司的培养。
而从陈雨上岗后的第三周开始,与她同批入职的管培生就陆续被辞退。第四周的某一天,当陈雨做完工作汇报,得到一个较低的评分后,她就意识到自己可能也要被劝退了。
当天,陈雨被领导请进了会议室,进行离职谈话。公司给出的辞退理由是“工作能力不达标”。陈雨心里很无奈,但还想要询问领导自己能否得到应得的裁员补偿。“我们从来没有过‘裁员补偿’这回事儿。公司是在培养你,你有为公司创造过价值吗?你现在做的工作是个人就能做。”
领导的话像一把刀劈在陈雨的身上,她感觉自尊被人踩在地上,狠狠地践踏。“他们就是在PUA。他们总是用现阶段表现得比较好的人,去打压另一些表现不够好的人。但到最后,所有人都被裁了。”陈雨非常愤怒,她觉得自己被公司欺骗了,“他们招聘应届生,可能只是想要获得国家给予的应届生就业补贴吧。”陈雨离职后才意识到。
一个资深HR眼中的“裁员潜规则”管培生是应届生在同龄人中的职场天花板。成为管培生意味着他们刚进入职场就拥有比同龄人更高的薪资待遇、更短更快的晋升通道,他们身上被寄予了厚望。但当管培生沦为打杂小工,这是否意味着企业在人才培养上长期投入的意愿下降?
实际上,“管培生”是“管理培训生”的简称,是一个外来术语,是外企里面“以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项目,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或毕业三年以内的大学生。国内包括阿里、京东、字节、腾讯在内的企业都早已引进了这一人才培养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京东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超两万名高校毕业生,其中管培生100-150人,占比在0.5%-0.75%之间。
那么作为企业管理型人才的储备力量,管培生为何在当下会成为企业裁员的首选之一?在外企从事十多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深HR林女士表示,管培生项目是企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花钱的项目。因为在短短3-5年的时间里,管培生就要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进入管理层,所以企业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他们。
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企业“没有外企命,却一身外企病”,学习了外企管培生项目的体系框架,却没有能力落实好这个项目,培养出真正的管理型人才。林女士表示,“在经营困难,需要收紧开支的时候,一些企业就会选择裁掉比较费钱的人才培养项目。”
同时,林女士透露,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一些互联网大厂也会采取“筛选不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如,一些互联网大厂会裁掉自己的人才培养部门,只是开出高薪高福利,挑选最有性价比的人才,极尽所能地挖掘其在一两年内的劳动价值,等到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已经承担不了高强度的工作时,就会选择主动离职。而在高薪高福利的诱惑下,大厂也不愁招聘不到新的人才。”
在裁员已经稀松平常,离职补偿已经成为职场人获得的“第一桶金”的当下,对于应届生而言,裁员却是社会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他们不禁想问:“为什么裁员的这把刀会落到我的头上?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企业会选择裁员应届生?”
林女士做过多年的校招项目。据她观察,企业面向应届生的校招计划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年开启的。由于近年来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前一年在做校招计划时,难以预估到后一年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人力成本发生的变化。同时她也透露,现在企业的人力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单个员工的社保、公积金支出占到员工工资的20%及以上。《中国经济周刊》 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成本高成为中小微企业用工面临的最普遍挑战, 从工资支出占比来看,31.94%的企业工资支出占公司总开支的比例在15%~30%。
当大学生拿着毕业证和学位证,去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时,企业可能已经无法承担前一年所规划的过高的人力成本了。“而应届生的工资相对更低,企业所支付的经济补偿更低,且他们可替代性强,家庭经济负担较轻,因此企业会做出裁员或毁约应届生的选择。”林女士这样分析道。
为自己争取权益面对突如其来的裁员,一些应届生并不打算忍气吞声,选择了奋起反抗。而他们争取自身利益的举动,也像是一场反向的职场整顿。
经历了六个月的“随地大小加班”,张露再也无法忍受这份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的工作了。被裁员的当天,平时身在视频剪辑岗位、帮别人讲出故事的她,终于掏出手机开始录视频,记录下这一让她崩溃的时刻,也记录了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并发布在互联网上。
但张露发现,身边职场混迹多年的同事们妥协得多。离开公司之前,当她最后一次和同事们聚餐时,所有人在饭桌上对裁员的事情闭口不谈,没有一句怨言。“他们还在劝我赶紧和公司协商好赔偿方案,不要在这件事上花太多时间。但我明明受了很大的委屈,我就是想要为自己发声。”
张露讲述自己被裁员的视频,在短短几天内获得了可观的浏览量,有人发来鼓励和安慰,有人私信给她漂亮的风景照,还有人在她的评论区也讲出了自己相似的经历。
这则短视频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对公司起到了震慑作用,在正式交接完工作之前,张露就在着手准备劳动仲裁中所需要的证据,张露最终和前公司达成了和解,获得了合理的经济赔偿。
张露被裁员后,去了大理旅居
方园在走进老板办公室前,就搜索好了应对裁员谈判的策略和劳动法相关法规。坐在老板面前,她忍住了老板的指责和诋毁,坚定地向公司索要经济赔偿。当她终于拿到了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赔偿,走出那间办公室时,与她一同被裁员、只多要了三天工资的产品经理却对她说,“你要的太多了。”方园对于其他人不去争取自身权利的状况感到很无力,“他们可能离职过太多次,已经麻木了吧。”
“其实我入职之前也看到网友说那家公司差评很多,但我当时太着急了。”陈雨现在在找工作时,也会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应聘公司的相关信息,以免再次踩坑。她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裁员的经历,为他人避坑。
虽然被公司裁员,应届生们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依然满怀信心。张露开始拍视频做自媒体,探索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她发现自己变得更松弛了,“我变得没有那么急于求成了,反正赚钱怎么样都可以赚,我不会想要把我的自我价值捆绑在一家公司的一份工作上了。”而方园也想要运用自己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别人定制旅游路线,发展出自己的副业,不只依赖于公司的工资收入。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