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何选一个腿脚不便的儿子继位?

围炉观史 2021-10-10 11:45:48

明成祖朱棣虽有三个儿子,但除了长子朱高炽外没有更多的选择,而肥胖到腿脚不便的朱高炽之所以能继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宗法嫡长子的优势,二是“靖难之役”守北平有功,能力强,三是儿子朱瞻基“好圣孙”的加持,基于以上原因,最终明成祖朱棣还是选择了长子朱高炽。

宗法嫡长子的优势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贫农,经过一番艰苦奋斗,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的统治才开创了大明王朝,最终坐上皇帝宝座。

为了保住朱家的皇位和维护江山的稳定,朱元璋非常注重坚持传统,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尤其在皇明祖训中对各宗室藩王有明确规定。这也是他放权培养太子朱标,朱标死后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原因,而朱高炽也因为是燕王朱棣和徐王妃的嫡长子,早早地就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

除了朱允炆,朱元璋对其他几个年长的孙子也很注意培养,其中就包括秦、晋、燕、周四藩王的世子,而朱高炽因表现出的仁孝和见识,尤其被朱元璋看重,并评价他有“君人之识”,这是很高的评价了,如果朱高炽不是燕王朱棣的世子,说不定都有立他为隔代接班人的意思,同时朱元璋对朱高炽的肯定,在将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明成祖朱棣对继承人的选择。

作为燕王的嫡长子,朱高炽的出生本身就很不平凡,相传徐王妃梦见有冠冕执圭者上谒而生,对于现在来说,这当然是很扯淡的事,但在当时绝对是很神奇的,似乎代表着某种喻意,这更加稳固了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的地位。

等朱高炽稍长之后,因他是燕王藩的继承人,所以从儿童时代起,他就开始接受了儒家文化和武术等正规教育。

在性格上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为人言行识度,喜好读书,这方面两个弟弟远远不及,但同时他又嗜欲过度,也就是嗜吃、嗜睡不加节制,这很明显是易胖的体质,渐渐地他就长成了一个大胖子,由于过于肥胖,一度影响到正常行走。

因为身体肥胖导致腿脚不便,朱高炽变得更加喜静厌动,在武事上也不怎么用心了,虽然学会了一些箭术但资质一般,在这方面却是比不上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尤其朱高煦身材魁梧彪悍,武力惊人,弓马骑射样样精通,深受同样精擅武事、雄才大略的父亲朱棣喜爱,而朱高炽的肥胖和腿脚不便则常常引起朱棣的不满。

深知父亲心思的朱高炽一边积极控制饮食,但效果不大,一边更加专心致志于文学典籍和治理内政上,以获得父亲的看重。

“靖难之役”守北平有功,能力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朱允炆在当皇太孙的时候就担心众藩王叔叔坐大,威胁中央政权,开始着手考虑削弱藩王的权力,为此他还专门向皇祖父朱元璋讲述过他的方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听完后默认了他的看法。

可朱允炆刚即位不久,皇位还未稳固,就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推波助澜下急不可耐地开始削藩,在众叔王没有大罪的情况下,先后削去周、湘、齐、代、岷五王,将他们贬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不甘受辱自焚而死,这很明显与当初建文帝在朱元璋面前的说法背道而驰。

新君即位,面对自己的叔叔长辈没有加恩不说,居然还刀剑相向,毫无孝悌之心,只能说朱允炆太心急了,而且此举也失去了一部分民心。而燕王朱棣正是看到了五个藩王的下场,才更坚定了他举兵靖难的决心。

建文元年七月(1399年),燕王朱棣在经过一番准备后,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誓师起兵“靖难”,朱允炆听到朱棣造反的消息,自然不甘示弱紧急启用老将耿炳文挥师北伐,想将燕王朱棣一举打败。

可惜长兴侯耿炳文善守城而不善攻坚野战,在真定一战中被骁勇善战的燕王朱棣击败,虽然军队有所损失但主力尚在,耿炳文毕竟是一员老将,此后调整战略据城与燕军对峙。

建文帝朱允炆收到耿炳文前线受挫的消息后非常担心,以为耿炳文年迈(此时65岁)不堪用,于是采纳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取代耿炳文率领50万大军北上与燕军作战。

此时燕王朱棣为了避免将来陷入两线作战和后方不稳,先转道救援永平,然后决定主动攻打山海关一线和大宁地区,在出兵前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大本营北平,这对刚刚二十出头的朱高炽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重大的挑战,毕竟此前他从没有打过仗守过城池。

但朱高炽没想到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燕王朱棣领兵离开北平不久,大将军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北上而来,由于燕军兵力有限,北平附近州县的抵抗并没能持续多久,很快北平就被朝廷大军团团围困。李景隆在城外安营扎寨后,马上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门,因为燕军精锐大部分被燕王朱棣带走,留给朱高炽手中的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然而朱高炽不愧是朱元璋都看重的人,针对朝廷大军围城他早已有了准备。

他先是不分昼夜亲自负责守城事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注重安抚城中军民,使他们同仇敌忾坚守城池;其次他礼贤下士、诚以待人,与有经验的军中将士和文吏共同商讨军事、分析敌情,不但知己知彼,还让城内众人更为尽心尽力;再者朱高炽身为燕王世子,却能事事以身作则,守城期间每天早起晚睡,忙于处理军事、民政。

朱高炽明白北平是燕军的根本之地,而父亲燕王领军在外,一旦有失,不但燕军后路断绝,作为靖难起兵失败的燕王一系都将不会有好下场,所以无论情况多么凶险,北平必须守住,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防备。再加上朱高炽本人遇事冷静,不轻易自乱阵脚,还有母亲徐王妃的全力协助,一时间北平城军民百姓斗志十足。

李景隆多次攻打北平城却始终难以攻破,且燕军的顽强抵抗更是出乎他的意料,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围困北平城。面对对方50万大军围城,弱势一方的朱高炽居然毫不胆怯,趁着城外朝廷军队不备,数次在夜间袭营骚扰,弄得他们惊慌不已甚至溃营自相残杀,最后不得不后退十余里扎营。

不久,燕王朱棣挟持宁王朱权和朵颜三卫归来,攻击驻扎北平城外的李景隆大军,朱高炽也趁势出城与父亲一起内外夹击,李景隆不敌狼狈退走。

此战朱高炽以万余老弱之军坚守城池,成功抵挡住了李景隆的50万朝廷精锐大军,保住了北平城,是整个靖难之役中极为关键的一次战役,不但树立了世子朱高炽个人的崇高威望,也让朱棣这个父亲对他刮目相看。

儿子朱瞻基“好圣孙”的加持

朱瞻基是朱高炽和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所以他既是朱高炽的嫡长子,也是朱棣的嫡长孙。相传在朱瞻基出生的当晚,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以后觉得这个梦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看到脸上一团英气并长得很像自己的孙子,高兴地说道:“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正值朝廷削藩的紧要关头,嫡长孙朱瞻基的出生被认为是上天的预示,促使朱棣下定决心发动靖难之变,可以想象他对这个长孙的看重。

由于朱棣本人是守边藩王的出身,英武雄壮,再加上作为将领曾多次领军及指挥军队对外作战,所以比较偏爱更好武的两个小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经常带着他们参与征战。

高阳郡王朱高煦也因此与朱棣身边的武将越走越近,尤其是燕军南下期间,朱高煦作为一员勇将勇猛善战,且多次在战场上救出朱棣,深受父亲的信任和喜爱,朱棣甚至抚摸着他的背部勉励道:“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这是暗示将来立他为世子啊,朱棣表现出的对朱高煦的看重,加上朱高煦本人在军中的巨大威望,进一步加深了武将们对他的支持,继而拥护他参与夺嫡。

相反,世子朱高炽则因越来越肥胖,再加上腿脚不便,喜好文事,使朱棣对他越发不满,所以在燕军南下的数年间一直让他留守北平大后方,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生疏了。而朱高炽知道自己在武事上平平,无法得到武将的支持,所以更加专注于儒学研究和行政治理上,自然也得到了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文官的支持。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刚当上皇帝不久的朱棣还没来得及高兴,就为立谁为皇太子烦扰不已,按说立嫡立长都应该是皇长子朱高炽,但内心中却偏爱更像自己的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在燕军南下时立下赫赫战功,再加上一批靖难将领纷纷上书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这使得皇帝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想法开始动摇。

于是朱棣征询文官们的意见,黄淮和尹昌隆都主张“立嫡以长”,尤其是兵部尚书金忠反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并向朱棣历数了历史上因“废长立幼”而酿成的宫廷惨祸,认为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好。朱棣依然犹豫不决,又征求朝臣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见朱棣无动于衷,接着又强调一句“好圣孙!”果然朱棣听到自己最喜爱的嫡长孙朱瞻基,不久就下定了决心。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正式册封皇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第二子朱高煦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朱高炽虽然被立为皇太子,但汉王朱高煦仍然不甘心失败,联合赵王朱高燧多次与太子发难,在朝廷之中也掀起夺嫡之争,而朱棣也乐得他们兄弟相互制衡,并没有深加制止。朱棣有时候虽对太子有腿疾不满,但太子还不到不能走路,而数次让他监国可见对他的信任和能力的认可,再加上皇长孙朱瞻基长大后愈发英武,且文武双全;相反汉王朱高煦则越来越狂妄自大、嚣张跋扈,他的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比得上朱瞻基的,所以早年虽有立汉王朱高煦的想法,到现在也早已经淡了。

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册立皇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进一步稳固了太子的地位。永乐十五年(1417年),一直赖在京城的汉王朱高煦,被强令就藩山东乐安州,至此远离京师,再也无法直接威胁到太子朱高炽的地位了。

2 阅读:2221
评论列表
  • 2021-11-02 13:28

    但凡朱允炆有点操作也不至于一点操作都没有,自己也不是大权旁落,能被地方诸侯造反成功也是独一份

    如果名字太长可以站在树后面遮挡起来一部分 回复:
    有人出工不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