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立了一系列举措,全面且深入地监管涉及企业的各项收费,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收费法定原则,法无允许即禁止。
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多次开展清理和整顿企业收费问题的行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随意收费、任意罚款、随意摊派等违规行为,给企业造成了额外的经济压力。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共查处各类企业违规收费案件3042起,并责令相关收费主体向企业退还13.6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实施规范企业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乱收费、乱罚款、滥检查、滥查封等问题,并严格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利益驱动性执法。
那么,哪些费用是应该缴纳的?哪些费用是不应该缴纳的?缴费的依据和标准又是什么?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收费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会议提出,要完善企业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将所有收费项目都纳入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清晰说明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收费金额,清单之外的项目一律不得收费,并依法依规清理现有的企业收费政策。
对于没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擅自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废除;
对于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
对于确实需要新出台的企业收费政策,要加强合法性、公平性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审查。
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乱收费问题。特别是对于企业而言,能够清楚了解自身需要承担的收费项目,避免了因信息不透明而带来的困扰。
二、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
加强对企业收费的监管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措施。
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进一步稳定各类经营主体的预期、增强发展信心,让他们在公平、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的环境中安心经营、稳步发展。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重点关注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的企业等收费主体,加强全过程监管,努力构建协同高效、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完善企业收费监测评估制度,优化问题线索的收集和处理流程。
在国家层面,市场监管总局一直在加大对违规企业收费的监管执法力度,包括完善各类企业收费目录清单,对检查发现没有法定依据的政策文件,及时推动修改或废止等。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还推进企业收费监测点的建设,全国已建立4000多个企业收费监测点,努力实现违规收费问题的早发现、早纠正。
去年7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央社会工作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明确了相关收费行为的标准,禁止强制收费、重复收费、变相收费,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的监管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上述企业收费目录清单的公布也方便了企业和公众进行社会监督。
在地方层面,一些省份已经开始探索建立企业收费监管的长期机制。
企业收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发展环境,信心比黄金更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