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老蒋却对这等人才视而不见,反倒把那些本事一般的将领提拔起来重用。
蒋介石身边有三个不太中用的手下,要是少一个,老蒋可能就不会输得那么惨!
【陈诚——常败将军】
陈诚这人,政治上老练得很,总能稳操胜券,但一到军事上,就像换了个人,经常碰壁,算是“常败”的将领了。
打仗技术不咋地却特别热衷,大家都戏称他为“小指挥家”。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在用人上一直有个偏好,那就是喜欢重用“黄浙陆一”的人。
陈诚老家在浙江,他当过黄埔军校的教官,还是委员长的忠实追随者。
蒋介石当然对他很看重,把他当作得力助手,非常倚重他。
蒋和陈之间存在个人的亲属连带关系。
谭延闿是国民党里的一个大人物,他和蒋介石的关系特别铁。
陈诚的老婆谭祥,其实是谭延闿的女儿。
这段婚姻能成,多亏了宋美龄从中帮忙牵线。
陈诚之所以能在蒋家政权里混得风生水起,成为大红人,这背后有他所属的阶级在起作用。
国民党军里,不管是嫡系部队还是那些杂牌军,都搞了个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组织。
只有陈诚带领的第十八军是个与众不同的存在。
很明显,蒋介石对陈诚那是相当信任,因此不需要通过政治思想工作来管着他。
不过说实话,陈诚在军事指挥、打仗方面真的不算出众。
拿淞沪会战来说吧,陈诚那时候是第三战区的老大,还管着第十五集团军。
他在打仗那会儿,真的是表现得特别勇猛。
他多次跑到前线,亲自指挥战斗,而他所在的指挥部也经常受到日军空袭的危险。
不过,大多数上战场的将军们,其实并不买他的作战指挥账。
淞沪会战一开打,日军那边援兵不断,根本挡不住。国军在上海守的那条线,眼看就要撑不住了,快接近崩溃的境地了。
为了不被敌军完全困住,打仗的部队只能决定先战略性地往后撤。
陈诚在战场上是个重要的领头人,但在负责撤军时,他忘了琢磨怎么对付日军在空中的优势。
有人对陈诚提出批评,说他打仗时指挥不够变通,太死板,老想着靠阵地死守。
直接跟敌军强大的空袭和炮火对抗,让我们部队损失很大,死了伤了好多人。
有些指挥官在他们的回忆故事里也说起过:陈诚在指挥时没啥整体规划,部队调来调去乱糟糟的。
在撤退那会儿,战斗区域模糊不清,掩护和收容部队的安排也没跟上,搞得挺乱的。
结果,撤退演变成了一场乱糟糟的大逃跑。
在电视剧《亮剑》里头,楚云飞对着那些逃跑的国军剩下的人一顿狠批:“哪怕是五万多头猪在那儿乱跑,共军追三天也追不上啊!”
其实,这句台词并非出自作者或编剧的创意,而是国军里的名将、曾担任山东省主席的王耀武说的。
他讲这话的时候,正好是莱芜战役中国军被打败以后。
1947年,在山东的战场上,蒋介石陆续派了四位将军过去,让他们一起管着山东的国军。
这里面有薛岳、陈诚、顾祝同,还有范汉杰这几个人。
莱芜战役是在陈诚掌管山东国军那时候打响的。
那时候,华东野战军由陈毅和粟裕两位出色指挥官的带领,打起了游击战。
不仅顺利甩掉了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堵截,打破了他们的围剿大计,还在莱芜地区赢得了耀眼的胜利。
这场战斗很快结束,只用了63个小时就搞定了。国民党军队被抓的、受伤的、死掉的人数加起来有五万多人。
【胡宗南——志大才疏】
国民党里的高级将领,人称“西北王”的胡宗南,那可是蒋介石最得意的弟子,说是“头号门生”也不为过。
彭老总对胡宗南的评价挺直接,说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胡宗南老家在浙江,他是黄埔出身,自打毕业后就一直跟着蒋介石,因此深得蒋介石的信赖和看重。
胡宗南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亲信中的亲信,他的官路走得那叫一个顺畅。刚毕业那会儿,人家就直接坐上了师长的宝座。
胡宗南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其实挺普通的。
1932年,老蒋亲自带着大批军队,去攻打大别山里的红军队伍。
在陕西和湖北交界处的漫川关,胡宗南带着大堆人马跟红军干了一仗,两边人数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胡宗南带着他的几十万大军,去阻挡只有一万多人的红军队伍,他心里头那个得意啊,简直要溢出来了。他还大言不惭地说:“瞧瞧,红军也就这点能耐,漫川关就是他们最后的归宿!”
在攻打四川的那场战斗中,胡宗南指挥得一塌糊涂,结果他的队伍一开始交锋就吃了大败仗,损失惨重。
两支大军在红军猛烈的攻击下被消灭,他自己也在游击队的追捕中慌忙逃跑。
说实话,在过去东征、北伐,还有中原大战那会儿,胡宗南确实表现出了不小的军事本事,也建立了不少战功。
但他的实际表现,还是没能达到坐上那么高位子的水平。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要打内战的心思慢慢浮出水面,胡宗南也按捺不住,急着想好好干一场。
1946年的时候,胡宗南接了个大任务,他变成了郑州绥靖公署的二把手,也就是副主任。
那年四月份,他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重新组织和调整,调整完之后,手下的士兵数量达到了二十多万人。
胡宗南在六月末带着大批军队过了黄河,打算跟解放军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干一架。
领导解放军第四纵队的人物,是胡宗南在黄埔军校时期的老同学,名叫陈赓。
在这场战斗中,胡宗南派出了他的最精干的部队,里头就有那个号称“最强第一旅”的第1旅。
这支队伍装备齐全,全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战士。
但结局出乎意料:这支顶尖队伍全军覆没,领头旅长黄正诚也被抓住了。
随后,胡宗南手下的另一大主力,就是那个整编过的第17师下面的48旅,也吃了个大亏,损失惨重。
差不多全军都打了败仗,连旅长何奇也被打死了。
1947年3月份,胡宗南按照蒋介石的计划,打算攻打延安,来个突然袭击。
作战方案到了毛主席手里,他首先就让张宗逊去发起反击。
让人没想到的是,张宗逊头一回带兵打西华池,就碰了个大钉子:虽说干掉了敌军1500人,可咱们这边也折了1200个兄弟。
继续这样耗下去,咱们军队的物资肯定是拼不过家底雄厚的胡宗南。
张宗逊吃了败仗,这事儿让整个军队都忧心忡忡。彭德怀心里那叫一个急,他二话不说,直接站出来要求带兵去跟胡宗南干一架。
3月16号那天,中央给彭德怀委了个大任务,让他当上了西北野战兵团的司令员和政委,负责指挥陕甘宁那边的全部队伍。
不过,就在那个宣布任命的日子,胡宗南已经冲过了延安外头的第一道防守线。
经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中央做出了暂时离开延安的决定。
第二天,胡宗南很轻松地就拿下了延安。
过了几天,他由熊向晖带着,走到了毛主席以前住过的那个窑洞。
在抽屉最里头,胡宗南翻出了一张小纸条,上面竟是毛主席亲手写的字:“胡宗南去了延安,这下可好,像是骑虎难下,往前没法走,往后也退不回,咋办啊!咋办啊!”
看完之后,胡宗南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不过那笑声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打那以后,胡宗南的好运就算走到头了。
熊向晖是位老练的红色间谍,在敌方阵营潜伏了很长时间。
熊向晖是胡宗南的得力助手,跟在他身边当秘书,对胡宗南的了解甚至超过了他自己。
熊向晖的回忆录里头写了这么一件事:胡宗南有个挺有意思的习惯,碰到让他高兴、顺心的事儿,他就咧嘴大笑;要是有人戳到他的痛处,他也照样哈哈大笑。
很明显,毛主席写的那张纸条,正好说到了他的要害上,一点都没错。
有时候,撤退也是一种成功的表现,而占领却可能意味着失败。
说白了,胡宗南一打进延安,就老是吃亏,败得一塌糊涂,损失特别大。
说到他们说的消灭敌人数量,那简直就是自己骗自己,瞎编一气。
他占据的那个延安,其实早就没什么人了,基本就是个空壳子。
不过,胡宗南自我感觉相当良好,认为自己可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他搬到延安去工作,还派了大批军队驻扎在那里,结果他手里能灵活调动的兵力就只剩十万左右了。
更离奇的是,他居然提出让蒋介石亲自到延安来看一看。
8月7号那天,蒋介石和宋美龄来到了延安。胡宗南为了巴结他俩,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一时间成了众人的焦点。
但说实话,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真实的战争情况其实挺糟糕的。
胡宗南一拿下延安,就麻烦不断,过得那叫一个艰难。
他碰到了一个超级厉害的对手,那就是西北野战军的总头儿彭德怀。
胡宗南完全不是彭德怀的对手,他的指挥能力根本跟不上彭德怀的节奏。
跟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比起来,胡宗南那边兵力强多了,足足是他们的十倍。
可是战斗形势很快就来了个大变样。
胡宗南带着二十多万的军队,却一退再退,手下的兵力也越来越少。
1949年5月18号,胡宗南因为丢了十多万的精兵强将,实在没办法,只好咬着牙放弃西安,跑到汉中去了。
接下来的扶眉一战,给胡宗南带来了极大的重创。
有四个军队、六个师的兵力,还有六个团的单位,加起来一共被消灭了四万三千多人。
汉中那边的防线全垮了,胡宗南在汉中算是待不下去了。
【从福将到猪将——刘峙】
国民党里的高级军官刘峙,被人叫做“幸运星”,但也有人说他是“糊涂虫”。
刘峙在黄埔军校担任军事训练老师那会儿,就已经下定决心跟着蒋介石了。
蒋介石对刘峙相当看重。
不过,李宗仁当着大家的面直说,刘峙顶多也就适合当个师长,再往上的职位他根本干不了。
但蒋介石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北伐那会儿,刘峙打得挺出彩,说他是个“胜利小能手”也挺贴切。
他长得特别讨喜,一脸圆嘟嘟的肉,看起来就像是个福气满满的人。
勇士再猛也比不上有谋略的将领,而有谋略的将领又比不上运气好的福将。
在蒋介石眼里,刘峙就像是他的“幸运星”。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了,刘峙被上面看重,当上了国民党第一战区的二把手,也就是副司令长官。
他带着队伍从开封出发,一路奔向保定,在平汉路上悄悄设置了三道关卡。
可是,日军猛烈的攻击一来,那条跟纸一样脆弱的防线立马就垮了,战争形势一下子变得非常糟糕。
刘峙没办法,只能赶紧走人,连夜往石家庄赶。
他逃跑时那副慌张的模样,在军营里成了大家调侃的话题,于是就被大家开玩笑地叫做“飞毛腿将军”。
1939年的时候,刘峙被调到了重庆,他新的职位是卫戍司令,同时还管着防空的工作。
1942年6月5号那天,日本军机对重庆进行了猛烈的空袭。
最终,一个超大型防空洞的入口被炸塌,结果造成很多人因为空气不足而丧命。
这次事儿闹大以后,刘峙就被拿掉了防空司令的位子。
到了1945年2月份,战争就快要结束了。
蒋介石想要减少李宗仁手里的权力,就将他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上挪开,让他去当汉中行营的主任。
另外,决定再次让刘峙来当第五战区的指挥官。
为了让刘峙能担起这个重任,蒋介石专门安排了自己亲信部队里的能干参谋郭寄峤,当他的副司令,帮他一把。
不过,刘峙刚接手工作俩月,就在老河口被日军给打败了。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心里憋着坏水,忙着准备打内战。
那时候,决定让刘峙来当郑州绥靖公署的头儿,他得管着河南和陕西这两个地方,还得负责领导第一和第五战区。
不过,刘峙刚接手没多久,就一连串吃了不少亏。
1946年6月份,他带着手下部队跑到陕鄂交界的地方,想要包围解放军,结果河南那边的防线立马就垮了。
刘邓大军毫不犹豫地跨过黄河,直接冲向中原地区。
听到那消息,刘峙立马掉头回去阻挡。
不过,到了9月6号那天,国民党军在鲁西砖庙那块儿,被刘邓大军给团团围住了,结果吃了个大亏,伤亡不轻。
这次失败让蒋介石火冒三丈,他立马就把刘峙的所有官职都给撸了,直接贬成了“总统府的战略顾问”。
1948年夏天,蒋介石琢磨来琢磨去,最后不顾大家的反对,拍板决定让刘峙再出山,去当徐州行辕的一把手。
尽管他在前面的战斗中打得很差劲,但蒋介石还是特别看重这位“幸运星”。
说到底,刘峙尽管经历了不少战斗的失利,可他心里头对党国那是真的忠心耿耿。
再说,他身旁还有像杜聿明这样的将领在帮忙。
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里头,当国民党其他那些将领听到这个任命时,一个个都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徐州就像是南京的前大门,守在那里的“剿总”指挥官,怎么着也得安排个勇猛的大将才行。
就算是没法派个猛虎下山,好歹也得派条狗来看门,结果最后竟然派了头猪来应付。
这么看来,刘峙的带兵打仗本事,在国民党军队里面也没落下啥好名声。
在蒋介石心目中,有位被视为“幸运之星”的将领,但在其他将军的眼里,他却只是个“平庸之辈”。
那时候的军事状况下,国民党军队制定了两个打仗方案:
一是采取主动防守策略,往北扩展阵地,目的是拦住解放军别让他们往南走,想要把济南给抢回来。
另一种方案是,咱们往南退到蚌埠那边,徐州就先不管了,专心守住淮河这条线,好让南京外围的防御更坚固一些。
刘峙比较赞成采用第一个计划。
不过,在他动手往北打,想把济南抢回来之前,东北那边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吃紧了。
蒋介石一听到消息,马上就让杜聿明赶去北平。
杜聿明一走,刘峙立马心里就发慌了,他急着喊道:“光亭这一走,谁来挑大梁啊?”
淮海战役打完后,刘峙带着的22个军全被打垮了,一个不剩。
碰到这样大的败仗,蒋介石又一次把刘峙的所有官职都给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