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不能解释成上帝的意思,或者是绝对精神演绎的结果,而应该是人们实际社会生活长期形成的习惯。也就是说,中国的敬老传统,对于中国人的生存繁衍是有利的,而西方人对老人相对冷漠的传统,与西方人的生存发展也是相适应的。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几千年了,而且华夏民族一直守着这块地方不曾流浪,这种超长的稳定性使得经验成了最宝贵的东西,上一代的经验下一代可用,祖先的经验后代可用。谁最有经验?当然是老人,寿命长的人经验多,不言而喻。俗语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都是这个道理。在中国最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熟悉历史的人,因为熟悉历史等于他比谁都活得更长,向古人借了寿命。老人是智慧的化身,遇到难事你得请教老人,敬老就是必须的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则不然。他们最初的和最主要的产业不是农业,而是狩猎、畜牧或商业,有的干脆就是当海盗。对于这些行当,体力比智力重要,冲劲比经验重要。而且他们历史短,到处流浪,都漂泊不定,自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说不清。历史短暂的民族必定目光短浅,他们不可能有长远的规划,有也没用。今天能吃饱,明天就说不定了,今天住在这里,明天也许就换个地方了。这种生活,不大需要老人的智慧,老人反而是累赘。你看西方的政治家,有几个有长远眼光的?美国总统考虑问题,也就四年,顶多八年,至于以后,与我无关。西方人崇尚的所谓“活在当下”,其实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变动不居对老年人是最不合适的,老人不爱动,在变动不居的社会里,老人不可能被敬重。当然这也有个好处,青年人敢闯,容易出新。西方文化强调创新,与此有关。凡是推崇创新的地方,敬老意识都不会那么强烈,中国社会的敬老风气与保守倾向是配套的。
农业有两个突出的特点:连续性和整体性。农业春种秋收一年又一年,不能断,这是连续性。农业离不开水利,而治水必须有整体的合作,上下游各顾各是不行的。农业的连续性是中国人尊重历史的根本原因,而尊重历史与尊重老人其实是一回事,历史不就是逝去的老人吗?而人只要有整体意识,必定尊重权威,因为整体没有权威是攒不到一块去的。中国人接受民主集中制而不接受西方的民主制,原因就在这里。尊重权威与敬老是一个道理,在中国权威人士一般是老人,不得不让一个青年人当首领,也要有老人辅佐之。
西方最早的营生就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结果他们的人际关系就呈现断续性和碎片化的状态。西方社会并不是刻意对老年人冷漠,他们谁跟谁都是冷漠,因为大家都是个人主义者,只顾自己,自由竞争,大鱼吃小鱼。而老年人因为活力减弱,当然更容易边缘化,没什么人理睬,儿女不关心,社会也不觉得儿女不孝。据说西方甚至没有孝顺的观念,我觉得这是可能的。他们人与人的关系,更像丛林中动物之间的关系,老年动物自生自灭,其他动物并不在意。西方人与之间缺乏粘合剂。所谓民主,所谓自由,所谓人权,都是促使人与人疏离和分裂的。好容易有个“爱”作为粘合剂,马上有人跳出来说,你得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总之是非得离间人际关系不可。疏离和分裂对强者是有利的,可以摆脱负担,但弱者就惨了,老年人当然是弱者。可以说,西方文化是反人性而张扬动物性的。
可见,西方社会缺乏敬老意识,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的失误,而是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敬老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你会发现,对中国孝文化攻击最厉害的,一定是接受西方文化较多较深的文化人。中国孝文化不是没有毛病,走向极端也是很荒谬的(如二十四孝),但中国人敬老并不错,青年人说“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是非常明智的。古老的中国同时保持青春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未来将极其光辉灿烂。
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