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智能驾驶与人性疏忽

张大姨爱生活 2025-04-02 18:08:43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辆白色小米SU7标准版以97km/h的时速撞向隔离带水泥桩。车内三名20岁出头的女孩,在电池爆燃的烈火中瞬间失去生命体征。

根据事后小米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到车辆的致命时间线:

22:27:17:车辆激活NOA功能,以116km/h巡航;

22:44:24:系统检测到施工路障,发出减速警告;

22:44:25:驾驶员接管方向盘,制动开度仅31%;

22:44:26-28:车辆失控撞击护栏,时速97km/h。

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2秒,专家指出:L2级辅助驾驶虽能识别风险,但未给驾驶员留足反应时间。数据显示,驾驶员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最高仅38%,远低于紧急制动常规值(50%以上),暴露操作仓促与经验不足。

据了解涉事女生曾瞒着母亲,谎称“坐高铁”实则驾车赴考。此前她已独立完成深圳至武汉的千公里长途驾驶,并多次向亲友强调:“有智驾很安全!”这种对技术的盲目信任,与母亲“别依赖系统”的叮嘱形成刺眼对比。车主(男友)明知女友仅20岁出头,仍默许其跨省驾驶。法律界人士指出,若证实车辆存在缺陷,车主或需承担连带责任;而小米客服强调“非车主驾驶”的表述,则暗含责任转移倾向。

现在争议的焦点在于车企责任还是驾驶员的驾驶责任

小米在宣传中强调“NOA非自动驾驶”,但营销话术如“智驾安全”易致用户认知偏差。律师指出,厂商需对智驾功能风险充分告知,而现行法律仍将L2级事故责任归于驾驶员。目击者称碰撞后车门锁死,阻碍逃生。前车企工程师分析:可能是碰撞导致电路中断或机械变形,但小米仅回应“配备机械把手”,未直接解释事故中失效原因。63%消费者对智驾存安全疑虑(中汽协数据),此次事件加剧公众对“人机权责切换”的恐慌。沃达福专家张翔直言:“系统越智能,人类越易形成自动化偏见。”

小米SU7从立项到量产仅3年,产能目标从13.5万辆猛增至35万辆,但“智驾成熟度是否匹配扩张速度”引发质疑。事故背后,不仅是三个家庭的破碎,更是整个行业对技术伦理的集体叩问:当车企以“76秒下线一台车”为荣时,是否同步构建了与之匹配的安全敬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