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正走进现实,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等首次在中出现。从地域来看,近日北京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浙江、广东等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政策加持,近期领涨的基金基本都布局了这一领域相关头部公司。
面对人形机器人这片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普通投资者,是否也能在这场科技变革的浪潮中,抓住财富风口,分享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财经观察站 作者:光明

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
对于机器人市场,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企业方。宇树科技创始人王星星近期表示,现在AI驱动机器人每天进化非常快,速度超预期,2025年人形机器人会达到"新量级";海外马斯克旗下xAI发布新一代AI系统Grok3,强调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深度协同,推动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
根据市场三方机构预测,人形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将会从2013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38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速是能够达到50%。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对《财经观察站》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是我国继家电、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第四大重点产业。
杨德龙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板块已经走出了第一波板块性效应,目前处于震荡调整期。华尔街有句名言:“模糊的正确大于精确的错误。”从产业发展的大格局来看,既然未来人与机器人的共同发展是确定的,那么未来的产量也将逐步放量,因此我们无需纠结于短期股价的波动。在前期快速上涨时,许多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抱怨难以找到合适的入场机会。而现在市场出现了难得的调整,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布局时机。
对于如何投资这轮科技行情?
杨德龙仍以人形机器人板块为例,据其表示,“目前,该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是“跑马圈地”的阶段。各大厂商都在积极上线产品并加大研发投入。”
《财经观察站》注意到,不光产业端,资本市场上,近期资金密集布局机器人相关板块,部分基金公司正加速布局相关产品。
数据显示,最近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华夏基金旗下的机器人ETF(562500)规模已经飙升至120亿元以上,成为中国ETF市场最受关注、流动性最强的主题ETF之一。
据Wind数据统计,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近一个月规模增长近1.5倍,最新规模居同类产品第一,该产品及其联接基金可助力投资者布局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华宝基金在2月14日成立华宝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基金后,又于2月24日发售华宝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
再比如,以鹏华碳中和主题基金为例,其是年内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中净值增长最快的产品,截至3月3日,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达到了59.76%。据基金最新发布的2024年基金四季报披露,其投资于绿色环保产业、电动车相关产业链以及智能制造。在重仓股选择上,其明确指出“人形机器人和无人驾驶为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公司带来新的成长空间。”
今年以来已有多只AI细分赛道指数基金提交了申报材料,包括汇添富中证机器人ETF、中欧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发起式、广发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等。
机器人主动基金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要挑选主动基金?
杨德龙表示,在投资上,我们无法确定哪家公司将来能成功,但可以采取“投赛道”的方式。主动基金优势更大,基金经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行业内一二十家更容易成功的企业,提高集中度,从而有望跑赢ETF的走势。
“今年以来,配置人形机器人的主动基金收益率普遍超过50%,而人形机器人ETF涨幅仅20%多一点。投资赛道减少了投个股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个股我们都无法确定其会成功,但通过投资一二十家系统行业龙头,或者通过投资人形机器人主题投资基金,投资整个赛道的成功确定性将大幅增加。”杨德龙进一步解释。
在机构投资人士看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重仓人形机器人板块的主动基金反而要比指数基金跑的更有性价比。
从行业分布来看,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前三大行业分别为机械设备(54.3%)、计算机(22.5%)以及家用电器(10.3%),合计占比为87.1%。
从个股来看,中证机器人指数共有70家上市公司,其中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汇川技术、科大讯飞、石头科技、大华股份、中控技术、机器人等公司,合计权重为37.11%,前十大权重为54.50%,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机器人板块短期回调后或将继续反弹。
“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虽然炒作了一波又一波,但是依然多以概念股为主,还没炒作到人形机器人业绩爆发的1-100,随着机器人行业从1-100,大概率出现机器人指数投资热,现在买入资金仍属于早期资金。”也有机构人士补充说道。
展望后市,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预计后续机器人产业链催化不断,相应的国内供应商有望长期受益。
国海证券指出,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下,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产品问世并不断迭代,有望开辟比汽车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迎来“从0至1”的重要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