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桀:靠拍马屁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终究玩不转权力的游戏

丰丰谈历史 2023-12-12 04:35:01

霍光并不是从汉武帝一去世,就一手遮天、大权独揽的。

汉武帝为汉昭帝留下了4个托孤大臣,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霍光虽是托孤大臣之首,却也不能完全一个人说了算。

托孤大臣之一的上官桀,更是一度联合另一个托孤大臣桑弘羊,以及汉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汉昭帝的姐姐鄂邑长公主,一起对付霍光,形成了四打一的局面。

要是上官桀成功了,霍家恐怕要提前十几年被灭族。

然而,上官桀的手段,实在是太拙劣了,这才让霍光笑到最后。

01、上官桀是怎么成为托孤大臣的

在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里,上官桀是一个另类。

在托孤大臣中,霍光和匈奴来的金日磾,都以侍中的身份跟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以小心谨慎著称。

理财专家桑弘羊,更是在汉武帝没登基的时候,就已经进宫了。

还有一个算不算托孤大臣,在不同史料中有不同说法的丞相田千秋,这可是在巫蛊之祸后,冒着汉武帝的怒火说太子是“子弄父兵,罪当笞”,勇敢地给汉武帝递台阶的狠人。

总而言之,汉武帝的这些托孤大臣,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没资历的也有超强的审时度势的眼光。

这让资历不深、也没看出有什么出众能力的上官桀,显得像是一个另类。

上官桀年轻的时候,是羽林期门郎。有一次,他跟随汉武帝去甘泉宫,突然狂风大作,汉武帝的马车无法顶风前进,仪仗也被吹得七零八落。

唯有上官桀,紧紧地抓住天子车盖,为汉武帝挡雨。

汉武帝见这年轻人孔武有力,很欣赏他,就升他做了未央厩令,让他去养马。

后来,汉武帝生了一场病,病好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去马厩看看他的爱马们怎么样了。

结果,汉武帝发现,他的马大多都瘦了。

汉武帝勃然大怒:你是不是以为我病得要死了,再也见不到这些马了?

当即下令把上官桀拖出去砍了。

上官桀赶紧表态:我听说陛下病了,日夜忧虑,哪里还顾得上养马呢?

说着说着,眼泪鼻涕就哗啦啦地流了下来。

汉武帝多少有点年老糊涂,一听这话,觉得臣子这是在关心自己,受用极了,还给上官桀升了官,并让他在身边做侍中。

李广利出征大宛的时候,上官桀作为搜粟都尉一块出征,还立了些战功。

巫蛊之祸后,一个叫马通的人,因为参与过击杀卫太子,害怕被汉武帝株连,便和他当侍中的哥哥联手刺杀汉武帝。上官桀又立下救驾之功。

这一来二去的,上官桀竟成了汉武帝跟前的红人,最后混成了托孤大臣之一。

上官桀的履历,实在是不出众。他凭什么当上托孤大臣呢?

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他是武将。

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里,有将军名号的不少,但除了上官桀,一个打过仗的都没有。而上官桀虽然上过战场,功劳也不算大,连侯都没当上。

托孤大臣全是文臣,不行。如果是打仗太厉害、声望太高的武将,汉武帝也不会放心。上官桀这样的,正好合适。

其二,汉武帝喜欢他。

从前面养马的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上官桀说话好听,马屁拍得好,特别会哄汉武帝开心。晚年的汉武帝,相当随心所欲,把喜欢的人捧成托孤大臣,也不奇怪。

其三,他是霍光的亲家。

上官桀的儿子,娶了霍光的女儿。汉武帝又格外信任霍光。上官桀能火速上位,可能也有霍光举荐的因素在。

02、上官桀为什么要对付霍光

汉武帝留下的这几个托孤大臣,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局面。

权力最大的首席托孤大臣,是霍光。他虽然跟在汉武帝身边30年,却约等于是个秘书角色,没什么具体的理政经验,也没有太深的根基。

次席是金日磾。他来自匈奴,能在汉朝成为托孤大臣,已经来到人生的巅峰,没法更进一步了。他只能忠于皇帝。

资历最老、声望最高的桑弘羊,和唯一的武将上官桀,则排在末尾。

再加上一个老持承重、长袖善舞的田千秋,能够调节他们四人之间的关系。

但仅仅过了一年,金日磾就因病去世。权力的格局被初步打破。

接着,上官桀又瞄上了一个新的机会。

汉昭帝登基的时候,年纪太小,汉武帝又没有留下活着的后妃。霍光等人便请汉昭帝的姐姐,鄂邑长公主,进宫抚养汉昭帝。

汉昭帝四年,鄂邑长公主给12岁的汉昭帝选皇后。上官桀觉得,机会来了,他要把孙女送进宫。

孙女进宫,对上官桀而言,有两个好处。

其一,汉朝的传统,是重用外戚。一旦孙女成了皇后,上官家就成了皇帝的妻族,他的影响力将扶摇直上,甚至有机会和霍光抗衡。

其二,汉朝的传统,皇后的父亲可以封侯。上官桀本人已经被汉武帝封为安阳侯,若孙女成了皇后,他的儿子也可以当列侯。

于是上官桀找到了霍光,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的孙女,也就是你的外孙女,她当了皇后,咱们都有好处。

霍光可不傻。上官氏如果当了皇后,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上官桀这个祖父,而不是他这个外公。此消彼长,上官桀的权势上去了,他的权势就要受到影响了。

霍光以上官氏年纪太小为由,拒绝了上官桀。

在霍光这碰了个钉子,上官桀没有放弃。他让儿子找到了鄂邑长公主的男宠,丁外人,承诺说,如果丁外人能帮他孙女进宫,他就帮丁外人封侯。

在汉朝,只有列侯才有资格娶公主,丁外人如果能封侯,就意味着有机会从男宠转正。就算没法转正,后半生也富贵无忧了。

丁外人立刻帮上官桀父子向鄂邑长公主吹枕边风。上官桀6岁的孙女,就这样成为了汉昭帝的皇后。

这下子,上官家一家人都飘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被封为桑乐侯,还当上了车骑将军。他从宫里出来,飘飘然地对众人宣告:我和我女婿一起喝酒,可真快活啊。

可是,当上官桀去找到霍光,要求他为丁外人封侯的时候,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霍光拒绝了,拒绝的理由还很正式:无功不得封侯。

霍光不同意,汉昭帝的那一关,自然也就过不去,丁外人没法封侯。

上官桀打算退而求其次,先为丁外人谋个一官半职,好交差。

霍光又拒绝了。

上官桀一下子就被从云端打落下来。他意识到,即便他已经成为皇后的祖父,他们上官家一门两侯,但首席辅政大臣,依然是霍光,他依然要受霍光的约束。

他决定,把霍光拉下马来。

03、上官桀是怎么对付霍光的

和霍光交恶的,并不仅仅只有上官桀一个人。

鄂邑长公主,也因为丁外人事件,而恨上了霍光。

另一个辅政大臣桑弘羊,也看霍光不顺眼。一来,是因为自己作为汉武帝未登基时就进宫的老资格,居然被霍光压一头,桑弘羊不服气;二来,他为家族子弟求官的时候,霍光不肯答应。

他们三个人,组成了反霍光联盟,并在长安城外找到了一个外援:燕王刘旦。

刘旦,是汉武帝活着的儿子里年纪最大的。卫太子在巫蛊之祸中自尽之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刘旦本该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汉武帝居然立了年纪最小的儿子,汉昭帝。

刘旦一直觉得皇位本该是他的,一直在找机会造反。他的终极目标,是除掉汉昭帝,但先除掉霍光,也算是断汉昭帝手足。

他们四个人一起对付霍光,在朝堂上形成了四打一的局面。

一开始,上官桀等人还打算借汉昭帝的手除掉霍光。

汉昭帝六年,上官桀趁着霍光休沐之际,以燕王刘旦的名义,把一封上书交给汉昭帝,上面列举了霍光的几大罪,包括霍光操练军队、增加幕僚等,并说霍光这是要造反。

上官桀的计划是,趁着霍光不在宫里,他拿到汉昭帝的命令,直接逮捕霍光。

想不到,14岁的汉昭帝把这封上书压了下来,就跟没事发生一样。

第二天,霍光进宫,汉昭帝才说:霍光练兵,也就十来天前的事,远在燕国的燕王是怎么知道的?

上官桀傻了,他实在是没想到这一层。

汉昭帝还要追查上书的人,看这封上书到底是不是燕王写的。上官桀赶紧想办法阻止汉昭帝。

汉昭帝非但没听,还开始怀疑上官桀。

接下来,上官桀又想办法说了很多霍光的坏话。

汉昭帝越来越忌惮、疏远上官桀一伙,而更加亲近霍光。

上官桀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还蚀把米。

既然汉昭帝这条路走不通,上官桀等人决定,连汉昭帝一起除掉,迎燕王刘旦进京登基。

这样一来,他们就有了从龙之功,能得到比辅政大臣更高的权势。刘旦承诺,事成之后,给上官桀封王。

有些史书甚至说,上官桀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想趁乱夺位,自己做皇帝。

有人提醒上官桀父子:你们造反,皇后怎么办?

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发狠地说:靠皇后得到尊位,一旦皇帝的心意变了,尊位也没了。还不如靠自己。追逐猎物的猎狗,是顾不上小兔子的。

他们和鄂邑长公主、桑弘羊商量了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由鄂邑长公主出面,宴请霍光,霍光便不得不来。在宴席之下,他们埋下伏兵,击杀霍光,并进宫废了汉昭帝。

倘若他们的计划实施,霍光还真不一定躲得开这场鸿门宴。

可是,他们偏偏没做好最基本的保密工作。还没来得及动手,霍光就知道了这件事,先下手为强,把上官桀一伙一网打尽。

上官桀被灭族,唯有孙女上官皇后由于也是霍光的外孙女,不仅保住一命,还可以继续当皇后。

桑弘羊、鄂邑长公主、燕王刘旦,也全都被处死。

04、写在最后

以四打一,优势在己,更别提鸿门宴的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可能连上官桀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会失败。

而且还是败在了最基础的保密工作上。

这样的表现,实在是太拙劣了。

不过,我们看上官桀的履历,就会发现,这其实也不奇怪。

毕竟,上官桀不是靠硬实力升上来的,而是靠讨好汉武帝、马屁拍得好步步高升。

和他合作的桑弘羊,虽然资格老,能力过硬,却一辈子都在抓财务工作,在权谋方面是短板。

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更是一辈子享乐的皇子皇女。

这样的搭档,玩不转权力的游戏,败给跟在武帝身边30年,可以不出半点差错的霍光,也实在是在情理之中。

上官桀和桑弘羊被处死之后,汉武帝留下的辅政大臣,只剩下霍光和一个非常识时务的田千秋,且田千秋3年后也因病去世。朝堂之上,再也没有人可以和霍光抗衡。

霍光的权力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无限膨胀,以至于后来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程度。

倘若或霍光的对手不是上官桀,而是另一个和他一样谨慎、能力出众的人,或者是和一个沉得住气的人同为托孤大臣,霍光也未必能走到这一步。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44

丰丰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