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赵王没把廉颇换成赵括,最后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瀚霖学史本人 2025-02-13 14:14:25

韩国送城,赵秦结下这场恩怨

韩国守不住上党郡了。这片位于太行山脉以东的富饶土地成了秦赵两国的角力场。韩国太子申眼看形势不妙,主动把这块烫手的地盘送给了赵国。

赵国大臣争论不休:平阳君认为这是个陷阱,平原君觉得得来全不费工夫。赵孝成王听了平原君的话,一口应下。

接收上党的举动激怒了秦国,他们认为赵国不战而得城池,是对秦国的蔑视。白起率军北上,秦赵两军在长平摆开阵势。

这块肥肉的争夺,变成了两个大国的生死决战。当时各诸侯国都在观望:魏国暗自庆幸躲过一劫,楚国乐见秦赵相争,齐国期待渔翁得利。

上党之争演变成秦赵较量,实际上反映了战国中期各国实力的消长,打破了原有的战略平衡。

上党郡地理位置特殊,控制着晋陕之间的交通要道,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的铁矿储量丰富,是军事装备的重要原料产地。

谁控制了上党,谁就在军事上占据优势。韩国此前一直在上党经营,修建城防,储备军械。可惜国力衰落,已经无力守住这片土地。

韩国太子申深知秦国虎视眈眈,不如主动献给赵国,还能换取赵国的庇护。这个决定看似明智,实则把赵国推向了险境。

上党十七座城池,每座都驻扎重兵,光靠城防就能抵挡强敌。赵国得到这些城池,等于在秦国眼皮底下插了一根钉子。秦国早就想吞并上党,现在反被赵国抢占先机,这口气无论如何都咽不下。

老将廉颇玩的就是稳

廉颇这个人打仗出了名的稳。他在邯郸之战中靠着坚守击退魏军,在反击齐国的战役中也是稳扎稳打。

这次在长平,他继续用这招:在险要处筑营,严令士兵非必要不出战。秦军来挑衅,赵军就是不接招。

这一招让秦军很难受:强攻要付出大代价,不打又显得很没面子。秦军将士叫嚣着要打,白起也坐不住了。

廉颇就是不动,每天就是加固营寨,训练士兵,搞好后勤。赵军将士虽说不上痛打秦军,心里也挺得意:秦军号称天下无敌,在咱们面前也只能干瞪眼。廉颇的战术虽不华丽,却确实有效。

他懂得赵国不能跟秦国拼消耗,只能用守势牵制,等待战局出现转机。他的每一道军令都透着老将的稳重,麾下将士也都服他。

廉颇从军数十年,打过大大小小几十场仗,深知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他清楚赵军的优势在于步兵作战,秦军的强项是骑兵突击。

在长平这样的山地作战,只要站稳脚跟,秦军骑兵就施展不开。他命令士兵在山坡上修筑多重防线,把营地建在易守难攻的位置。

每个营寨都储备了充足的粮草和饮水,还准备了守城器械。士兵轮班守卫,保持充沛的体力。他还派出斥候,监视秦军动向,防止被偷袭。

这种细致入微的部署,显示出廉颇老辣的用兵智慧。白起虽然也是名将,面对如此严密的防御,一时也找不到突破口。

赵括上任真不是赵王一个人的主意

赵括临危受命,很多人都说赵王被秦国反间计骗了。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当时赵王面临巨大压力:朝中主战派嫌廉颇太过保守,不思进取。

军中新贵也看不上廉颇这种老派将领,觉得他的战术跟不上时代。赵括写过兵书,在军事理论上很有研究,加上他老爹赵奢是名将,不少人认为他一定能创新战法。

赵王换将,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赵国内部对战争态度的分歧:要稳打稳扎还是要破局求胜?不少大臣认为秦军久攻不下,正是赵国反击的好机会。

赵括本人也自信满满,认为廉颇的战术太过消极。这些想法引发了一场军事路线之争,最终导致了赵王更换主帅的决定。

朝中不少大臣都对赵括推崇备至,说他精通兵法,善于谋略。赵括年轻时就跟着父亲赵奢学习军事,写下了不少兵法著作。

他在朝堂上纵论军事,说得头头是道,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有人说他能重现赵奢当年的军事威名,给赵国带来新的希望。

军中一些将领也支持赵括,认为现在的战争形势已经变了,需要新的战术思维。他们觉得廉颇死守固然稳妥,却错失了削弱秦军的良机。

这种新旧之争在军中越演越烈,影响了军心。赵王听到这些议论,心里也开始动摇。他想赵国确实需要一场大胜来提振士气,振奋民心。

加上秦国的反间计,说白起最怕遇到赵括这样的新派将领,更坚定了赵王换将的决心。

打仗不是单靠一张嘴

赵括执掌赵军后,战局急转直下。这不光是因为他指挥不当,更反映了赵秦两国实力的差距。秦国精兵强将,粮草充足,白起更是身经百战。

反观赵军,虽说气势不差,实际战斗力却跟秦军有很大差距。赵括改变战术后,赵军暴露在秦军的打击之下。

秦军先是围点打援,切断赵军补给线,再用心理战术瓦解赵军士气。赵括发现战局不利想回到原来的防守战术,人心已经散了。

军中不少老兵想念廉颇的稳健作风,新兵则被吓破了胆。秦军抓住战机,发动总攻,一举歼灭赵军主力。

这场战争告诉我们:打仗不是写写兵书讲讲课就行,需要实战经验,需要全面的战略眼光,更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做支撑。

赵括上任后马上改变了廉颇的战术布局,把军队拉出营寨摆开阵势。他认为应该主动出击,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这种激进的战术暴露了赵军的弱点,让秦军有机可乘。

白起派出精锐骑兵,切断了赵军的后路。补给线一断,赵军顿时陷入困境。军中开始出现逃兵,士气低落。

秦军又放出谣言,说廉颇已经带兵来援,结果被秦军打败。这些消息让赵军将士心生绝望。赵括意识到上当后想重新布防,可惜为时已晚。

军队的士气一旦崩溃,就很难重新凝聚。秦军发动总攻时,赵军已经成了一盘散沙。

就算廉颇在,赵国也未必能赢

再让廉颇指挥会怎样?从军事角度看,他的战术能避免全军覆没的惨剧。防守战术消耗小,还能保存实力。

赵军驻扎在险要地形,秦军就算想强攻也很难得手。打持久战对秦军后勤也是个考验。再说白起虽然善战,对廉颇这种老狐狸也得小心应付。

可惜这些假设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秦国的国力远超赵国。秦国能调动的兵力更多,补给更充足,还能从各个方向牵制赵国。

廉颇再能打,也架不住秦国的车船粮草源源不断。赵国想赢,得先解决跟秦国的实力差距。光靠一个将领的谋略,很难扭转整个战局。

打仗是实力的比拼,没有实力,再好的将领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秦国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背后是几代人的积累。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他们有先进的军事装备,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有充足的粮草供应。秦军将士个个骁勇善战,作战经验丰富。

反观赵国,虽然也有精锐部队,但整体实力跟秦国还是有差距。赵国的经济基础薄弱,能动员的资源有限。

就算廉颇继续指挥,面对秦国的重兵围剿,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历史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只是将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