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2月,垓下寒风凛冽,项羽正面临着他军事生涯中最为绝望的一战。四面楚歌让他的军心涣散,曾经的彪悍将士也在寒风中显得苍白无力。面对汉军的步步紧逼,项羽心知大势已去。这一切的开始,是决议不利,还是情势使然?
即便面临这样的绝境,项羽当时依然保持了作为一流统帅的冷静和对局势的清醒判断。他曾经上演了彭城大胜,这一次也企图通过垓下之战上演第三次奇迹,然而,面临的不仅仅是庞大的汉军,还有同代名将韩信。刘邦稳扎稳打地把指挥权交给韩信后,对于失败的担忧少了许多,也正是因为韩信的谨慎用兵,垓下之战成了项羽人生的落幕之战。
回顾之前的几个月,可以看到一个逐步陷入绝境的项羽。公元前203年秋,楚汉双方议和,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西属汉、东属楚。项羽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彼此将士欢呼。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刘邦食言而肥,追击项羽。面对此情此景,项羽本欲抓紧时间撤回彭城,但复杂的局势改变了他的计划。
此时项羽实际面对的是多面夹击的困境。韩信已扫平齐地,彭越在梁地活动频繁,东线的形势非常不利。即便如此,为了避开彭越和刘邦的两面夹击,项羽采取了一条暂时的绕道计划,经阳夏和固陵一带运动。
项羽的这次战术调整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眼光和应变能力。战术上,他选择先绕道战略基地陈县,这片土地历史上曾是楚都,具备一定的物资基础,有助于缓解当时兵困食尽的困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项羽选择绕道绕行。
在陈县之战,项羽凭借其依旧强大的十万精兵与刘邦展开了周旋。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有效地遏制了刘邦的追击,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段喘息的时间。刘邦“投石问路”,派精锐部队试探项羽,而项羽则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坚守陈县附近,待机而动。
然而,项羽并没有在之后的战术选择中进一步打开局面。与刘邦在固陵相持期间,局势再次复杂化。刘邦积极争取韩信和彭越的合流,付出封王之地的代价后,韩信和彭越终于同意再次发兵。宁静的陈县瞬间成为战火焦点,韩信和彭越的部队直逼项羽后方。
面对内外交困,项羽被迫再一次退守垓下。虽然项羽早已意识到,垓下并不是最理想的战场,但此时情势已不容他再有选择。身处战局的焦点,项羽希望借助垓下的地形,与韩信和刘邦的合军决一死战。
历史终究是历史,垓下之战没有上演新的奇迹。面对韩信摆出的“四军阵”,项羽决心决战于垓下,并在战场上坚持到最后一刻。虽然局势难挽,项羽依然展现了他过人的谋略与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