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展出了,由广州南越王博物院、黑龙江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以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南北汇流——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本次展出了178件渤海国和南汉国的出土文物,通过“泱泱华夏”、“物阜民丰”、“异域同川”、“瀚海无疆”四个部分,给观众们展示了唐代东北和岭南的两个唐代属国的风采。
广州,南北汇流——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
展览会上,一件渤海国的石螭首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拍照留念。这件螭首以巨石雕刻而成,长约80厘米,头上无角,两耳在眉毛上方,粗眉瞪眼,鼻孔外张,四颗犬齿紧紧咬合,面目狰狞,神情威猛,和国内其他地区出土的螭首有明显的不同。这件螭首是渤海国上京城宫殿台阶的装饰品,于2000年出土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宫城正门。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宫城正门的石雕螭首
也许看到这个新闻,有人会产生疑问,不是说大唐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具文治武功的朝代吗,就连远在万里之遥的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都曾经是大唐的国土,怎么会容许在眼皮子底下的东北地区有这么个小国存在呢?你没看错,确实在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东部以及朝鲜半岛东北、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在唐代存在过一个叫渤海国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大唐建立不久就开始形成,大多数时间对唐朝称臣,所以延续了228年。其首都——上京龙泉府(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西南渤海镇)是当时除了长安、洛阳、扬州、南京之外的东亚第五大都市,繁华了160多年,是唐代东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黑龙江宁安渤海镇复原的渤海国兴隆寺
下面就随我了解一下这个神秘的“海东盛国”。
隋唐时期,在我国的东北以及朝鲜半岛北部有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叫高句丽。隋炀帝曾经三征高句丽都没有拿下这个顽强的小国,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两代皇帝三次征伐,才于668年灭了高句丽。其中有一支依附于高句丽的靺鞨粟末部(满族的一支先祖)归附于大唐,他们的首领乞乞仲象在平定契丹的叛乱立了功,武则天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30年后(698年),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率领高句丽遗民、契丹、溪等民族东逃,武则天派契丹将领李楷固追击。大祚荣在天门岭(黑龙江张广才岭)击溃李楷固后,信心爆棚,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一带)建立了“震”国,自称“震国王”,这就是渤海国立国之始。“大”在满-通古斯语族中是“首领”的意思,所以渤海国的王室以“大”为姓氏。
黑龙江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浮雕《渤海国兴亡史》之“决战天门岭”
初生的震国还是比较弱小的,大祚荣想方设法紧紧抱住后突厥这个大腿,并且北与契丹结盟,南与朝鲜半岛的新罗搞好关系,专心致志的发展农业生产,收留各地来的难民。七八年后,震国已经有10万余户人口,胜兵数万,地域2000里。705年,唐中宗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大祚荣接受了招抚,派次子大门艺为人质,向唐朝称臣。震国借唐朝势力在东北坐大,到了唐玄宗时期,李隆基看大祚荣为安定东北边疆有巨大作用,于是在713年派遣鸿胪寺卿崔忻前往震国,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封为渤海郡王,将其所统之地设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此后“渤海”遂成为其新国号。大祚荣在位期间,6次派儿子或使臣入朝进贡,将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带回渤海国,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渤海国前期的形式图
他们的国土远离现在的渤海,为什么叫“渤海国”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法是:渤海王室的祖先是东汉名族渤海高氏的后裔,封为渤海郡王是表示他们没有忘记祖先的荣光;另一种说法是:有专家认为古代的渤海远大于现在的渤海,包括现在的渤海、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当时的渤海国东临日本海,所以称为渤海国。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宫城正门的石雕螭首
719年,大祚荣去世,“其国私谥曰高王”,其长子大武艺继位,这就是渤海武王。大武艺对黑水靺鞨等其他靺鞨部族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使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期间还与唐朝产生了冲突。737年,大武艺去世,其子大钦茂继位。大钦茂在位56年之久,修复加强了与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以及与唐、新罗、回鹘、日本等国家的商贸往来,使渤海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东北亚最强的国家。大钦茂还对中原文化展开全面吸收,他曾49次派遣子弟和大量官员到长安、洛阳学习汉文化,以儒家思想治国,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在地方设置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上百县的建制,完善了渤海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大钦茂因此被后人称为渤海文王。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现在位于牡丹江市宁安渤海镇的上京龙泉府就是大钦茂设置的五京之一。上京龙泉府史称忽汗城,完全是仿照唐长安城的规制修建的。龙泉府城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总面积16.4平方公里,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外城北城墙长5.5公里,中间向北突出一部分;南城墙长约5公里;东、西城墙各长3.5公里多,全城周长为16.3公里。外城共有10座城门,南北各3座,东西各2座,外城内有5条大街。在内城正南门到外城正南门间,有一条宽达88米的朱雀大街,把外城分成东西两区,这5条主要街道之间又有纵横交错的街道,将市区分为若干个里坊,这里就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区域。在80年代的外城发掘中,还发现了兴隆寺等10几座佛寺遗址。
渤海国宫殿旁的石雕灯塔
内城位于外城北部中间,呈长方形,周长4.5公里,是三省六部等官署的所在地。内城东部是渤海王室的禁苑(御花园)。2000年发掘的人工池塘遗迹面积就有2万平方米,池塘东西两侧有假山、亭榭等建筑遗迹;宫城又称"紫禁城",在内城北部中间,呈长方形,周围是用玄武岩筑成的2.5公里长的城墙,是渤海王室居住和行使统治权力的地方。2000年发掘时,发现了规模庞大的五重宫殿群、宫墙、石井(俗称八宝琉璃井)等遗迹,以及残高3米左右的玄武岩城墙 。那件展出威猛石螭首就是在2000年发掘宫殿遗址时发现的,它是宫殿台阶旁的装饰品。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大钦茂没有贸然参与,为了防范安禄山进犯,将国都由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和龙市)北迁到上京龙泉府。762年,李隆基的孙子唐代宗李豫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作为对渤海未参与叛乱的褒奖,渤海国的地位升格为大唐附属国。大钦茂虽然继续对唐称臣,但是对内已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如“大兴”、“宝历”等,大臣和国民也称呼他为“皇上”、“圣人”等。与此同时大钦茂也与日本往来频繁,双方互派使者达12次。785年左右,大钦茂又将国都迁到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
渤海国龙头山墓葬出土的唐三彩女佣
793年,大钦茂去世。第二年,渤海国都再次被迁回上京龙泉府,从此再没有迁过。其后20年间,大祚荣和弟弟大野勃的后人为争夺王位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政变,更换了六位国王,最后在818年,大野勃的玄孙大仁秀夺得了王位,这就是渤海宣王。此时的唐王朝国力衰退,已经无暇顾及东北,大仁秀趁机征服黑水靺鞨等部,将兴凯湖、乌苏里江流域直至三江平原纳入渤海国版图,渤海国达到面积最大的时期,史称“有国土五千里”。对于渤海国的扩张,日薄西山的唐王朝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双方依然保持着文化经济上的往来。
渤海国宫殿的台基
830年,大仁秀去世,其孙大彝震继位。大彝震继续保持着与大唐的亲密关系和频繁的文化交流,在位的27年中,每两年就会派遣使者和大量留学生来唐朝。大彝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建了上京的宫阙。在1997年至2000年的发掘中,就发现了深达五重的宫殿群。其中的第二殿址东西长约93.5米,南北宽22.4米,面积达2094平方米,比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还多195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唐代最大的单体建筑物。
太和六年(832年),唐文宗李昂派张建章回访渤海国,大彝震热情的款待了他。张建章在渤海国滞留了一年多时间,将渤海国的历史文化做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回国后写了《渤海记》,详细记录了渤海诸王的情况以及渤海的地理、交通、物产、风俗等情况,成为研究渤海国的珍贵史料。 尽管《渤海记》后来遗失了,但是欧阳修编著《新唐书》时,参照该书对渤海的情况做了比较详细地记载。所以后世对于渤海国大彝震之前的历史比较了解,大彝震之后的渤海国历史就比较模糊了。大彝震在位时期是渤海国的巅峰时期,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经济、军事,都是东北亚首屈一指的国家,在史书上留下了“海东盛国”的美名。
出土佛舍利函的渤海国时期建造的佛塔——长白灵光塔
857年,大彝震于去世,之后渤海国经历了大虔晃、大玄锡、大玮瑎三代国王,在与契丹的较量中逐步走向衰落。唐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耶律阿保机亲帅大军进攻渤海国,次年兵临上京城下。围攻三天后,末代渤海国王大諲譔出城请降。926年二月,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封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统治渤海故地。历时228年的渤海国就此灭亡,上京龙泉府的地面建筑毁于以后的战火。由于渤海国民众四散逃走,忽汗城的秘密淹没在历史的荒烟蔓草中,这座中世纪的国都遗址被完好的保留下来。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出土的双耳铜杯
1871年,英国人在牡丹江市宁安渤海镇发现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从此不断有外国人来此寻宝。从1910年到1945年,先后有俄国人、日本人在上京龙泉府遗址挖走许多珍贵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和1964年对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挖掘。从80年代到200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考古系、牡丹江文物管理站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挖掘,才是这座千年古都得以重见天日。20多年来清理出了宫殿、御花园、兴隆寺、五凤楼、官署衙门、中轴大街、里坊、水牢、点将台、八宝琉璃井等几十处遗址、遗迹。出土了铜钱、铜器、陶器、铁器、银器、漆器、砖瓦、佛像、石雕、石刻以及舍利函、青铜印、螭首、鸱尾等四百多件文物。为了保护这些遗址、文物,在1985年2月,国家专门建立了渤海国上京遗址博物馆。
渤海国铜鎏金站佛
通过对这些遗址文物的研究,这个存在于1千多年前的神秘古国终于揭开了她的面纱。渤海国农业发达,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商业尤为发达,这是她长期保持繁荣的原因;全民信仰佛教;在文化上和中原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少量保留着辽东地区“山林部落”的一些文化特征。这次在广州展出的石雕螭首就是中原文化和“山林部落”萨满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渤海国的人们相信只有把驱鬼镇邪的螭首做的更加凶煞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