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典】 大官放鱼,小吏作假
说一些不合情理的话儿,想蒙蔽人?几乎没有可能。但人往往轻易就被合乎情理的话给骗了,即使绝顶聪明之人也不例外。
不信?本诗叔给你举个春秋时郑国子产的例子。
子产何许人也?郑国贵族,与孔子同时。自为卿,到执掌郑国国政,长达30年,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下面这个关于子产受骗的例子,出自孟子的《万章》:
一天,有人送一条活鱼到子产府上,子产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放在池塘里去。小吏没有把这条鱼放到池塘里,而是拿回家煮吃了。小吏返回向子产禀报说:“我已经把那条鱼放到鱼塘了,起初它左摇右晃,一幅困乏懒动的样子,我以为它活不过来了。但不一会儿,它便摇头摆尾,优哉游哉地离开了(原文是“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汉代赵岐注曰:“圉圉,鱼在水羸劣之貌。洋洋,舒缓摇尾之貌。”)。”子产听了很高兴,说:“什么叫‘如鱼得水’?就是这样子嘛!好,鱼儿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啊!”小吏暗自高兴,一语双关地说:“大人您说的真对,这条鱼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后因以“鳞圉圉”、“圉圉鲂”、“洋洋乎”、“悠然逝”、“子产放鱼”、“悠然逝鲤”等,咏放鱼,或指受困之鱼,或咏鱼儿舒缓摇尾、自由自在,或咏人不能分辨真伪。
如:
鳞圉圉:宋·苏轼《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放尽穷子产放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圉圉鲂:宋·秦观《春日杂兴》:“娉娉弱絮堕,圉圉文鲂驰。”
洋洋乎:宋·辛弃疾《哨遍·池上主人》:“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适还忘水。洋洋乎,翠藻青萍里。”
悠然逝:宋·刘克庄《水龙吟·病夫鬓秃颜苍》:“幸脱离沮洳,浮游江海,悠然逝、毋吞钓。”
子产放鱼:元·郑光祖《王粲登楼》:“我略别你个放鱼的子产,你休笑我屠龙的王粲。”
悠然逝鲤:明·兰以权《题越上人临清轩》:“孤影过寒鸿,悠然逝群鲤。”